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78)
2023(15324)
2022(13179)
2021(12360)
2020(10293)
2019(23540)
2018(23169)
2017(44204)
2016(23661)
2015(26908)
2014(26915)
2013(26872)
2012(24840)
2011(22892)
2010(22744)
2009(21087)
2008(20302)
2007(17710)
2006(15707)
2005(14216)
作者
(69362)
(57719)
(57151)
(54731)
(36753)
(27383)
(26023)
(22670)
(21950)
(20411)
(19790)
(19374)
(18295)
(18281)
(17747)
(17727)
(17112)
(16645)
(16443)
(16424)
(14360)
(14158)
(13708)
(13254)
(12974)
(12813)
(12593)
(12309)
(11536)
(11244)
学科
(116847)
经济(116706)
管理(66610)
(59666)
(47884)
企业(47884)
方法(46856)
数学(41219)
数学方法(40822)
中国(30714)
(26697)
地方(25633)
(23617)
(22659)
业经(22589)
(19925)
贸易(19914)
(19556)
(19288)
农业(17997)
环境(17201)
(16512)
(15920)
金融(15918)
地方经济(15754)
(15607)
银行(15573)
理论(15045)
(15044)
(14203)
机构
大学(353046)
学院(348229)
(153903)
经济(150983)
管理(136117)
研究(125697)
理学(117825)
理学院(116459)
管理学(114687)
管理学院(114047)
中国(93674)
(75669)
科学(74749)
(66921)
(63200)
研究所(57625)
中心(54666)
财经(54079)
(51421)
(49242)
北京(48716)
业大(48311)
(48255)
经济学(48209)
(46516)
师范(46175)
(45396)
经济学院(43140)
财经大学(40188)
农业(40067)
基金
项目(236307)
科学(186859)
基金(173958)
研究(173555)
(151497)
国家(150311)
科学基金(128624)
社会(112794)
社会科(106892)
社会科学(106866)
基金项目(91742)
(88121)
自然(81587)
自然科(79643)
自然科学(79626)
自然科学基金(78192)
教育(77967)
(75306)
资助(71825)
编号(68948)
成果(56168)
(53334)
重点(52832)
(51176)
(48131)
课题(47529)
国家社会(47415)
教育部(46002)
创新(45083)
人文(44612)
期刊
(173303)
经济(173303)
研究(110339)
中国(64271)
学报(52198)
科学(50755)
管理(50496)
(47384)
(46537)
大学(39771)
学学(37432)
教育(33823)
农业(32636)
(29496)
金融(29496)
经济研究(29278)
技术(28626)
财经(27166)
业经(25364)
(23326)
问题(22196)
技术经济(18079)
(17763)
世界(17396)
(16943)
理论(16493)
图书(16484)
资源(16082)
统计(15720)
国际(15661)
共检索到5174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管卫华  柯文前  
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金成  李博雅  
在界定泛渤海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刻画了该地区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结果显示:泛渤海经济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优于北部地区;近10年来该地区发展差异有所缩小,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据此认为,实现泛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须认清区域发展差异现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加快中西部城市发展,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各地区间的轴带建设和经济联系,强化地区分工与合作,由点—轴发展向网络化发展转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建军  刘永娟  李金莲  
运用多阶段The il系数嵌套分解法,从空间尺度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基本结论是:从市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北部市级之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全省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中部和南部市级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是三大地带之间差异一直在增大。从县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市内差异是全省整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市内差异对于全省整体差异的贡献比三大地带之间差异和市际差异的贡献显著得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豫新  赵东栋  
文章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和耦合性分析方法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缓慢迁移,GDP与农业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工业、服务业重心则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人口重心为参照,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呈扩大趋势;新疆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性有所减弱,劳动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报酬降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倪鹏飞  杨华磊  周晓波  
文章通过数据挖掘发现:(1)1994~2011年人均GDP较高和较低的省份,经济重心都先向省会城市聚集,然后再远离省会城市,且前者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大于后者;人均GDP居中的省份,经济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2)1990~2011年人均GDP较高的省份,人口重心开始缓慢地远离省会城市;人均GDP较低的省份,人口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3)2011年整体上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小于人口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4)人口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滞后于经济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总之,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围绕省会城市呈现收缩和扩张的脉动现象,并在脉动的过程中,经济重心调整的步调快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不断偏离省会城市。这些发现和结论,将为以后制定和实行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及缩小区域差距的发展战略提供事实和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管卫华  林振山  顾朝林  
