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64)
2023(13456)
2022(10650)
2021(9542)
2020(7402)
2019(16743)
2018(16038)
2017(29596)
2016(15563)
2015(17577)
2014(17476)
2013(17452)
2012(16790)
2011(15818)
2010(15751)
2009(14384)
2008(14172)
2007(12402)
2006(11378)
2005(10754)
作者
(47321)
(39706)
(39469)
(37354)
(25125)
(18907)
(17931)
(15449)
(15078)
(13832)
(13545)
(13125)
(12798)
(12774)
(12480)
(12302)
(11752)
(11389)
(11337)
(11084)
(10016)
(9732)
(9370)
(9005)
(8966)
(8846)
(8630)
(8430)
(7986)
(7835)
学科
(84544)
经济(84481)
管理(38194)
(35805)
中国(28627)
方法(28078)
(25412)
企业(25412)
地方(25119)
数学(24270)
数学方法(24097)
(23787)
贸易(23766)
(23009)
(21224)
业经(20405)
农业(14542)
(14525)
金融(14523)
(14301)
银行(14289)
地方经济(14138)
(14057)
(14029)
(13934)
环境(13663)
产业(13362)
(13009)
(12810)
(11002)
机构
大学(235374)
学院(235171)
(110448)
经济(108484)
研究(94774)
管理(83583)
中国(73011)
理学(70433)
理学院(69458)
管理学(68459)
管理学院(68006)
科学(54797)
(52870)
(47883)
(45952)
研究所(43457)
中心(41569)
(36953)
财经(36264)
经济学(35678)
(35101)
(34813)
北京(34539)
(33919)
师范(33607)
(33108)
经济学院(32220)
业大(30623)
科学院(29395)
农业(28788)
基金
项目(155635)
科学(124320)
研究(115629)
基金(114487)
(100576)
国家(99843)
科学基金(84651)
社会(77381)
社会科(73803)
社会科学(73793)
基金项目(59242)
(58070)
自然(50735)
教育(50397)
(49979)
自然科(49560)
自然科学(49550)
自然科学基金(48644)
资助(45960)
编号(44717)
(40665)
成果(36554)
重点(36090)
(34676)
国家社会(34182)
发展(33575)
(33037)
(32206)
课题(32034)
中国(31418)
期刊
(126568)
经济(126568)
研究(78001)
中国(52104)
(34567)
学报(34152)
科学(33514)
管理(32788)
(30992)
大学(26058)
(25337)
金融(25337)
农业(24677)
教育(24391)
学学(24151)
经济研究(22587)
技术(20117)
业经(19959)
(19943)
国际(18429)
财经(17919)
问题(17870)
(15743)
世界(15199)
(14104)
图书(13035)
资源(12584)
技术经济(11946)
商业(11266)
统计(11100)
共检索到376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靳超  
本文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揭示其演进特征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结论如下:在演进态势层面,我国整体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倒U型发展特征及缓慢的增长态势,在地区间呈现出典型的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表现为下降趋势且空间差异逐步扩大,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空间差异虽有所扩大但呈现出增长态势。在空间关联结构层面,大致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核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向核心靠拢的网络空间结构;我国数字贸易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低,总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辐射,东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趋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靳超  
本文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揭示其演进特征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结论如下:在演进态势层面,我国整体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倒U型发展特征及缓慢的增长态势,在地区间呈现出典型的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表现为下降趋势且空间差异逐步扩大,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空间差异虽有所扩大但呈现出增长态势。在空间关联结构层面,大致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核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向核心靠拢的网络空间结构;我国数字贸易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低,总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辐射,东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青松   祝学军  
文章构建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研究发现: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上升较慢,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表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贡献率逐渐降低;西部地区差异下降较快,逐渐逼近东部地区;东-西、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但均有所降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随邻域水平的增加,低水平向高一级水平转移的概率上升,高水平向中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下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飞   李焱求  
本文从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贸易方式、数字贸易能力和贸易潜力4个维度构建包含17个测度指标的体系框架,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展开分类测度。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发展差异不断下降。第二,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表现为“东-西>东-中>中-西”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态势,西部地区省份之间的数字贸易发展差异波动性相对偏大。第三,组间差异贡献率持续下降,在2020年被组内贡献率超越。第四,区域之间的数字贸易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在不断减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克甝  韩延玲  蔡青青  
文章在厘清数字贸易经济内涵的基础之上,从网络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贸易方式、贸易能力和贸易潜力五个维度构建数字贸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Markov链对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可提升空间较大,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呈现沿海地区水平偏高、内陆次之与沿边水平较低的非均衡态势。(2)区域间差距是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3)三大区域数字贸易发展目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梯度效应和极化问题。(4)数字贸易发展类型的动态转移在地理上并非孤岛,存在一定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烨   秦琴   张人龙  
乡村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研究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在省份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且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虹吸集聚作用、资源整合力、资源辐射力以及中介作用与地域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关。基于此,区域之间需带动式发展;应打好数字基础性建设的地基,完善乡村电商平台体系的框架;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徽  
本文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演化趋势,并就不同地区数字贸易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样本期间,各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沿海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内陆省份相对偏低;东中西三大区域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不同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区将收敛至各自的稳态水平。最后,提出推动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域数字贸易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蔡迎旗   张春艳  
构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0-2020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全国、各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偏低,但提升迅速,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尤为快速;学前教育发展的区域均衡性增强,但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中部地区的两极化趋势加强,西部各省差异趋于扩大,出现两极化现象。应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确保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补齐师资队伍短板,助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各地发展现状精准施策,促进自主发展,最终实现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