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45)
2023(18600)
2022(15609)
2021(14548)
2020(12461)
2019(28399)
2018(27700)
2017(52869)
2016(28413)
2015(31958)
2014(31652)
2013(31419)
2012(29128)
2011(26277)
2010(26203)
2009(24826)
2008(24198)
2007(21477)
2006(18451)
2005(16699)
作者
(81618)
(68506)
(68095)
(65123)
(43563)
(32962)
(31346)
(26512)
(26137)
(24308)
(23443)
(23155)
(21616)
(21580)
(21354)
(21335)
(20345)
(20236)
(19872)
(19663)
(16883)
(16642)
(16604)
(15794)
(15406)
(15378)
(15169)
(14762)
(13889)
(13613)
学科
(119610)
经济(119402)
管理(79098)
(78406)
(63650)
企业(63650)
方法(56413)
数学(49191)
数学方法(48574)
中国(38296)
(32535)
(30652)
(30287)
金融(30282)
(29425)
银行(29385)
(28228)
业经(25636)
(25279)
(24869)
地方(24645)
(23682)
贸易(23667)
(23064)
(21228)
财务(21168)
财务管理(21123)
农业(20350)
企业财务(20120)
理论(19577)
机构
大学(409897)
学院(406661)
(171536)
经济(168139)
管理(154872)
研究(139201)
理学(133741)
理学院(132152)
管理学(129652)
管理学院(128892)
中国(113493)
(86209)
科学(84768)
(80492)
(70052)
(67070)
中心(66131)
财经(64950)
研究所(63991)
(59175)
(59119)
业大(58609)
经济学(54939)
北京(54086)
农业(52873)
(52736)
师范(52200)
(49996)
经济学院(49780)
财经大学(48701)
基金
项目(275426)
科学(218602)
基金(204867)
研究(196888)
(179419)
国家(178020)
科学基金(153076)
社会(128985)
社会科(121825)
社会科学(121791)
基金项目(107872)
(104482)
自然(99580)
自然科(97369)
自然科学(97335)
自然科学基金(95666)
教育(90640)
(89340)
资助(84532)
编号(77264)
成果(62856)
重点(62495)
(62253)
(58459)
(57148)
国家社会(54610)
科研(53708)
创新(53591)
教育部(53532)
课题(53059)
期刊
(178381)
经济(178381)
研究(119337)
中国(76939)
学报(65854)
(62353)
科学(60500)
(59887)
管理(54498)
(50882)
金融(50882)
大学(49935)
学学(47257)
农业(40210)
教育(37278)
技术(32990)
财经(32427)
经济研究(29996)
(27827)
业经(26731)
问题(23620)
(21894)
(21021)
统计(20903)
(20002)
技术经济(19447)
理论(19102)
(18827)
国际(18441)
世界(18230)
共检索到599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关联的网络结构形态,并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立光  滕召建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1—2018年山东省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各城市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空间网络关联结构复杂性、关联性和稳健性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多,处于从属或边缘地位的城市减少;位于网络中心城市的金融风险以输入效应为主,并在风险传染中主要起到中介作用;而位于边缘地位城市的金融风险主要以溢出效应为主。进一步的探讨表明,受风险关联、网络结构及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城乡差距和政府收支等因素影响,网络中心城市的金融风险下降,而网络边缘城市金融风险升高,不同网络位置区域金融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沈丽  刘媛  李文君  
基于地方金融风险压力指数构建了2009-2016年我国省际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的总体关联性,进一步进行中心性分析和块模型分析,同时考察网络结构对地方金融风险水平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各省份关联关系数具有分布不均匀性,同时还具有"小世界现象";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程度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地方金融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传染效应;对整个金融风险关联网络来说,关联程度的上升会促进金融风险的传染,提高风险传染的破坏水平和影响范围。而在对网络结构特征的效应进行分析时发现,对个体省份来说,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的提高会降低金融风险水平,因此,中心性排名较低的省份应加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中心性排名较高的省份应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以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欧阳资生  熊家毅  
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区域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及其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和溢出效应;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市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在整体网络结构中担任“中介”与“桥梁”作用,能较好地控制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块模型分析显示,中国区域金融风险可分为四个板块,包括一个双向溢出板块、一个净溢出板块和两个经纪人板块。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区域金融风险溢出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节点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越高的省份,越容易受到风险传染冲击。基于此,建议相关部门健全区域金融管理协调机制,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化解,防范风险传染溢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莹  
利用2011—2018年山东17地市~①全样本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山东省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实证分析区域金融风险传染的方式、渠道和机理。研究发现:山东省区域金融风险空间网络结构呈现出逐渐复杂的趋势,中心城市不断增加,边缘城市逐步减少;网络节点各中心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城市间金融风险关联性加强;越处于网络中心的城市,金融风险越低。研究丰富了有关省域内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传导机理的相关研究,并为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袁睦淇  颜李朝  刘希玥  曾娜  余凯婷  
