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8)
2023(10325)
2022(8848)
2021(8304)
2020(7106)
2019(16528)
2018(16044)
2017(30539)
2016(16617)
2015(19134)
2014(19094)
2013(19313)
2012(18289)
2011(16885)
2010(16774)
2009(15649)
2008(15613)
2007(14010)
2006(12073)
2005(10990)
作者
(49602)
(41829)
(41808)
(39957)
(26404)
(20285)
(18948)
(16383)
(15686)
(14594)
(14429)
(14217)
(13435)
(13407)
(13135)
(13092)
(12720)
(12430)
(12220)
(12098)
(10454)
(10361)
(10192)
(9595)
(9548)
(9432)
(9180)
(9151)
(8471)
(8336)
学科
(80703)
经济(80645)
管理(40211)
(38217)
方法(35447)
数学(31119)
数学方法(30897)
(28361)
企业(28361)
中国(21994)
(20694)
地方(17808)
(16357)
贸易(16351)
(16070)
(15867)
(15561)
业经(14318)
农业(14023)
(13186)
环境(11626)
(11147)
(11093)
银行(11066)
(10989)
金融(10987)
(10711)
地方经济(10219)
理论(9757)
(9618)
机构
大学(249583)
学院(248491)
(109134)
经济(107053)
研究(93128)
管理(91551)
理学(78593)
理学院(77542)
管理学(76282)
管理学院(75800)
中国(70478)
科学(57550)
(53581)
(47980)
(46738)
研究所(44101)
(43391)
中心(41773)
财经(37890)
(36317)
业大(35734)
(35323)
师范(35021)
经济学(34953)
(34558)
北京(34358)
农业(34175)
(33279)
经济学院(31673)
科学院(28947)
基金
项目(166161)
科学(131488)
基金(122797)
研究(119664)
(108368)
国家(107583)
科学基金(90615)
社会(77686)
社会科(73692)
社会科学(73673)
基金项目(65402)
(62668)
自然(57785)
自然科(56364)
自然科学(56344)
自然科学基金(55375)
(54233)
教育(54063)
资助(50813)
编号(46804)
重点(38592)
成果(38076)
(38029)
(37947)
(33707)
国家社会(33256)
课题(32914)
科研(32232)
中国(32213)
教育部(32051)
期刊
(118342)
经济(118342)
研究(72441)
中国(45608)
学报(39476)
(39023)
科学(38210)
(33843)
管理(29699)
大学(29036)
学学(27425)
农业(26798)
教育(22240)
(20899)
金融(20899)
经济研究(19617)
技术(19327)
财经(18585)
业经(18006)
问题(16475)
(16127)
(15304)
(15206)
国际(13723)
资源(13601)
世界(13251)
技术经济(12344)
统计(11830)
(11668)
商业(10833)
共检索到365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军  
自1980年以来,中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取得了较快进展。为了对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特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本文利用网上检索的手段获得了153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旅游合作案例。并依照内容、空间、地域和组织划分出不同的合作类型,进行了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揭示了各种区域旅游合作类型的时间演化特征和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差异特征,对今后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穆学青  郭向阳  明庆忠  
应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主成分、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研究方法及综合性指标,对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和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逐年减小。(2)全局自相关显示: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强度尚未表现出地理上的空间依赖性,形成了孤立发展的"诸侯旅游经济"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旅游强度局部空间关联性以"H-L"型和"L-L"型为主,随着时间演化,旅游强度总体空间异质性有所缩小。(3)云南边境地区业已形成以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为旅游极核中心的"三足鼎立"旅游空间格局,这与当前云南省"多中心辐射式网络格局"的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大致契合。(4)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旅游区南部和东部为旅游强度发展的优势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戢晓峰  刘传颖  李杰梅  
选择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性中心度、中心势、网络密度等网络指标,分析旅游业驱动的区域航空网络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云南航空网络是以昆明机场为游客集散中心,向区域内其他支线机场辐射的轴—辐式航空网络。(2)云南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覆盖水平呈逐年提高的趋势。(3)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机场布局基本吻合,旅游客流成为影响机场布局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区域航空网络结构受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重点旅游城市之间的航线密度高、网络通达性较好。由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而引起的旅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马丽君   梁逍遥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本文在界定旅游流循环及旅游流循环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组合赋权法从流量、关系两个维度构建了旅游流循环质量的测评指标体系,基于ArcMap、QAP回归等方法揭示了国内旅游流循环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9年国内旅游流循环质量在时序上呈现波动上升且收敛的总体趋势;在空间上整体分布格局较为稳定但发展均衡性有所提升;不同年份旅游流循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旅游流循环质量的测评指标体系和系统分析框架,拓展和深化了旅游流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为旅游经济、国民经济循环研究提供借鉴,为提升旅游流循环质量、实现旅游流乃至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华  王丽娜  俞路  
文章运用旅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网络特征。从“关系”的角度构建我国旅游经济联系矩阵,揭示各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关系和强度特征,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聚集子群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各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的空间分布从东往西呈放射状逐渐减少,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的旅游经济联系最紧密。中国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整体网络点出中心势大于点入中心势,旅游经济的扩散和吸引作用的不平衡现象也比较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杰龙  陈秋华  幸绣程  王立群  
