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17)
- 2023(18270)
- 2022(15142)
- 2021(14110)
- 2020(11625)
- 2019(26424)
- 2018(25800)
- 2017(48839)
- 2016(26471)
- 2015(29589)
- 2014(29049)
- 2013(28576)
- 2012(26332)
- 2011(23958)
- 2010(23673)
- 2009(21653)
- 2008(21048)
- 2007(18214)
- 2006(15792)
- 2005(13920)
- 学科
- 济(110015)
- 经济(109914)
- 管理(76661)
- 业(72721)
- 企(61205)
- 企业(61205)
- 方法(48163)
- 数学(41731)
- 数学方法(41229)
- 中国(31543)
- 农(26995)
- 业经(26541)
- 财(25457)
- 学(23508)
- 地方(23005)
- 技术(21195)
- 贸(20179)
- 贸易(20166)
- 易(19608)
- 制(18944)
- 农业(18321)
- 理论(17541)
- 和(17220)
- 银(17215)
- 银行(17170)
- 环境(17004)
- 行(16459)
- 融(16449)
- 金融(16446)
- 务(15783)
- 机构
- 大学(375046)
- 学院(371578)
- 济(151133)
- 经济(148061)
- 管理(146659)
- 研究(130205)
- 理学(127596)
- 理学院(126078)
- 管理学(123918)
- 管理学院(123239)
- 中国(96761)
- 科学(81584)
- 京(80793)
- 财(66702)
- 所(64932)
- 研究所(59824)
- 农(58822)
- 中心(57793)
- 业大(54987)
- 财经(54142)
- 江(52325)
- 北京(51287)
- 范(50409)
- 师范(49934)
- 经(49524)
- 院(48177)
- 农业(46238)
- 经济学(46111)
- 州(42702)
- 经济学院(41596)
- 基金
- 项目(262087)
- 科学(207576)
- 基金(191415)
- 研究(190556)
- 家(168262)
- 国家(166917)
- 科学基金(143275)
- 社会(121949)
- 社会科(115724)
- 社会科学(115697)
- 基金项目(101360)
- 省(101095)
- 自然(92625)
- 自然科(90536)
- 自然科学(90512)
- 自然科学基金(88900)
- 教育(86742)
- 划(85983)
- 资助(77655)
- 编号(75656)
- 成果(61169)
- 重点(58997)
- 部(57803)
- 创(57467)
- 发(56207)
- 创新(53145)
- 课题(52727)
- 国家社会(51193)
- 科研(49734)
- 教育部(49432)
- 期刊
- 济(158813)
- 经济(158813)
- 研究(109468)
- 中国(72363)
- 学报(60111)
- 科学(56373)
- 管理(53616)
- 农(51952)
- 财(48938)
- 大学(45137)
- 教育(43198)
- 学学(42196)
- 农业(36917)
- 技术(31766)
- 融(29908)
- 金融(29908)
- 经济研究(26842)
- 财经(26020)
- 业经(24795)
- 经(22363)
- 业(20962)
- 图书(20553)
- 问题(20417)
- 科技(19605)
- 技术经济(18523)
- 资源(17330)
- 理论(16730)
- 版(16684)
- 贸(16647)
- 统计(16051)
共检索到538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君 郭鑫 蒋雨晨
运用融合进化动量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研究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分异性。结果发现:(1)中国数字创新总体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省市发展不平衡,呈东、中、西阶梯分布,依次减弱,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2)数字创新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主要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3)从经度来看,数字创新空间分异性主要由东、中、西部区域间非均衡性和西部区域内非均衡性造成;从纬度来看,数字创新空间分异性主要由南北地区区域间非均衡性和北方区域内非均衡性造成。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数字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创新要素数字化,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数字创新平台,实现数据价值化;发挥优势地区辐射作用,促进区域数字创新的空间协调性;健全监管体系,保护数字创新成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解涛 杜建国 张新伟
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理论,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际区域的农业创新产出进行了空间集聚研究。选取农业专利授权数据作为衡量农业创新产出的指标,分析了中国省际区域农业创新产出的分布情况;指出了中国省际区域农业创新产出的非随机分布和空间依赖;进一步研究了各省域农业创新产出的空间相关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键芳 张虹鸥 叶玉瑶 吴旗韬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以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产出的测量指标,对全省2003—2010年市域创新产出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通过计算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以及Moran散点图的分析发现:①近7年间,广东省各市创新产出值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区域空间差距也非常明显;②广东省创新产出能力的集中程度不高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③广东省Moran’s I值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低创新产出地区的集聚,且目前暂未有高极化程度的高创新产出集聚区,说明创新产出核心区的空间知识溢出暂未显现。
关键词:
区域创新产出 空间自相关 广东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立泰 蔡吉多
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九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九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总体差距较大,主要源于城市群间创新能力的差距;九大城市群中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均质性特征突出,随着时间地推进,相邻城市间创新能力的正面影响得以强化。
关键词:
城市群 创新能力 区域差距 空间相关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培阳 吴海燕 鲁志国 孟霏
