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3)
- 2023(8936)
- 2022(7371)
- 2021(6887)
- 2020(5750)
- 2019(13038)
- 2018(12597)
- 2017(23840)
- 2016(12678)
- 2015(14230)
- 2014(13920)
- 2013(14073)
- 2012(13246)
- 2011(12332)
- 2010(12187)
- 2009(10793)
- 2008(10654)
- 2007(9214)
- 2006(8239)
- 2005(7583)
- 学科
- 济(64432)
- 经济(64394)
- 业(34704)
- 管理(34555)
- 方法(27825)
- 企(26529)
- 企业(26529)
- 数学(25530)
- 数学方法(25386)
- 中国(19264)
- 农(15767)
- 地方(13875)
- 技术(13646)
- 贸(13181)
- 贸易(13175)
- 易(12894)
- 财(11752)
- 学(11620)
- 业经(11281)
- 农业(10731)
- 制(10554)
- 环境(9630)
- 地方经济(9172)
- 融(8771)
- 金融(8770)
- 银(8681)
- 银行(8649)
- 产业(8541)
- 行(8446)
- 发(7998)
- 机构
- 大学(192983)
- 学院(190446)
- 济(91158)
- 经济(89847)
- 研究(73613)
- 管理(71740)
- 理学(62603)
- 理学院(61819)
- 管理学(60972)
- 管理学院(60603)
- 中国(55065)
- 科学(43875)
- 京(41402)
- 所(37430)
- 财(36214)
- 研究所(34578)
- 农(33008)
- 中心(31759)
- 经济学(30115)
- 财经(30072)
- 业大(28393)
- 经(27742)
- 经济学院(27232)
- 江(26430)
- 院(26310)
- 北京(26297)
- 农业(26158)
- 范(25096)
- 师范(24830)
- 科学院(22967)
- 基金
- 项目(132995)
- 科学(106952)
- 基金(100285)
- 研究(95232)
- 家(89459)
- 国家(88863)
- 科学基金(75368)
- 社会(64921)
- 社会科(61951)
- 社会科学(61937)
- 基金项目(52516)
- 省(48929)
- 自然(47143)
- 自然科(46096)
- 自然科学(46084)
- 自然科学基金(45337)
- 教育(43294)
- 划(42644)
- 资助(41055)
- 编号(34984)
- 部(31511)
- 重点(31247)
- 发(30236)
- 国家社会(29106)
- 创(28217)
- 成果(27742)
- 中国(27184)
- 教育部(26937)
- 创新(26721)
- 人文(25396)
共检索到278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月玲 叶阿忠
文章基于中国地区发展效率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背景,从要素替代弹性分析的视角,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我国三大区域1996-2010年间的技术进步方向演化与要素结构变动的匹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区域技术效率差异源自技术动态选择与要素结构的匹配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依赖要素投入数量而忽视要素质量提升的技术选择惰性使其产业结构升级陷于步履维艰的境地;中部地区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方向选择偏差使其产业结构面临迂回调整;虽然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适度性选择偏差一度造成技术效率损失,但是契合劳动力禀赋相对优势的技术选择引导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平稳过渡。这些结论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超 周宏
农业技术进步方向与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农业技术价值的必要条件。文章通过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和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的测算,并采用耦合协调度量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结果发现,1997—2016年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在0.3~0.5之间,即处在较低水平耦合状态,这反映出各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与其农业生产要素的匹配状况较差。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支农事务支出与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对其匹配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舜臣 王静 王雪友
本文在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运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市相关数据,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算,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征对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做了一定评价。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农业技术进步呈现劳动节约型,这并不符合诱致性创新理论下中国应有的技术进步方向。分区域看,相对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方向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特征;相比于主销区和平衡区,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则部分支持了主产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选择。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月玲 林锋 陈宝国
针对我国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的客观现实,基于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本文利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供给侧视角探讨并解读三大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差异及其成因。结果显示:尽管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变化轨迹显著不同,但前沿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适配是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源泉。其中,东部因"适用技术"选择惰性致使前沿技术变迁滞后于要素禀赋结构演化而历经资本积累由动态无效到有效的过程;中部虽然选择了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对匹配的适宜技术且资本积累始终处于动态有效区间,却受制于高质要素供给上的"天花板效应"约束、各级人力资本技术吸收能力尚未达到溢出门槛,致使资本边际生产率持续下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林 万忠 罗其友 林伟君 方伟
利用199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构成即农业技术效率提高(Ech)和农业技术进步(Tch),并解释了不同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值的趋同性。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率为4.1%,其中农业技术进步(Tch)年均增长率为4.8%,农业技术效率(Ech)年均增长率为-0.7%;(2)农业技术效率对全国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区域差异的解释度分别为58%,剩下的42%则由农业技术进步解释;(3)"九.五"到"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区域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英健 杨建新 张重 赵梓伯 王警若 王英格 龚健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871个县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量以及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增量匹配关系与动态变化,进而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形成各类型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匹配度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城镇土地比例高于南方。总体上全国县域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根据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的匹配关系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8个类型。南方地区的县域以人口增长为主,而北方地区的县域以土地增长为主。(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推动了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形成,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则主要促进形成了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研究结论:2000—2020年全国县域总体上表现出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多”的局面。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需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同时改进落户政策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并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于法稳
