- 年份
- 2024(7379)
- 2023(11017)
- 2022(9428)
- 2021(8726)
- 2020(7491)
- 2019(17476)
- 2018(16939)
- 2017(32139)
- 2016(17655)
- 2015(20862)
- 2014(20745)
- 2013(20980)
- 2012(19415)
- 2011(17677)
- 2010(17644)
- 2009(16518)
- 2008(16713)
- 2007(14955)
- 2006(12886)
- 2005(11741)
- 学科
- 济(83880)
- 经济(83803)
- 管理(45627)
- 业(42459)
- 方法(38041)
- 数学(34403)
- 数学方法(34105)
- 企(32784)
- 企业(32784)
- 中国(24714)
- 农(21417)
- 财(18413)
- 学(18203)
- 地方(18149)
- 贸(17326)
- 贸易(17321)
- 易(16839)
- 业经(15678)
- 制(13906)
- 农业(13797)
- 环境(12415)
- 银(12296)
- 银行(12258)
- 融(12179)
- 金融(12176)
- 和(11940)
- 行(11812)
- 务(10653)
- 财务(10609)
- 财务管理(10583)
- 机构
- 大学(268818)
- 学院(266511)
- 济(116467)
- 经济(114376)
- 研究(98897)
- 管理(97386)
- 理学(84016)
- 理学院(82905)
- 管理学(81435)
- 管理学院(80934)
- 中国(74652)
- 科学(61584)
- 京(57945)
- 所(51644)
- 财(50758)
- 研究所(47607)
- 农(47497)
- 中心(43977)
- 财经(41253)
- 业大(39531)
- 江(38790)
- 农业(37778)
- 经济学(37748)
- 经(37607)
- 北京(36968)
- 范(36578)
- 师范(36247)
- 院(35210)
- 经济学院(34267)
- 财经大学(30652)
- 基金
- 项目(178700)
- 科学(140977)
- 基金(131915)
- 研究(127366)
- 家(116578)
- 国家(115753)
- 科学基金(97315)
- 社会(82418)
- 社会科(78249)
- 社会科学(78224)
- 基金项目(69543)
- 省(67161)
- 自然(62408)
- 自然科(60928)
- 自然科学(60904)
- 自然科学基金(59842)
- 划(58579)
- 教育(57917)
- 资助(54403)
- 编号(48968)
- 重点(41740)
- 部(40928)
- 成果(40494)
- 发(40107)
- 创(36316)
- 国家社会(35250)
- 课题(35044)
- 科研(34823)
- 教育部(34479)
- 创新(34312)
- 期刊
- 济(123431)
- 经济(123431)
- 研究(78741)
- 中国(48276)
- 学报(44865)
- 农(42032)
- 科学(41781)
- 财(37305)
- 大学(32951)
- 管理(32109)
- 学学(31133)
- 农业(28885)
- 技术(23823)
- 教育(23783)
- 融(22358)
- 金融(22358)
- 经济研究(21520)
- 财经(20577)
- 业经(18240)
- 经(17776)
- 问题(16975)
- 业(16665)
- 贸(15902)
- 世界(14065)
- 国际(13857)
- 资源(13810)
- 统计(13503)
- 技术经济(13478)
- 版(13257)
- 商业(11969)
共检索到389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龚瑞风 薛俭 刘汝丽
物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有助于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文章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物流效率进行测度与比较,结果发现:(1)调整前有天津等4个省份处于效率前沿面,调整后减少为3个,除去已处于效率前沿面的省份,其他省份的物流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规模效率的提升;(2)外部环境变量对区域物流效率的影响显著,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区域物流效率负相关,地区人均GDP与区域物流效率正相关;(3)整体而言,中国区域物流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各地区的物流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与中部地区物流效率较高,东北和西部地区物流效率较低,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5期数据,构建了带有收入门槛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农村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并逐渐趋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存在,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导致的。具体来看,公共服务维度的减贫效果大于个体维度,收入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收入维度依然是多维相对贫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降低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要从提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向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转变,在系统性地降低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脱贫能力的提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云波 武鹏 余泳泽
本文运用教育年限累积收益率方法估算了1997-2007年间我国分区域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从空间、时间和时空综合的维度分析了其特征。具体结论主要有: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呈现明显的自东向西逐次递降态势;高、中、初等水平的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呈"梨形"分布状态;从整体上看,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区域差距在考察期间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东部地区内的省域除福建外均属于高水平—高增长的"目标模式"和高水平—低增长的"马太模式",长期之中其分布状态可能发生的改变主要为两种既有模式的内部交流;中部地区内的省域较为集中于"马太模式",其未来有向低水平—低增长的"纳克斯模式"扩散的可能趋势;西部地区内...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本 教育年限 收益率 时空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甜 陈中
文章基于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并以2018年为转折点呈现不同演化特征;2018年后东部地区存在σ发散特征,中部地区不具备典型σ收敛特征,而西部地区呈σ收敛趋势;全国层面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趋势。为此,提出释放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完善制度体系,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推进治理均衡化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收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鹏 尚玲杰
文章基于熵值法测算了2006—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并对城市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全国及四大区域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稳步提升。(2)全国及四大区域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空间极化趋势明显,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3)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总体差异变化不大,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最大。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实体经济 区域差异 胡焕庸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赫 黄雅哲 王睿 张建勋 彭竞仪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影响着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与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探究2002—2017年中国1741个县级行政单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聚集格局,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在时空双重维度分析县域碳排放脱钩的空间趋同效应。研究发现:(1)县域碳排放脱钩关系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为主,强脱钩聚集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负脱钩数量逐渐增加且向东北及西北地区集中;(2)县域脱钩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异特征在经历局部聚集、“东正西负”分异后,呈现“南正北负”的聚集与分异并存格局;(3)县域脱钩趋于稳定和向好发展,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大部地区呈现理想脱钩聚集,东北、西北呈现县域邻域均向下转移的团状聚集。因此,中国应聚焦县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的状态不稳定与区域不均衡,落实差异化的控碳策略,扭转空间分异的脱钩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智新 王若男 韩承斌 高天
文章在对比分析目前测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6种主要方法的基础上,采用2001—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对我国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统计测度,深度解析省域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结果表明:相对于OP方法、OPACF方法和LPACF方法,LP方法、WRDG方法和MrEst方法能更加有效地缓解传统估计过程中出现的内生性、样本选择等问题;从时间维度来看,2001—2019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稳增长,不同地区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缓慢向平均水平收敛态势;从空间维度来看,2001—2019年东部地区数字企业持续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地区内部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程度平稳缩小,中部地区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总体有扩张态势,不同数字企业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差距逐渐变大,西部地区数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较为曲折,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 李航宇 张婷