长江经济带正逐步成为我国畅通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其隐含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2014~2019年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和传染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市间区域空间关联网络紧密程度高,有“小世界”特征;近两年区域内风险传染效应走高;上海、江苏常年属于区域内中心位置,影响力大;贵州近年发展到中心位置,应抓住契机增强实力;重庆作为“媒介”,应保持金融活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德钢  陆远权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全新解构了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基于QAP技术揭示了碳排放空间关联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碳排放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份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接收了较多的关联关系,甘肃、青海、新疆和贵州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发送了较多的关联关系,其他省份则主要起到了"传输"和"桥梁"的作用。碳排放可以划分为"双向溢出""净受益""净溢出"以及"经纪人"四个功能板块。地理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环境规制差异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德钢  陆远权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全新解构了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基于QAP技术揭示了碳排放空间关联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碳排放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份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接收了较多的关联关系,甘肃、青海、新疆和贵州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发送了较多的关联关系,其他省份则主要起到了"传输"和"桥梁"的作用。碳排放可以划分为"双向溢出""净受益""净溢出"以及"经纪人"四个功能板块。地理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环境规制差异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具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党印  苗子清  孙晨童  
识别和化解区域层面的金融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和SIRS传染模型考察2011—2020年中国各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联关系、相对差异和传染情况发现,各省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为明显的网络形态,金融风险的省份关联愈加密切。地理位置较偏远、经济发展较慢、金融监管较宽松的省份是风险溢入的集中区域,地理位置较优越、经济发展较快、金融监管较严格的省份是风险溢出的主要区域。各省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网络中可以聚类成“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双向溢出”板块和“净溢入”板块等,各板块在风险传染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各省需提前制定预案并加强定向管控和监测,采取区域差别化的风险防控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改革和发展,以更好地防范化解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玉  张占斌  
数字金融的发展在缓解资金约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可能由于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的特征而放大金融风险。本文选择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社会过滤因子的调节效应。实证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显著增加区域金融风险水平。在两个社会过滤变量中,在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有更强的金融创新风险抵御能力,数字金融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正影响越弱;房价上涨率对数字金融与区域金融风险关系也存在逆向调节作用,但仅在股票市场领域成立,针对银行业、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三个领域风险并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升市场化水平、将房价上涨率控制在合理区间有助于化解数字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  徐金海  夏杰长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省际间关联关系数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关联网络等级度较高,整体网络优化空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强,作用更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马太效应明显;从整体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  徐金海  夏杰长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省际间关联关系数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关联网络等级度较高,整体网络优化空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强,作用更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马太效应明显;从整体网络指标回归看,网络密度的提高、网络等级度的降低、网络效率的降低能显著缩小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有效提升整体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从个体关联网络指标回归结果看,个体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提高能有效提升各省(市)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据此,文章提出了未来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政  梁琪  涂晓枫  
基于信息溢出的视角,本文构建了2008-2015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网络,通过网络分析法解构了金融网络的总体关联性以及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关联特征,并采用金融机构微观层面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网络关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关联网络具有"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等复杂网络性质,同时,2012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关联性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2014年的关联程度甚至超过了金融危机期间,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累积。研究还发现金融机构影子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是我国金融机构关联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高慧颖  周潮  刘安  仝恩有  
从资金存量表视角分析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债务负担和资产负债情况,并运用未定权益分析方法(CCA模型)分析2004至2020年住户、非金融企业、广义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五大经济部门的隐含资产负债率及债务违约风险变化趋势。同时,结合中国2020年末资金存量表明细数据,构建部门间关联矩阵,运用宏观金融网络分析方法,模拟测算上述五大经济部门违约风险的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住户部门的隐含资产负债率平稳较快上升,但总体债务违约概率较低;企业部门的隐含资产负债率波动较大,部分时点违约概率较高;政府部门的隐含资产负债率小幅稳定增长,整体违约概率较低;金融部门始终处于风险的最前端,在部门间金融资产负债关联网络处于中枢地位,受其他部门的风险冲击影响最大。建议充分发挥金融账户在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稳健有效,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