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10)
- 2023(8078)
- 2022(6749)
- 2021(6421)
- 2020(5347)
- 2019(12412)
- 2018(11785)
- 2017(21495)
- 2016(11672)
- 2015(13254)
- 2014(13266)
- 2013(13141)
- 2012(12283)
- 2011(11584)
- 2010(11223)
- 2009(10448)
- 2008(10296)
- 2007(8896)
- 2006(7909)
- 2005(7353)
- 学科
- 济(57226)
- 经济(57147)
- 管理(29275)
- 业(24879)
- 方法(23270)
- 数学(21161)
- 数学方法(20918)
- 企(19378)
- 企业(19378)
- 中国(18210)
- 地方(13191)
- 农(12802)
- 贸(11455)
- 贸易(11448)
- 制(11170)
- 易(11169)
- 学(10718)
- 财(10370)
- 业经(10272)
- 环境(9132)
- 融(8554)
- 金融(8553)
- 银(8364)
- 银行(8358)
- 农业(8334)
- 地方经济(8168)
- 行(8153)
- 和(8123)
- 发(7750)
- 体(7673)
- 机构
- 大学(174620)
- 学院(170237)
- 济(79017)
- 经济(77706)
- 研究(67749)
- 管理(62733)
- 理学(53991)
- 理学院(53272)
- 管理学(52374)
- 中国(52267)
- 管理学院(52039)
- 科学(40042)
- 京(38606)
- 所(34215)
- 财(34086)
- 研究所(31393)
- 中心(29333)
- 财经(27166)
- 经济学(25927)
- 农(25899)
- 北京(25258)
- 经(24998)
- 院(24900)
- 范(23941)
- 师范(23758)
- 经济学院(23265)
- 江(23104)
- 业大(22646)
- 科学院(20766)
- 财经大学(20268)
- 基金
- 项目(117282)
- 科学(93739)
- 基金(87506)
- 研究(85543)
- 家(77513)
- 国家(76998)
- 科学基金(64982)
- 社会(57243)
- 社会科(54395)
- 社会科学(54383)
- 基金项目(45346)
- 省(42149)
- 自然(40002)
- 自然科(39038)
- 自然科学(39027)
- 教育(38379)
- 自然科学基金(38311)
- 划(37483)
- 资助(36077)
- 编号(32091)
- 部(27626)
- 重点(27569)
- 成果(26498)
- 发(26383)
- 国家社会(25413)
- 中国(24968)
- 创(23743)
- 教育部(23463)
- 课题(23242)
- 创新(22543)
共检索到258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平 刘静
梯度理论是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在广义梯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描述我国区域梯度分布状况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5个方面 2 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我国 3 1个省、市、自治区的梯度分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并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梯度分布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蕊 熊必琳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并利用其绘制了全国31个省市26个行业的产业区域梯度表,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梯度系数 梯度分布 战略构想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晓菊 刘祥东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梯度系数 优势产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齐宏纲 戚伟 刘振 赵美风
人才内部存在着受教育程度由低到高的学历梯度,关注不同学历人才分布影响机理的差异性,对于制定因类而异的人才政策和优化城市体系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中国2005、2010和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从地级尺度上揭示了2005—2015年中国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才分布的时空格局特征差异,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解释了不同学历人才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1)中国不同学历人才的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衡,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才均主要集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本科及大专学历人才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北部等西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也具有一定的集聚优势,人才集聚的不均衡度随着学历提升而依次递增。人才集聚的不均衡程度均随时间而有所缓解,但缓解程度随学历提升而依次递减。(2)人才动态集聚呈现出初期人才比重越高、期间人才比重增幅越大的马太效应,人才动态集聚的马太效应强度随学历提升而逐渐增强。(3)中国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才集聚均主要为经济主导型,薪资待遇是不同学历人才集聚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区域间薪资水平差距的缩小是不同学历人才分布不均衡态势缓解的主要原因。服务业快速增长,中学教育、医疗条件和交通出行等社会舒适性也会促进不同学历人才的集聚,海拔高度及绿化休憩等环境舒适性整体上并未显著推动中国人才的集聚。(4)经济及社会舒适性因素对人才集聚的促进作用均呈现出随学历提升而依次增加的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群琪 宋京妮 巨佩伦 包旭 杜凯
从投入产出角度,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投入产出主成分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修正了环境变量与随机因素的影响,对2013年中国各省域的综合运输效率进行测算,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散点图分布分析了我国综合运输效率的空间集群特征。结果表明:1剔除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等影响后,我国总体综合运输效率有所下降(调整前0.87→调整后0.74),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效率低的空间格局;2调整前后,我国均有10省域处于运输效率前沿面,调整前后效率最优的省域分别为广东(调整前4.34→调整后1)、天津(调整前0.72→调整后1.15),效率最低的省份为西藏(调整前0.06→调整后0.05);3我国各省域综合运输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低低聚集,高效率地区聚集效应不显著。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炳胜 陈晓红 薛斌 房宁
