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8)
- 2023(13280)
- 2022(11448)
- 2021(10821)
- 2020(8762)
- 2019(20442)
- 2018(20097)
- 2017(38481)
- 2016(20833)
- 2015(23413)
- 2014(23321)
- 2013(23268)
- 2012(21469)
- 2011(19540)
- 2010(19085)
- 2009(17133)
- 2008(16403)
- 2007(13871)
- 2006(12090)
- 2005(10571)
- 学科
- 济(90198)
- 经济(90114)
- 管理(57804)
- 业(51190)
- 企(41308)
- 企业(41308)
- 方法(40546)
- 数学(35940)
- 数学方法(35614)
- 中国(25074)
- 农(21734)
- 地方(19989)
- 学(19597)
- 财(18329)
- 环境(18039)
- 业经(17968)
- 贸(17201)
- 贸易(17193)
- 易(16715)
- 和(14793)
- 农业(14545)
- 制(13656)
- 划(12976)
- 理论(12331)
- 技术(12224)
- 银(12127)
- 银行(12091)
- 融(12006)
- 金融(12003)
- 行(11603)
- 机构
- 大学(298186)
- 学院(294273)
- 济(123815)
- 经济(121422)
- 管理(117905)
- 研究(104434)
- 理学(103010)
- 理学院(101802)
- 管理学(100205)
- 管理学院(99689)
- 中国(77054)
- 科学(64701)
- 京(64396)
- 财(51723)
- 所(51654)
- 研究所(47696)
- 中心(45740)
- 农(44156)
- 业大(43083)
- 财经(42882)
- 北京(41074)
- 范(39885)
- 师范(39577)
- 江(39430)
- 经(39275)
- 院(38600)
- 经济学(37918)
- 农业(34631)
- 经济学院(34307)
- 师范大学(32649)
- 基金
- 项目(209947)
- 科学(166539)
- 基金(154907)
- 研究(153292)
- 家(135629)
- 国家(134618)
- 科学基金(115503)
- 社会(98304)
- 社会科(93307)
- 社会科学(93285)
- 基金项目(82908)
- 省(78920)
- 自然(74918)
- 自然科(73164)
- 自然科学(73148)
- 自然科学基金(71806)
- 教育(68873)
- 划(67878)
- 资助(63334)
- 编号(60821)
- 成果(48604)
- 重点(47160)
- 部(47099)
- 发(45583)
- 创(43241)
- 课题(41705)
- 国家社会(41180)
- 创新(40477)
- 教育部(40342)
- 科研(40039)
- 期刊
- 济(129181)
- 经济(129181)
- 研究(87805)
- 中国(51369)
- 学报(45717)
- 科学(44150)
- 管理(41749)
- 农(39140)
- 财(35766)
- 大学(34367)
- 学学(32260)
- 教育(29951)
- 农业(28315)
- 技术(24026)
- 融(21691)
- 金融(21691)
- 经济研究(21527)
- 财经(20150)
- 业经(19500)
- 经(17238)
- 问题(17109)
- 图书(15522)
- 业(15267)
- 资源(15065)
- 科技(14597)
- 技术经济(14328)
- 理论(14085)
- 贸(14079)
- 世界(13278)
- 现代(13066)
共检索到418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区域层面构建了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扩展STIRPAT模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工业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驱动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碳排放,除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外开放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显著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工业碳减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工业空间相关性、异质性和外溢性,适当扩大低碳工业投资规模,完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有效规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祁悦 谢高地
碳排放空间的分配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减排责任,不同的分配方案对中国的区域功能的实现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对目前碳排放空间分配的原则、标准以及模型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以我国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碳排放空间分配方案的优劣势,并且对不同分配方案下中国在获取可获得的碳排放空间进行了比较;中国的历史碳排放量相对较小,并且拥有众多的人口数量,因此基于历史公平和人均原则的分配方案最为有利;在未来要缓解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的减排压力,在获取碳排放空间方面,中国不仅需要在国际谈判中坚持按人均分配以及历史公平原则,还要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进而提出"中国方案"。
关键词:
碳排放空间 公平原则 分配标准 区域功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刘习平
以1978-2010年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数据为依据,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碳排放公平中的碳洛伦兹曲线和碳基尼系数,并测算出碳基尼系数为0.24,处于相对公平的水平上。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挤占了中西部地区的排放空间。从省际来看,我国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的省份主要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西部内陆落后省份以及资源、能源大省。最后,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对我国各地区20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空间分配。本文的政策含义:针对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有差别化的减排政策;制定碳排放指标,并按照年度进行分解,建立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
关键词:
公平 碳排放空间 分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晶 王赟 陈超凡
科学合理地测度我国不同区域碳排放绩效及实证分析影响碳排放绩效的各个因素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应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1年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然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散点图分析碳排放绩效的空间集群状况,最后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碳排放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三大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绩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再次之,其差异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差距;第二,我国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第三,经济发展、对外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陶新 曾熬志
基于1995~2010年中国28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交通碳排放所隐藏在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背后的内在机制;采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了中国28个省市的交通碳排放量的分布特征和收敛性。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倾向,各省市的平均自发交通碳排放水平相同,但各省市的自发交通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沿海发达地区交通碳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较低;②其间,中国交通碳排放虽然不存在一致σ收敛,但存在16阶段(年)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性,β绝对收敛速度约为8.3%;③在长期均衡状态下,人均GDP、城市建成区面积、车均能耗对交通碳排放的弹性分别约为0.9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佳骏 史丹 汪川