本文采用经验模态方法对中国1953—2002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不同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5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波动主要以60年尺度、17.5年尺度和趋势为主,近期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从不同尺度生产要素投入差异和区域差异的关系看,要素投入差异会引起区域差异,区域差异也会引起要素投入环境差异并引发要素投入差异的变化,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考虑区域差距波动的短期性和长期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心  李志俊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北向南,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南北矛盾。9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差距有所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由南北转向东西;人口重心主要在南北方向上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重心滞后于经济重心的变化,人口迁移的流向是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重要因素。有计划地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间较均衡的经济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强  魏建飞  徐斌  蒲雨池  
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进程中的区域空间格局演进,省、市、县尺度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与驱动机理解析,对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文章以不同尺度的人均GDP指标为基础,运用多种时空分析方法对中国2000—2018年的经济发展格局演进特征及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从内部差异程度看,各尺度下的时序变化波动起伏较小,且市级、省级逐渐趋于稳定态势。(2)从空间格局演进看,县级尺度下高值区集聚现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重庆核心城市,其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中值区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分布态势明显;低值区呈基底状广泛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比来看,市级尺度下的高值区在东南沿海地带形成明显的串珠状,集聚程度较县级显著提升;省级尺度下的高值区逐渐形成连绵分布态势。(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全局存在正向相关作用且集聚现象显著,县级尺度下显著HH区呈带状分布在京津冀核心区及东南沿海一带,显著LL区数量逐渐增加并向南延伸,形成"近墨者黑"的低值塌陷效应。市级、省级尺度下的显著LL区连绵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体现出与胡焕庸线几乎垂直的新分界线特征。(4)从影响因素看,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发现政府财政、投资与消费、五化协同等对经济活力的提升有着显著影响作用,同时也受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政策和营商环境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豫新  杨萍  
空间尺度效应可有效揭示区域经济差异系统特征。本文运用锡尔系数及Moran′s指数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多维尺度测算,研究发现,新疆三大区域、各地州市和县(市)层面的锡尔系数值与Moran′s指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空间尺度效应。对空间尺度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新疆三大区域、各地州市和县(市)层面的尺度方差逐级升高,同时三级尺度对新疆总体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也随尺度的降低而增大,其政策意蕴在于,未来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应根据不同空间尺度经济差异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政策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夏添  孙久文  
空间经济理论一直以集聚经济研究著称,却在空间尺度上为地理学家所诟病。其理论完善过程,一方面表现在由国家—区域向城市、厂区尺度的细化反映出共享、学习和匹配机制的转换,其要素异质性帮助构建了集聚的微观机制;另一方面,传统空间经济理论忽视非经济因素和政府作用,从而给了雅各布和主流经济学以理论空间,并产生国家—空间治理理论。在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应在空间上重新配置经济活动,即通过尺度重构来完善区域经济战略,以达到重塑我国经济地理的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永玲  王雅蓁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地区发展和城乡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综合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嵌套。文章运用泰尔指数的三阶嵌套分解方法,在八大综合经济区、省级、地级和县级4个空间尺度上,对2000—2018年的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进行分解,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空间尺度的地区差距及其受到上一等级空间尺度差距的影响,分析每一种尺度地区差距对整体地区差距的贡献。结果表明,小尺度空间的局部不平衡和城镇化导致的多样化将是未来地区不平衡的主要特征;地区平衡发展的关键是地级单元(尤其是地级市)之间的协同。应将地区协调发展的重点放在地级单元之间,以及地级单元内部的城乡之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