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否匹配对于区域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分析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寻求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对区域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三者之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地市间)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以及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分别为:GWC=0.6097、GWL=0.5516、GCL=0.3043。同时,三种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趋向越来越不匹配的方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景 董直庆 胡晟明
本文基于四要素双层嵌套的生产函数,利用1990-2016年全国层面及省际层面数据测算投资效率,并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轨迹,检验投资效率匹配效应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1990-2016年我国整体投资效率呈下降趋势,资本-技能劳动匹配效应与整体投资效率走势趋同,快速累积的资本存量和不断升级的资本质量与短缺的技能劳动之间矛盾突出。②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增长非一致性明显。东部地区资本相对投资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但下降幅度大于中西部,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差距缩小,其中匹配效应是区域间投资效率非平衡的主要成因。③若产业结构升级的技能劳动需求不能满足,将引发要素错配,不利于有效投资。房价与工资提升分别通过影响技能劳动供给和需求抑制要素匹配效率;教育和公路设施会对地区要素匹配产生积极影响,改善地区间投资效率非均衡性;地区投资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毗邻地区的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相近地区的技术溢出均对投资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投资效率 要素匹配 资本质量 产业结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海兵 夏梦 张安军
本研究量化测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即资金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本研究从显性制度层面和隐性民间利率市场层面对2010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全面考察,其间参考了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情况。在获得2010年的测定值后,本研究根据历年的相关政策,逆推其余年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值。
[期刊] 改革
[作者]
季六祥
基于改革的制度逻辑矫正,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医疗医保体制机制和管理与服务创新,可有效达成新医改的区域整合制度安排。"湛江模式"的实质是引入社保基金的增值业务托管或增值再保险,建立微利型专业健康险代理制,继而尝试构建公共医疗医保的协同增值服务体系,核心是实现"二次增值险+第四方协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健康保障普惠模式。此模式不仅为我国新医改的区域选择提供了成功样本,也为其他社会公共领域改革提供了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继亮
利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通过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比较分析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演化和匹配关系。煤炭资源—经济发展要素基尼系数表明,1990—2010年间中国煤炭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极不协调的特点,而相对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会降低煤炭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煤炭资源—经济发展要素不平衡指数表明,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之间缺乏有效的平衡性,通过煤炭资源配置可以改善煤炭资源与经济不平衡程度,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的均衡性。
关键词:
煤炭资源 经济发展要素 时空匹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月玲 叶阿忠 吴继贵
利用我国1996~2011年29省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并解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发现:异质技术前沿下区域TF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更契合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东部TFP增长呈稳中有降的"下台阶型"变化,中部呈稳中有升的"上台阶型"增长,西部则呈持续的"锯齿型"波动;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东西部技术选择存在欠适宜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蔡翼飞
从统计上看,一个地区偏离均衡发展的程度可以表示为该地区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占全国份额与人口占全国份额的偏离程度,区域差异其实就是其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间的不匹配程度。文章使用度量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程度的指标,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区域差距及其变化,发现区域差距自2003年以后呈现收敛趋势;通过把区域差距分解为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程度变化的相对差异,探讨了区域差距变化的动态机制,发现中国的区域差距主要由经济聚集度变化所决定,人口聚集度变化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人口流动壁垒的降低,其在缩小区域差距上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口与经济分布 区域差距 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金相郁
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在1996-2003年期间,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加了3.8%,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7.6%,中西部地区增加了3.8%。Malmquist指数还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变化,并不是效率的变化,因而,1996-2003年期间的各省市区的要素平均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分析设立6个假设,利用Malmquist指数与8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提高回归分析结果的客观性,运用了4种回归分析方法,即OLS、SWR、2SLS、G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和财政自立度是1996-2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