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2)
- 2023(11721)
- 2022(9869)
- 2021(9175)
- 2020(7898)
- 2019(18229)
- 2018(17647)
- 2017(33982)
- 2016(18721)
- 2015(21189)
- 2014(21332)
- 2013(21474)
- 2012(20323)
- 2011(18560)
- 2010(18383)
- 2009(17108)
- 2008(17175)
- 2007(15370)
- 2006(13080)
- 2005(12092)
- 学科
- 济(86985)
- 经济(86914)
- 业(48332)
- 管理(48292)
- 方法(40254)
- 企(36592)
- 企业(36592)
- 数学(36355)
- 数学方法(36076)
- 中国(25842)
- 财(23009)
- 农(22654)
- 学(18103)
- 地方(17856)
- 贸(17359)
- 贸易(17354)
- 易(16923)
- 制(15884)
- 业经(15518)
- 农业(15373)
- 银(13414)
- 银行(13384)
- 融(13235)
- 金融(13233)
- 行(12843)
- 务(12596)
- 财务(12577)
- 财务管理(12547)
- 企业财务(11970)
- 和(11918)
- 机构
- 大学(280471)
- 学院(276809)
- 济(124787)
- 经济(122559)
- 研究(102405)
- 管理(101690)
- 理学(88161)
- 理学院(87051)
- 管理学(85616)
- 管理学院(85090)
- 中国(77328)
- 科学(62292)
- 京(59835)
- 财(55156)
- 所(53100)
- 农(49613)
- 研究所(48658)
- 中心(45598)
- 财经(44719)
- 经济学(41197)
- 业大(41153)
- 经(40908)
- 江(39783)
- 农业(39395)
- 北京(38021)
- 经济学院(37364)
- 范(36577)
- 院(36387)
- 师范(36192)
- 财经大学(33425)
- 基金
- 项目(185999)
- 科学(147343)
- 基金(138568)
- 研究(132664)
- 家(122562)
- 国家(121650)
- 科学基金(102692)
- 社会(87238)
- 社会科(82851)
- 社会科学(82829)
- 基金项目(72452)
- 省(69371)
- 自然(65556)
- 自然科(64053)
- 自然科学(64031)
- 自然科学基金(62966)
- 教育(60693)
- 划(60102)
- 资助(57574)
- 编号(50906)
- 部(43219)
- 重点(43031)
- 成果(41882)
- 发(41026)
- 创(37995)
- 国家社会(37859)
- 教育部(36809)
- 科研(36246)
- 创新(35789)
- 课题(35730)
共检索到405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竹莘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分析了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就业结构对区域的收入差异影响不同,针对不同区域情况,提出了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胜春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方年度生产总值数据以及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文章首先研究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1993~2012年的发展和变化,然后研究了中国区域2000~2010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最后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个方面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找到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差异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大幅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隐性失业问题不容忽视。不过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超过东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
关键词:
区域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差异 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素英 田立法 王竞 张艳丽
本文构建了就业结构变动的Markov链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中,计算出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结构变动的平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同时通过设定初始就业结构向量,再利用求得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河北省未来10年的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就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铠维 杨耀淇
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实现四大经济区域农业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均衡转移,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协同演进。文章基于偏离-份额分析Dinc-Haynes拓展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对照这一目标,我国正在进行的就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动因是积极的。但是,在四大经济区域之间,就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正在拉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铠维 杨耀淇
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实现四大经济区域农业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均衡转移,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协同演进。文章基于偏离-份额分析Dinc-Haynes拓展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对照这一目标,我国正在进行的就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动因是积极的。但是,在四大经济区域之间,就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正在拉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靓
本文选取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和各省边缘区域人均GDP差异4个序列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讨论我国直辖市、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就业结构与边缘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行性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肖昕茹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生 王鹤 杨丽
依据1995-2010年的我国七大地区(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分解发现,考察期内,七大地区的就业和FDI的区间差异对各自总差异的贡献度分别为73.17%和66.87%,区域差异主要是区间差异造成的。基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的就业决定计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实证研究了FDI流动与我国区域就业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FDI的差异是导致区域就业差异的显著因素。除华北地区外,整体上FDI加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就业差异,缩小了中部地区的就业差异。就业的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FDI在我国区域间的投资倾斜所带来的就业转移、就业替代和就业结构变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鲁宁 胡怡建
本文选择以区域间税负差异与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问题的相互影响关系为视角,运用泰尔(Theil)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间的税负差异度进行测算分析,并通过引入"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不同区域间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运用基尼系数来计算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差异情况,以此来反映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趋向。文章最后提出了缩小区域间税负差异,引导生产要素合理地跨区域流动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税负差异 生产要素流动 相关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银坡 陈体标 史清华
人口流动,获得就业机会是基础保障,提高就业收入是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提升是实现人口跨区域流动并且提高就业收入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2013—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就业行业、就业单位到就业收入以及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分布等方面,对一线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人口流动做了独立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样本调查期间流动人口收入增长趋势明显;对个体而言,跨区域流动,高中及以下受教育者的主要动机是获取就业机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则主要是收入驱动;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流动距离对就业收入具有"乘数效应",流动范围越广,就业收入越高,这是流动人口就业收入呈现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增强专业技能培训,对促进流动人口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就业和收入 一线城市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文章运用静、动态偏离一份额Esteban模型,分析专业化优势对中国各省城镇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静态结果显示,2003~2011年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城镇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不太明显;从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的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较为显著,而专业化优势较弱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动态结果显示,近10年就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7年金融危机为界,2003~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就业以快速增长型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以竞争优势推动型为主;2007~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均呈现竞争优势推动型特点。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镇,专业化优势不同,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应的区域差异。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应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专业化优势与产业结构特点,实施有区别的就业促进政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业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能源消费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31个省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收入水平和气温差异是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是家庭能源消费产生时间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能源发展和碳减排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措施,帮助各地区实现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化方向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典范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总结了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分析,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致的定位。揭示了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产业结构“面”上的调整,对实施区域产业结构“点”上的调整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聚类分析 区域差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冬梅
根据就业相关系数、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特征,对威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威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程度在降低,产业增长的就业吸纳力在下降。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促进威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段龙龙 汪丹
本文利用就业结构动态优化指数(EMI)、经济收敛诊断估计法和泰尔熵指数区域分解法,对我国中东西三大政策区2000-2010年间就业结构优化效应、经济收敛速率与收入分配格局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经济收敛和就业结构优化显著影响我国区域收入分配差异。若经济收敛条件内生,就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呈负相关关系;若经济收敛条件外生,则就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正相关。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差距极化效应明显大于就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收入差距涓滴效应。
关键词:
就业结构 经济收敛 收入分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