区域建筑业发展水平的变动与影响机理的研究对国家建筑业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引入中国区域建筑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时序多指标模型测量建筑业发展水平并划分其梯度,在此基础上分析2005~2010年间各省份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梯度变迁。结果表明,中西部部分省份建筑业发展水平变化较大,东部省份建筑业梯度发展变化并不明显。最后,在梳理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广义排序选择模型系统分析不同发展水平下制约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不同梯度下中国区域建筑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理各具特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安增军 刘琳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会促进彼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又会反过来推动它们之间的产业转移。为此,文章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阶段性特征来考察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现实基础,进而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机理及其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推动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惠雄
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呈现梯度约束型。理论而言,不同的约束状态应当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才能够达到国家与区域发展共赢的最大化战略目标。本文力求说明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这种约束差异与成因,并在揭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基础上,力求说服处在不同发展约束条件区域的行为者尤其是决策行为者选择符合区域最大化社会福祉实际的发展战略而不是盲目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基于梯度约束条件下的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一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而非谋最大化的GDP偏好,二是实现国家的和谐社会发展战略构局。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肃 诺敏
技术外溢具有梯度分布特征,总是从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指向技术效率低的地区,按照技术效率差距最小的方式进行转移。基于此,产业转移也具有梯度分布的特征。研究县域尺度上承接产业转移梯度分布,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随机有效前沿模型,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将吉林省县级区域按照产业承接地的梯度分布划分为五类地区。根据不同类别地区的不同技术效率特征,应采取不同的产业转移策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国宏
本文构建了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评分法、因子分析法、熵权法和平均加权法对指标分别进行赋权,对国内29个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构权方法对不同城市综合评价得分和排序变化总体影响不大,但会对同一区域内实力相近城市排序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金融中心综合评价得分和排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区域金融中心综合评价找到各自城市区域中心建设的着力点,在新一轮金融人才和资本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
区域金融中心 综合评价 构权方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川蕾
知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国内研究明显不足。本文在构建知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03-2005年区域知识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分析,以揭示我国当前区域知识竞争力状况及差异,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知识竞争力 评估 综合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芳
文章对区域R&D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并基于已构建的区域R&D综合实力指标体系,选取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方法、TOPSIS法,熵值法和秩和比法等6种方法分别进行综合评价;根据6种排序结果,定义离散度,引用相似度对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何伟
经济发展质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经济在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劣程度。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本文构建了由28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2011年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数据,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每万人专利授权数、城镇化水平、R&D投入占GDP比例、人均GDP、劳动产出率、能源利用率、人均科技投入、居民年底储蓄余额、人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影响分类结果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最高的6个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各省(市、区)在经济发展质量6...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云彬 吴伟 刘勇
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数据筛选出与人居环境有关的29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不同区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的分布及其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偏低,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的城市只有119个,只占城市总量的41.6%。各城市之间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差别较大,最高综合得分与最低综合得分相差近5分,大部分城市综合得分集中在宽度为1的区间(-0.5,0.5)内。在地域差异方面,东部和西部城市优于中部城市,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差异显著。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综合水平 评价 区域分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玄兆辉 吕永波 罗亚非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利用2009年科技统计数据,采用熵权法、密切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我国不同地区科技综合实力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三种方法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的梯度分布特征;同时,在一个区域内部科技综合实力的水平也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