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20)
- 2023(9012)
- 2022(7667)
- 2021(7440)
- 2020(6214)
- 2019(14477)
- 2018(14037)
- 2017(27114)
- 2016(14381)
- 2015(16017)
- 2014(15824)
- 2013(15622)
- 2012(14274)
- 2011(13225)
- 2010(13277)
- 2009(12236)
- 2008(11785)
- 2007(10097)
- 2006(8960)
- 2005(8078)
- 学科
- 济(72095)
- 经济(72054)
- 方法(33731)
- 管理(33475)
- 业(30639)
- 数学(30370)
- 数学方法(29848)
- 企(23377)
- 企业(23377)
- 中国(19716)
- 农(15957)
- 地方(15717)
- 贸(13712)
- 贸易(13704)
- 易(13335)
- 学(12785)
- 业经(12485)
- 财(11464)
- 农业(10673)
- 制(10592)
- 环境(10407)
- 理论(9425)
- 地方经济(9316)
- 融(9216)
- 金融(9214)
- 银(9022)
- 银行(9002)
- 行(8772)
- 和(8660)
- 发(8658)
- 机构
- 学院(208380)
- 大学(207590)
- 济(92706)
- 经济(91140)
- 管理(78049)
- 研究(76633)
- 理学(67901)
- 理学院(66978)
- 管理学(65534)
- 管理学院(65147)
- 中国(58845)
- 科学(47435)
- 京(45460)
- 所(38323)
- 财(37841)
- 研究所(35446)
- 中心(33139)
- 财经(31281)
- 经济学(30282)
- 农(30175)
- 范(29551)
- 北京(29333)
- 师范(29300)
- 经(28736)
- 院(28304)
- 江(28199)
- 业大(27833)
- 经济学院(27263)
- 师范大学(24090)
- 科学院(23930)
- 基金
- 项目(144169)
- 科学(115998)
- 基金(108521)
- 研究(101963)
- 家(96023)
- 国家(95421)
- 科学基金(82020)
- 社会(67931)
- 社会科(64817)
- 社会科学(64805)
- 基金项目(57052)
- 省(53520)
- 自然(53346)
- 自然科(52159)
- 自然科学(52148)
- 自然科学基金(51196)
- 教育(46530)
- 划(46339)
- 资助(46317)
- 编号(38355)
- 重点(33324)
- 发(32486)
- 部(32471)
- 国家社会(29648)
- 成果(29397)
- 创(29145)
- 中国(28291)
- 教育部(27707)
- 科研(27602)
- 创新(27569)
共检索到298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刚强 李映辉
文章运用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其总体特征也在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不同空间层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中国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空间集聚性,且存在不断增强的趋势。局部区域的空间集聚表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并以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临界区域,沿主要铁路干线发展,且空间扩散作用具不断增强趋势。东中西部及主要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明显,但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受旅游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建设 朱翔 徐美
旅游中心地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规模和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文章首次尝试运用分形理论分析区域旅游中心地的规模和空间结构,并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形理论来研究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和空间结构是可行的;分形理论和方法是优化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有效工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翁瑾
本文研究了1986年至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情况,并对两类入境旅游集中的典型地区的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中国入境旅游在总体趋于分散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集聚现象。第一,长期以来入境旅游在传统旅游热点地区高度集聚;第二,云南成长为新的集聚中心。对于前者的解释是,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较高的知名度使传统旅游热点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进入了一个动态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后者的解释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云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沈宏婷
根据点轴理论,在前人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疏点模式、散块模式、条带模式、团块模式、板块模式五阶段区域旅游演化模式,继而基于区域经济影响力的扩散动力机制构建了旅游经济影响力的场扩散效应模型,运用现代GIS技术模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五阶段模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个年度为例分析了旅游经济影响力扩散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得出安徽省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带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皖北旅游模式要落后于皖南和皖中,通过旅游发展轴线的建设和合理规划,2020年皖南和皖中旅游将进入板块模式时代,而皖北也将发展为团块模式阶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薛领 翁瑾
本文在垄断竞争、规模经济、交通成本、消费者多样化偏好以及旅游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两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学演绎模型与基于自主体(agent)的计算实验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通过对旅游企业、消费者等大量微观自主体的相互作用来"动态地"观察和探讨沿海与内地两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变动的微观基础、影响因素和动态过程。本文认为,研究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机理,空间经济学演绎模型与推导→基于agent的地理计算→实证分析与计量检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技术路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火,吴必虎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首先,在分析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型和冈恩的目的地地带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并按照旅游开发的时序关系,阐述了该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西安旅游区目前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西安旅游区可演变为较为理想的扩展模式。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空间结构 模式 优化 西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佑印 顾静 黄河清