文章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演化能力和政府力量4个层面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动态组合赋权—TOPSIS方法构建了产业链韧性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上市公司数据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总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14条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法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空间差异以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各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驱动因素和薄弱环节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金属制品产业链的韧性比较大,而纺织服装服饰、造纸及文教体育用品以及其他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较小。(2)按照产业链韧性的时序变化可以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划分为波动向好型、波动回转型和波动下滑型3种类型,多数制造业产业链在稳定中向好发展。(3)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东部、西部的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均有上升趋势,中部地区有下降趋势。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区域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为增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缓解地区差距,文章提出了固链、强链以及推动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李东和 王芳
以1997—2011年的数据为例,运用修正的DEA模型对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测度,进一步利用G指数、重心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省域旅游业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97—2011年省域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效率在波动中上升,总体上各项效率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当前阶段省域旅游业综合效率由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交替驱动,旅游增长模式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型阶段。1997—2011年旅游业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热点区主要位于东中部;而规模效率的热点区表现出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位于西部地区。重心分析发现: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重心主要向西北发生偏移,而规模效率重心向东南方向发生偏移。未来省域旅游业发展应避免单纯追求旅游资源数量的增加,提倡集约化经营,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提升旅游发展效率。
关键词:
旅游业 效率 时空演化 重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萍 刘畅
文章运用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间演变和空间集聚状态。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流域内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水资源禀赋、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流涛
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考虑"非意欲"产出情况下的中国大陆地区1997年-2009年间31个省(市)农业土地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显示:①1997年-2009年间全国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平均值为0.692,提升空间较大。研究期内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年均增长0.6%,但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大的波动性;②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不仅效率值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同时呈下降趋势;③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对农业土地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不同区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变化的影响...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丽娟 贾智元 王彦骁 张坤宁
在阐述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SBM模型对2009年-2018年中国各省份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水平进行测度,基于空间数据分析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在研究时段内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具有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形成由中部向外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整体协同效应在不断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以不显著为主,H-H和L-L特征为辅,总体上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还未实现整体协同发展,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供给效率 SBM 时空演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震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Theil指数,对我国2001-2016年的区域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工业生态效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梯度转移的变化格局,即高水平工业生态效率逐渐从东部沿海与北部部分地区转向中部和西南地区。(2)全局空间分异显示,除2001-2003年以及2005年以外,我国区域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局部空间分异显示,正相关的区域个数逐渐减小,区域工业生态效率集聚态势减弱。工业生态效率高高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区,空间上具有一定扩散效应。低低集聚区域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青海。(3)我国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总体差异呈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上升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也呈现相同的态势,但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异变化较小。从贡献度来看,区域工业生态效率发展差异扩大主要是由区域内部差异变动导致,在三大区域中受东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差异变化影响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龚雪
文章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国区域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发展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差异性,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中有11个省份物流效率达到有效,其中6个位于华东地区,3个位于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物流效率均值在0.9以上,物流业发展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物流效率均值则在0.5~0.6区间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在多维影响因素中,信息化水平对物流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对外开放水平、行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率、区位因素、政府支持度对物流业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影响均显著,且相关系数相似程度较高,对规模效率的影响程度均弱于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其中,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率、区位因素与物流综合技术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行业因素、政府支持度则与物流综合技术效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慧 闫业超 岳书平 孟冰祥 王喜元
由于中国各地纬度、地形及海陆位置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避暑型气候。本文采用1993-2012年756个国家基本站和122个辐射站逐日气象数据,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模型计算各气象站点的人体感知温度,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舒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避暑型气候主要包括西南高原型、中东部山岳型、东北山地平原型、西北山地高原型和环渤海低山丘陵型5种地域类型;各类避暑型气候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西南高原型避暑气候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中东部山岳型避暑气候地势高、风速大,夏季舒适偏冷;环渤海低山丘陵型避暑气候地势低、湿度大,夏季舒适偏热且舒适度受海风影响明显;西北山地高原型避暑气候温度适宜、天气晴朗,但略显干燥;东北山地平原型避暑气候凉爽、风速不大、辐射不强、湿度适中,综合条件相对优越。从各类避暑型气候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的变化来看,环渤海低山丘陵型舒适期较短,其余类型舒适期相对较长,东北山地平原型和西北山地高原型人体感知温度曲线呈良好的单峰对称变化,其余类型大致呈单峰不对称形态。本文不仅丰富了避暑型气候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也可为避暑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人们的避暑旅游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