论文利用空间相关模型与空间溢出模型,结合全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碳排放强度与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局部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冷点"区与"热点"区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人均碳排放强度局部范围内空间相关性较低,没有出现显著的"凸点"和"凹点"现象;碳排放强度溢出效应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与中西部传统能源产品输出省区,人均碳排放溢出效应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城市群聚集的省区,中部(两湖、徽、赣)和云贵高原的人均碳排放存在一定集聚效应,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与其各自省区碳排放占全国份额的发散...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相关 溢出 增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崔风暴
我国在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CO2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温室气体减排呼声在学界和政界日渐高涨,区域决策层对减排政策措施高度重视,但难以恰当把握区域减排政策的调控力度,其根源在于不了解自身温排空间(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简称)边界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机理。据此,本文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设计了极值-情景分析混合模型,详细阐述了应用流程,旨在测算我国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界限范围,为制定切实可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数据支撑。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空间 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明 郑锐豪 钟世川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都市圈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开展都市圈协同降碳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测度2003—2020年中国35个都市圈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2003—2020年,整体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上海等都市圈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起到中介桥梁作用;东部沿海成熟都市圈属于净受益板块,深圳等经济增长活力较强的都市圈属于经纪人板块,中西部资源禀赋丰裕的都市圈属于净溢出板块,武汉等都市圈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存在明显的传递特征;交通可达性越接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越大对都市圈之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都市圈 碳排放 复杂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维军 李宗锴
碳排放空间差异测度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总离差和平均差测度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差异,然后基于地区分解和kaya恒等式的总离差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差异的来源和成因。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三大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碳排放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部,主要成因是人均GDP,其次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其中西部人均GDP的贡献率初期较小但增长迅速。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推进节能减排进程中,除了要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针对不同地区应制定不同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差异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明 郑锐豪 钟世川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都市圈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开展都市圈协同降碳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测度2003—2020年中国35个都市圈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2003—2020年,整体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上海等都市圈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起到中介桥梁作用;东部沿海成熟都市圈属于净受益板块,深圳等经济增长活力较强的都市圈属于经纪人板块,中西部资源禀赋丰裕的都市圈属于净溢出板块,武汉等都市圈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存在明显的传递特征;交通可达性越接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越大对都市圈之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都市圈 碳排放 复杂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宋琪
本文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立成 程发新 李群
准确把握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明确其经济溢出效应是引导区域碳排放合理转移的基础。以中国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总量及碳排放转出总量;通过构建基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综合运用Moran’s I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碳排放转移总量均较大,其中碳排放转入总量大于碳排放转出总量,东部及中部较发达地区均具有正的净转移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和碳排放转出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7和0.14,表明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海小辉 湛星星 王许
目前我国碳排放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碳排放基数大,二是各省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差异大,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结构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为厘清各省份碳排放的空间关系,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心省份有所增加,线条更加密集,结构呈复杂化发展态势,网络结构趋向稳定;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经济发达省份组成核心省域,经济欠发达省份组成边缘省域,二者之间相互溢出和接收,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态势;2021年碳排放网络区域可分为“净受益板块”“经纪人板块”“净溢出板块”;2008—2021年,部分板块在样本期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组,成员在板块间发生转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李申 俞安愚
将工业技术进步依据来源细分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包含技术消化吸收),并将二者纳入STIRPAT模型中的空间面板模型,分别研究两者对地区碳强度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结果发现: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有利于减少全国的碳强度;相对于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更能减少区域碳强度;东部地区加强自主创新,中西部地区加强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作用。
关键词:
空间计量 技术进步 碳强度 溢出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查建平 郑浩生 唐方方
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静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和动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整体工业碳排放绩效处于较低水平,区域间工业碳排放绩效极不平衡;样本期间全国工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结构、产权结构、轻重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绩效 投入距离函数 全要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