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55)
- 2023(16737)
- 2022(14083)
- 2021(13108)
- 2020(11153)
- 2019(25822)
- 2018(25364)
- 2017(48069)
- 2016(25833)
- 2015(29478)
- 2014(29491)
- 2013(29258)
- 2012(26865)
- 2011(24412)
- 2010(24001)
- 2009(22687)
- 2008(22576)
- 2007(19866)
- 2006(17187)
- 2005(15811)
- 学科
- 济(113613)
- 经济(113474)
- 管理(77222)
- 业(71711)
- 企(58766)
- 企业(58766)
- 方法(52274)
- 数学(45984)
- 数学方法(45448)
- 财(32040)
- 中国(31053)
- 农(29421)
- 制(23843)
- 业经(23498)
- 学(22278)
- 贸(21761)
- 贸易(21752)
- 地方(21683)
- 易(21178)
- 农业(19608)
- 务(18229)
- 财务(18172)
- 财务管理(18126)
- 银(18033)
- 银行(18003)
- 融(17687)
- 金融(17682)
- 企业财务(17211)
- 行(17208)
- 理论(16864)
- 机构
- 大学(380200)
- 学院(376500)
- 济(163306)
- 经济(160237)
- 管理(145268)
- 研究(128396)
- 理学(125781)
- 理学院(124362)
- 管理学(122252)
- 管理学院(121537)
- 中国(98843)
- 京(79630)
- 财(76307)
- 科学(76148)
- 所(63949)
- 财经(60763)
- 中心(58926)
- 农(58849)
- 研究所(58021)
- 经(55298)
- 江(54908)
- 业大(52934)
- 经济学(52098)
- 北京(50119)
- 范(48522)
- 师范(48060)
- 经济学院(46952)
- 院(46394)
- 农业(46220)
- 财经大学(45226)
- 基金
- 项目(252865)
- 科学(201240)
- 基金(187476)
- 研究(184034)
- 家(163375)
- 国家(162112)
- 科学基金(139627)
- 社会(120539)
- 社会科(114434)
- 社会科学(114405)
- 基金项目(98263)
- 省(95880)
- 自然(89039)
- 自然科(87005)
- 自然科学(86980)
- 自然科学基金(85454)
- 教育(85020)
- 划(81896)
- 资助(77029)
- 编号(72720)
- 成果(59564)
- 部(57703)
- 重点(57417)
- 发(54083)
- 创(52479)
- 国家社会(51370)
- 课题(50267)
- 教育部(49925)
- 创新(49327)
- 制(49186)
- 期刊
- 济(174188)
- 经济(174188)
- 研究(110916)
- 中国(71763)
- 财(60199)
- 学报(57286)
- 科学(53944)
- 管理(53095)
- 农(52765)
- 大学(44152)
- 学学(41534)
- 教育(36258)
- 农业(35720)
- 融(33289)
- 金融(33289)
- 技术(32579)
- 财经(30700)
- 经济研究(28982)
- 经(26388)
- 业经(26114)
- 问题(23345)
- 贸(20423)
- 统计(19745)
- 业(19576)
- 技术经济(18577)
- 版(17972)
- 策(17802)
- 世界(17680)
- 理论(17447)
- 国际(17335)
共检索到554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永栋
1978—2008年间,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基本处于一种拉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所引起的市场经济制度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在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实施中,影响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制度所造成的地方财力的差异,二是有限平衡发展战略实施所造成的地方财力的有限平衡,三是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四是地区间开放度的差异。利用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证明,在长期里,上述第三和第四个因素显著地拉大了地区间收入差距,而第一和第二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显著地缩小了地区间收入差距。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根据1957-2006年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内部各省经济差距存在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却不存在收敛趋势,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在长期都受到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我国三大经济带之间以及经济带两两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到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敛 共同趋势 协整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海军
本文用古典主义一般均衡模型来阐述FDI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然后重点通过建立FDI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协整模型,从长期动态均衡角度探讨了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FDI有利推动了我国就业的"非农化",推动了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力不足。
关键词:
FDI 产业结构变迁 协整分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毕先萍 李正友
本文从经济发展中结构变迁的角度,验证我国经济发展及转型时期收入差距与经济结构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实证分析表明,制度性障碍及各种类型的结构反差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消除城乡、产业及地区等结构变迁中的反差。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结构变迁 制度变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丹丹 任保平
本文提出有效的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这一假说,论述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并依据1992-2007年数据检验了二者长期因果关系。结论是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长期格兰杰原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同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需要从制度方面加以型塑,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质量提高进行同步。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质量 格兰杰因果检验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姚耀军