分析我国各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省份提供产业竞争力方面的指导。首先构建我国港澳台外31省(市、自治区)森林公园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然后计算各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得分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采用分位数回归研究影响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平均竞争力值较低,区域差异较大,呈现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状态; 2004~2014年期间西部各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进步较小,主要原因是受到"短板效应"的制约,表现为西部各省在产业效益方面与东、中部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森林公园存在东北和东南两个高层次旅游产业竞争力集聚中心,并存在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省份提升发展的趋势;回归表明,国家扶持力度、管理投入、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品牌效应和交通便利性会在不同分位点上对各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竞争力在不同分位点上影响因素的差异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各地区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震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Theil指数,对我国2001-2016年的区域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工业生态效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梯度转移的变化格局,即高水平工业生态效率逐渐从东部沿海与北部部分地区转向中部和西南地区。(2)全局空间分异显示,除2001-2003年以及2005年以外,我国区域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局部空间分异显示,正相关的区域个数逐渐减小,区域工业生态效率集聚态势减弱。工业生态效率高高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区,空间上具有一定扩散效应。低低集聚区域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青海。(3)我国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总体差异呈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上升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也呈现相同的态势,但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异变化较小。从贡献度来看,区域工业生态效率发展差异扩大主要是由区域内部差异变动导致,在三大区域中受东部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差异变化影响最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黄泰  张捷  
本文以旅游流为立足点,深入分析了旅游区域影响的机制(细分出3种基本环境机制)及空间模式(归纳出3种基本空间影响模式),并进一步将机制(Mechanism)、模式(Model)进行组合,形成旅游流区域影响分析的“M-M”基本效果矩阵,从而树立了基于旅游流及空间视角的旅游区域影响分析框架。最后对淮安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验其在目的地区域旅游开发实践中的作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三忙  李树民  
本文使用基尼系数分析了1987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表明:一方面,1987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入境旅游在全国省区之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存在广泛的差异;另一方面,这种区域差异总体呈现缩小的演变趋势。通过使用分省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航线数、旅游产品丰富程度、海外市场接近度和基础设施状况是决定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最后,本文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吕君丽  陈恩虎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基础。文章以华东地区7省(市)国内旅游收入等为分析对象,采用标准差、泰尔指数等定量评价华东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及特征。结果显示:区域内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正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省际泰尔指数大于地带内和地带间泰尔指数,地带内泰尔指数是省际泰尔指数变化的主因;沿海南部地带间差异最为显著,超过沿海北部和内陆;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在旅游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在分析产生差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缩小区域内差异、促进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翁钢民  姚昭屹  贾丽丽  
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非均衡性问题日益突显,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探索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根据2004—2013年的数据,计算环渤海地区的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4组全局Moran’s I值,分析该时期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集聚演变过程。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面,选取2013年截面数据,通过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探究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集聚情况,为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葛立成  邹益民  聂献忠  
本文通过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轨迹,指出现阶段突出问题是合作主体、合作领域与合作机制的模糊与缺损。为扩大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需要进一步界定合作的三大主体,研判合作的有效领域,分析合作的推进机制;需要着力让政府归位、旅游企业到位、非政府旅游组织补位,形成多元合力;需要以市场主导机制取代政府主导机制,增强共赢激励;需要以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为基础,拉长产业链系,拓宽合作领域;需要优化空间结构,互动区内区际,为合作提供基本的构架和有力的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秦学  桂拉旦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制订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中国跨国(地区)的旅游合作范围由近及远形成港澳台、亚洲(主要是东亚)和欧美三个空间层次,在旅游企业协作、政府交流、民间交往等方面的合作逐渐深入。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从跨省(区、市)旅游合作到省区内的跨县(市)旅游合作,形成了若干旅游合作区域,有力地整合了国内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展望未来,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无论是国内区域旅游合作还是国际区域旅游合作,都将在旅游合作空间结构与范围、合作领域与层次、合作形式与内容、合作机制与成效等方面有质的突破和发展。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新越  郭利贞  
基于Martin的经济韧性理论,构建省域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对其进行测度,并分析时空演变特征,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2011、2015、2019年的省域入境旅游经济韧性组态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特征来看,省域入境旅游经济整体韧性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差异不断缩小;(2)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省域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整体呈由点及线到面的空间扩散式发展,抵御能力呈显著的“沿海沿边”集聚倾向,恢复能力逐渐形成“一横二纵”的中高水平集聚带,调整能力片状组团式发展特征愈发显著,更新能力则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特征,各维度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3)在组态机制上,省域入境旅游经济韧性表现为6种驱动机制(产业支撑型创新驱动、基础巩固型创新驱动、服务优化型创新驱动、突破型产业驱动、渐进型产业驱动和基础保障驱动)和3种限制机制(服务优化限制、产业创新限制和基础产业限制),旅游产业环境逐渐成为影响入境旅游经济韧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乔伟桐  高楠  张新成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进行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门槛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整体处于上升态势,经济、社会、环境韧性子系统发展差异呈现“两升一降”的变化趋势;(2)黄河流域内,省份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韧性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由东至西阶梯递减格局;(3)旅游产业韧性与经济、社会子系统韧性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其中经济韧性对旅游产业韧性存在双门槛效应,社会韧性对旅游产业韧性存在单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