利用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和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四个理论模型,以2000—2009年旅游产业统计数据基础,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旅游核心产业之间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核心产业的区位熵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递减格局,其中旅行社业的区域特征最为明显。从多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区位熵总体呈现出区域均衡化发展的趋势;产业集中度指数方面区域特征相对较弱,但总体向酒店行业集中。发展趋势方面,总体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我国旅游产业间的空间差异也在向均衡化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指数近年来发展趋势相对平缓,空间方面总体呈现出北大南小,东、西部变化大,中部小的格局;产业结构变化方向有一定差异,但较为一致,总体表现为旅游景区业和旅行社业上升,旅游星级饭店业下降的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亮 李洪娜 卢晓君
区域旅游经济是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而其中城市的发展对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辽宁省的旅游中心城市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联系度和隶属度分析,旨在发挥中心旅游城市的辐射效应,从而真正实现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双核联动",最终形成辽宁省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空间结构 辽宁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苟雨君 何孝凡 苏振宇
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树立底线思维、集约高效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旅游空间结构作为旅游专项规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呈现出重概念、轻落位,重发展、轻管控的特征,在空间用途管制、资源约束利用等诸多方面都难以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文章以普洱市为例,提出“底线确定—本底分析—结构识别”的旅游空间结构识别路径,结合“三区三线”成果,完成旅游“底线—约束性”评价;结合旅游开发潜力及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完成旅游“本底—适宜性”评价;再通过判断矩阵综合划定普洱市旅游主体功能区。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心力指标、GIS空间分析法及定性分析法,实现旅游空间节点确定、旅游发展轴线组织及旅游功能区划分;最后,构建普洱市“三核、八心、六轴、四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一套旅游空间结构识别的集成技术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提供新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冰
旅游中心地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分形理论,构建了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分形模型,并以河南省旅游中心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可行的,河南省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在规模结构方面,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市为首位旅游中心地的6个层级的等级规模体系;在空间结构方面,河南省的18个旅游中心地之间是一种比较均匀的空间结构布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志军
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裴星星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发展政策等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空间结构具有等级性、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本文运用分形理论,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将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发展模式、集聚发展模式、多中心发展模式和一体化发展模式4种类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多分形特征明显,且处于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最后提出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
旅游景区系统 分形理论 演化模式 武汉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江宁 颜澄
文章通过最近邻比指标、旅游资源丰度指标来衡量浙江省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程度和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浙江省旅游资源属于集中型分布;绍兴市旅游资源的丰度最高,其次是金华市和杭州市,而衢州市旅游资源的丰度最低。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浙江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范晓梅 柳瑞武 雷丹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地区目前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在对各界学者提出的合作空间结构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重构为"三点"、"五圈"的网络合作结构模式,并分析了这种结构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
京津冀都市圈 旅游合作 空间结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兆峰
旅游与交通系统空间结构格局关系密切,尤其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本文选取武陵山区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区域可达性、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等方法,探究交通导引的武陵山区旅游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武陵山区交通可达性呈现由中心向边缘、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其中,湘西州的可达性最好,恩施州最差。这除了与自身区位条件有关之外,还受交通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联系总量由中部向外围扩散,且呈南强北弱的局势,这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其中,湘西州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最大,恩施州和渝东南地区的联系总量最小,这也与交通可达性分析结果保持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
关键词:
旅游交通 空间结构 优化策略 武陵山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