本文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1 978~2 0 0 2年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且两者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且两者也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且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城市化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薇 张曼
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2004年的增速更是高达25.7%,因而,我国税收收入的这种高增长是否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等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并且所持观点截然相反。本文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应用计量方法证明了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不但没有脱离GDP,而且处于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之中,因而与经济发展也是协调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烊 刘祖云
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安置问题,需要深入考察拆迁安置社区的变迁逻辑并把握其发展方向。"制度-生活"作为一种动态的分析范式,其对处在过渡形态中的拆迁安置社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从安置社区"创制秩序"与"日常生活"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互动过程包括:创制秩序的生成与注入,社区实践的日常反抗,创制秩序的自我捍卫与妥协,阶段性后果的产生。文章指出,中国安置社区建设的理想状态是"现代性"注入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性"的敬畏,并试图寻求一种"创制秩序"与"自发秩序"分工与合作的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业安
:本文在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制度变迁的初步的演进论框架 ,然后证明 ,中国的改革过程交织着政府选择外部规则和社会成员选择内部规则的双重秩序演化路径 ,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线 ,实际的主线则是后者 ;并且两种规则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贯穿整个制度变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中央政府更多地起法官裁决作用 ,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事制度企业家活动。总的来看 ,改革经历了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的制度创新领域及外部规则逐步缩减作用范围的过程 ,也就是内部规则的逐步发育和强大的过程 ,这是中国市场化的本质。
关键词:
内部规则 外部规则 制度演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少平 曾庆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方燕 宋建元
本文指出了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利用协整检验实证分析造成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长、短期因素;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三点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农业补贴措施、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以及严控货币供应量。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波动 HP滤波 农业生产成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钊 王舒健
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文章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差距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东部经济差距下降不仅有利于本区域经济平衡,而且有利于中部、西部和全国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差距 互动关系 协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戈
文章认为,我国的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为了缩小区域差距,作者提出在制度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1)国家必须从政策尤其是法律上明晰财产关系,清楚界定产权,既要达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又要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2)培育和发展中西部资本市场;(3)应鼓励中西部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组织、地方政府、个人进行制度创新,来满足制度服务需求,突破制度供给的“瓶颈”;(4)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开放的劳动力流动机制、移风易俗、加强信息工程建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会敏 张越杰
本文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对主要农产品进出口额和农业结构变动进行协整检验,考察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结构调整之关系。从总体看,农产品出口、进口和农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农业结构对来自农产品进出口的冲击有负向响应,农业结构调整总体上对农产品进出口有正向效应。针对不同产品的分析表明,出口产品中鱼、甲壳动物、食用蔬菜及鱼、肉、甲壳动物制品对农业结构优化有正向促进效应,进口产品中动植物油脂进口对农业结构的负向冲击较大,大豆和谷物进口对农业生产结构造成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
农产品进出口 农业结构 互动关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廉水 周彩红
运用相似系数等方法分别对长三角制造业产业层次、行业层次和产品层次的区际分工状况进行测度,可以得到江苏、浙江和上海在制造业领域的协作正逐步增强,地区专业化分工已初步形成。而且这种区域分工已经成为推动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驱动因素,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区域分工的变化会给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水平带来同向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作用力度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长三角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两省一市应该加大在制造业领域内的分工合作。
关键词:
长三角 制造业 区际分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