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302)
2023(23702)
2022(20362)
2021(19084)
2020(15971)
2019(36827)
2018(36500)
2017(69264)
2016(38048)
2015(43185)
2014(43500)
2013(42771)
2012(40000)
2011(36403)
2010(36863)
2009(34132)
2008(34174)
2007(30603)
2006(27137)
2005(24765)
作者
(111696)
(93146)
(92445)
(88237)
(59517)
(44674)
(42363)
(36356)
(35374)
(33749)
(31653)
(31592)
(29901)
(29736)
(29038)
(28816)
(27772)
(27576)
(26887)
(26801)
(23468)
(23083)
(22694)
(21242)
(20869)
(20865)
(20805)
(20756)
(18854)
(18586)
学科
(155798)
经济(155606)
管理(111274)
(105274)
(86628)
企业(86628)
方法(65765)
数学(56348)
数学方法(55568)
中国(45721)
(43813)
(42593)
业经(35248)
地方(34502)
(33754)
(33742)
(30066)
贸易(30045)
(29130)
农业(28986)
(27026)
银行(26956)
理论(26333)
(26063)
财务(25954)
财务管理(25889)
(25751)
(25324)
金融(25318)
(24540)
机构
大学(546551)
学院(546212)
(220498)
经济(215456)
管理(206679)
研究(190452)
理学(176241)
理学院(174123)
管理学(170894)
管理学院(169886)
中国(145849)
(118660)
科学(116927)
(105848)
(97895)
(91235)
研究所(88141)
中心(86726)
(84755)
财经(82323)
业大(79443)
北京(76112)
(74740)
(74538)
师范(74009)
农业(71058)
(69060)
(67935)
经济学(66285)
财经大学(60603)
基金
项目(356384)
科学(279130)
研究(261936)
基金(256090)
(223183)
国家(221269)
科学基金(188731)
社会(163223)
社会科(154482)
社会科学(154443)
(139189)
基金项目(134399)
教育(122121)
自然(122093)
自然科(119173)
自然科学(119141)
(117435)
自然科学基金(116987)
编号(107966)
资助(106681)
成果(90183)
重点(80474)
(78769)
(77544)
课题(76068)
(72976)
创新(68150)
科研(67799)
教育部(67270)
大学(66734)
期刊
(252799)
经济(252799)
研究(167249)
中国(115554)
学报(86370)
(83613)
(83297)
科学(78757)
管理(78091)
教育(68198)
大学(65398)
学学(61036)
农业(56543)
(53674)
金融(53674)
技术(49459)
业经(40852)
财经(40761)
经济研究(39991)
(34978)
问题(32726)
(30193)
图书(29553)
(27302)
技术经济(26437)
(26094)
理论(25385)
统计(24928)
科技(24562)
现代(23996)
共检索到839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朱占荣  
中国经济转型有着诸多迷人之处。基于空间价值取向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和"特定区域优先"相结合层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变迁及今后的趋势。研究表明:从贡献层面看,中国区域政策正在实践着从"增量转型战略"到"渐进式的总量转型战略"的转变;从评价层面看,中国区域政策勾勒出了"制度变迁+区域突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试验—示范—推广"的转型方式;从推进层面看,中国区域政策处理好了"变"与"不变"的关系,在进一步的推进中要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邵学文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国际旅游业的区域化倾向也日益明显,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由量到质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国,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和市场结构受到了挑战。区域性的短途旅游倍受游客欢迎,客源市场的竞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林伯强  黄光晓  
我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梯度发展模式下的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碳排放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和空间收敛特征,而且由于现有梯度发展模式强化了空间集聚效应,导致中国区域碳排放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进一步我们分析了未来中国区域碳排放份额的变化趋势,指出政府在下一步减排政策的制定中应把握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或碳税等区域碳排放平衡机制,才能更加公平有效地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同时更好地促进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敬  冉光和  孙晓铎  
运用基尼系数(GINI)、Theil指标(GE1)和对数离差均值(GE0)对1978-2004年中国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部金融发展差异和城乡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全面度量,以及运用R/S分析方法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城乡差异,处于第二位的是东部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差异,然后是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大致相当,而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是最小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Hurst指数都接近于1,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扩大,而东部地区内部和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还可能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金相郁  郝寿义  
本文利用CV、HHCI、TEC、MLD分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包括省际发展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发现1990—2003年期间省际发展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而2004年出现下降趋势;利用回归模型、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由第二产业所造成的。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几点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萍萍  徐晓红  李壮壮  
文章运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2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两极和多极分化现象。(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上述发现对于缩小数字经济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少维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可能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将逐步吻合;政府间合作走向务实;大企业将扮演更重要角色;各区域经济增幅差距有望缩小;投资增幅将出现一定回落;消费需求增幅会略有差异;东中西部外贸差距进一步扩大。文章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后凯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魏后凯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开始加剧,东西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局看,1979-1991年,沿海...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亮  陈淑梅  陈敏  
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广域的一体化(或者又可被称为跨区域一体化)日渐盛行,即今后的经贸合作将越来越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区域或次区域的地理限制,即便地理位置不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地开始进行经贸合作。因此探究今后的地区区域合作一体化、自贸区建设需要有广域一体化的新视角。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桂黄宝  
笔者以2000年~201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改进的TOPSIS-TheIl分解模型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数,对我国创新能力区域空间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1)就总体而言,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区域差距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从组内差距来说,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小,而西北和东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3)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影响最大因素是组间差异,而组内差异影响相对较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晓红  郭蓉  
从一个新的视角——经济学视角基于生产函数定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分析一个地区利用自身现有资本、劳动等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使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能力。而从经验含义看,制度激励、技术改进都能增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促进西部制度创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明  商静  
自区域规划诞生起,城市规划师从物质空间角度、政治家和经济学者从区域发展角度,对区域规划一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在"联合选厂"、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群规划、经济区规划等的推动下,编制体系和技术方法不断成熟。未来,区域规划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研究空间需求的新变化。面对规划体制改革,必须实现编制内容的创新。面对区域治理的新要求,必须发挥中央、地方、市场和民间的共同作用。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必须实现分析方法的精细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岚  
近年来我国区域差距演变呈现出新特点:以2003年为拐点,省际差距、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但从中长期看,能否保持这种趋势充满不确定性,它取决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国际环境。总体来看,在考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优先次序时,应把缩小社会发展差距作为优先政策目标。逐步实现国家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当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鹏  
中国经济转型的总体格局是由转型路径分异的区域演进所合成的。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演化机理:在历史逻辑起点上,区域经济转型被更多地强调要依据初始条件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方式;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区域转型路径不断强化的内在倾向,通过地方政府间竞争,不断创造出适宜当地经济转型进一步深化的有利条件。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的同时,也内生出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区域内动态性调整,使转型路径得到优化并能够持续演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其忠  
工业化产生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危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R/S分形方法,使用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1995-2011年期间的序列数据。首先,以能源消费总量为控制变量,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分是工业废气排放。然后,着重分析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的R/S分形轨迹。实证结果表明:它们的Hurst指数均介于0和5之间,说明其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未来变化呈负相关性,但它们的分维值却不同,全国和中部地区距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