基于200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FDI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能力呈现空间极化特征,主要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FDI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空间竞争特征,然而周边城市FDI能够对本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别存在人力资本的双重门槛效应和贸易开放度的单一门槛效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或较高时,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负向溢出效应均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兆洲 操咏慧 方泽润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12—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首先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对熵TOPSIS法对各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次运用SFA方法测算各市创新效率;最后运用GeoDa法进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创新能力及效率均呈现三个不同的等级;区域创新能力呈现整体显著空间正自相关,而创新效率整体空间自相关表现不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俊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效果及其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特征展开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均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进一步实证发现,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确实可以强化本区域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区域创新能力会产生抑制或冲击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成立,其中在西部地区该“虹吸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分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能有效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此外,基于非线性假设建立的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自身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婷 肖健华
目前现有区域创新能力线性评价手段存在着不足,因此提出了基于SVDD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该方法首先在对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降维,进而应用SVDD模型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同时给出了SVDD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并将其应用到中国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关键词:
数据描述 区域创新能力 支持向量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屹 薛惠娟
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内28个省区市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撑能力及产出能力的均衡匹配,各项能力对不同区域产业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于各项能力不均衡的部分省区市,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能力结构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但各项能力之间的均衡仍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羽翼 郭茜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创新程度最高的原始创新逐渐取代其他能力,成为区域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在对原始创新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文章从原创动力、原创主体、原创环境等剖析原始创新的工作路径,并依此构建区域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原始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原始创新主体创造能力、原始创新动力、原始创新产出能力四个二级指标,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10个三级指标及34个四级指标。
关键词:
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峰 杨婷玉
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03—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探究市场分割与省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并揭示创新要素流动在两者中发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市场分割程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其对创新效率依然有十分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表现为中、东、西逐一递减;进一步探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的中介作用十分显著,其中市场分割通过阻碍R&D人员流动进而抑制创新效率的中介效应大于R&D资本;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创新要素流动的中介作用具有差异性,呈现中—东—西的下降趋势。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孙斌 赵婉琳 张晓阳
[目的 /意义]专利是科技创新产出必备指标之一,深入分析专利指标运用于区域科技创新评价,可以简化评价体系并促进评价方法的创新。[方法 /过程]在总结已有区域创新能力概念及指标研究基础上,以专利作为独特视角,基于生产视角分解科技创新各环节,构建了包含专利创造能力、专利运用能力和专利支持环境的区域科技创新专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作实证分析并检验其有效性。[结果 /结论]研究表明,专利指标可以有效作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测度,且31个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被聚为3类,江苏科技创新实力尤其显著,但在融入全球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瞿辉 闫霏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产业知识多样性(Industrial Knowledge Diversity)概念及其测度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知识多样性指标与其GDP数据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利用产业知识多样性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思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国忠 颜鸷
定量分析中国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差异对加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区域31个省市区的综合和单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比较分析省市区之间的差异,提出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创新能力 评价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朱明星
本文选取中国沪深交易所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间的数据,研究商业银行资源投入与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代表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电子银行渠道、人力资本、员工激励与银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市场占有率与银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物理分销渠道对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依靠外部力量推动银行业改革的边际效率正在下降,中国银行业有必要加大内生资源投入,从渠道建设、电子银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激励等多个方面,构造创新能力体系,实现银行业经营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