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08)
- 2023(16923)
- 2022(14221)
- 2021(13174)
- 2020(11301)
- 2019(25895)
- 2018(25153)
- 2017(48166)
- 2016(25830)
- 2015(28749)
- 2014(28385)
- 2013(28162)
- 2012(25940)
- 2011(23249)
- 2010(23063)
- 2009(21158)
- 2008(20610)
- 2007(17677)
- 2006(15337)
- 2005(13822)
- 学科
- 济(116491)
- 经济(116377)
- 管理(72906)
- 业(71036)
- 企(57382)
- 企业(57382)
- 方法(57160)
- 数学(51699)
- 数学方法(50996)
- 中国(30561)
- 财(27818)
- 农(27731)
- 学(22493)
- 地方(22301)
- 业经(21734)
- 贸(21249)
- 贸易(21237)
- 易(20684)
- 技术(20121)
- 农业(19090)
- 制(18410)
- 务(17054)
- 财务(16997)
- 财务管理(16965)
- 融(16755)
- 金融(16752)
- 理论(16505)
- 环境(16231)
- 企业财务(16218)
- 银(16145)
- 机构
- 大学(369945)
- 学院(365236)
- 济(159046)
- 经济(156358)
- 管理(142510)
- 研究(126810)
- 理学(124469)
- 理学院(123075)
- 管理学(120726)
- 管理学院(120029)
- 中国(95683)
- 京(78012)
- 科学(76584)
- 财(70094)
- 所(63150)
- 农(60307)
- 研究所(57762)
- 中心(57577)
- 财经(57135)
- 业大(55127)
- 经(52417)
- 江(51806)
- 经济学(50616)
- 北京(48876)
- 农业(47461)
- 范(46527)
- 师范(46018)
- 院(45997)
- 经济学院(45801)
- 财经大学(42937)
- 基金
- 项目(255013)
- 科学(203679)
- 基金(190550)
- 研究(181594)
- 家(167997)
- 国家(166762)
- 科学基金(143618)
- 社会(119216)
- 社会科(113462)
- 社会科学(113430)
- 基金项目(99333)
- 省(96617)
- 自然(93650)
- 自然科(91629)
- 自然科学(91608)
- 自然科学基金(90013)
- 教育(84524)
- 划(82612)
- 资助(79443)
- 编号(69684)
- 重点(58075)
- 部(57787)
- 成果(55986)
- 发(54458)
- 创(53428)
- 国家社会(51487)
- 创新(50058)
- 教育部(49870)
- 科研(49281)
- 课题(48486)
- 期刊
- 济(159868)
- 经济(159868)
- 研究(104916)
- 中国(69440)
- 学报(59703)
- 科学(55163)
- 财(53558)
- 管理(52705)
- 农(51993)
- 大学(45897)
- 学学(42951)
- 教育(36562)
- 农业(36121)
- 技术(34476)
- 融(30707)
- 金融(30707)
- 经济研究(28380)
- 财经(28252)
- 经(24369)
- 业经(22952)
- 统计(21612)
- 问题(21106)
- 业(21023)
- 技术经济(19966)
- 策(19629)
- 贸(19547)
- 决策(17464)
- 科技(17434)
- 世界(17128)
- 图书(17030)
共检索到532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朱轶
本文基于区域面板结论的截面一致性要求进行区域划分,使用198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区域工业技术进步增强特征、技术进步贡献和要素效率贡献进行了实证比较。结果显示近三十多年来,除西部地区之外,我国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均呈现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强的技术特征,大部分区域劳动效率增长快于资本效率增长,表现为相对劳动增强的技术进步;我国区域工业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偏低,东部沿海的劳动效率、南部沿海的资本效率成为支撑当地技术进步贡献的主要力量,而偏低的资本效率则是制约西部与东北地区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轶
基于增强型技术进步模型,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各区域层面工业技术进步特征进行实证比较。结果表明:30多年来,除西部地区外,大部分区域工业技术进步均为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强,各区域劳动增强属性普遍强于资本增强属性,呈现相对劳动增强型特征,大体符合新古典理论关于稳态增长下技术进步主要为劳动增强型的论述。尽管对稳态增长的判断尚未有足够证据,但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特定区域工业的技术特征可视为中国特色经济背景下众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区域工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故针对性地调整工业技术进步方向和速度、控制过度资本深化、加强技术改造应成为主要的对策方向。
关键词:
区域 工业 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 比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
在经典增长理论框架下,将1952-2011年以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为节点划分为三个时期,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估算了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率,并对增长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发现:整个时期各区域发展中资本的贡献率均最高;随着经济环境及政策等的改变,不同阶段各区域发展中要素贡献率有所变化;整个时期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均属高度粗放型。各区域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继续维持资本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并不断加大教育及科技投入,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区域发展 要素贡献 政府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慧慧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我国1980—2011年的标准化要素增强型能源CES生产函数模型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通过将4方程供给面系统转化为单方程后再采用DE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的方法估算我国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率及要素替代弹性。结果表明:1(KE)L嵌套的CES生产函数形式结构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2我国能源与资本的工程替代弹性估计值为0.345,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2.6%。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莉 林香红 付瑞全
选取沿海地区11个省市198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结合空间关联度,测算并分析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差异。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高于55%,存在区域差异但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科技已成为海洋渔业增长主要动力。最后,基于当前五大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背景,提出提高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现代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及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沛 冯利华
采用中国1998-2017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对中国特定要素间的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了测度,同时采用门限归回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各要素间替代弹性均小于1,其值在0. 14~0. 53范围内,资本与能源替代弹性测算结果居于0. 32~0. 37之间,能源要素效率增长率高于资本要素,低于劳动要素;资本与能源间的替代弹性和碳排放强度呈负向相关关系,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导致的资本偏向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提高资本能源间替代弹性、升级产业结构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俊军 曹银丹
技术标准作为"统一"的市场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贡献,在同一个市场内被认为是一致的。采用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技术标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标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同层次的市场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全国层面,技术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区域层面,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越高,标准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显著,实行标准化战略能发挥更大经济效益,这对进一步发挥技术标准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
技术标准 技术创新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袁鹏 叶鑫
通过对要素效率的内生化设定,并建立要素增强型的内生技术变化模型,对1985~2012年期间中国资本、劳动和能源对技术变化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考察了技术变化的演进趋势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研发、进出口、FDI、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三种要素的效率演进具有不同影响;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其主要来源为劳动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提升所导致的增强型技术变化;资本效率下降所致的负向技术变化对技术进步起到了抑制作用;劳动增强型技术变化和资本负向技术变化主要来自于技术效应,能源增强型技术变化主要来自于价格效应;规模效应对所有要素的技术变化影响均较小。
关键词:
内生技术变化 要素增强型 要素效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焦娜
通过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对外开放度之间的动态不一致性,应用中国大陆29个省市及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所属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对通货膨胀率与对外开放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度特别是对外贸易量的增长能够有效地控制一国或者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且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间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对比发现对外开放政策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调控效果最为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美娟 陈国宏 戴益军
客观、科学地对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各自的优劣势,对于发现产业整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一致性的组合评价方法对中国工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 一致性 组合评价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徐会奇 王克稳 李辉
中国农业增长除受资本、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等投入要素的影响之外,技术进步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扩展的CD函数,采用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广义技术进步中分解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农业结构效应和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影响,进而更为精确地测算了1995-2008年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明显,农业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动呈现分阶段的特征,而且近年间降为负值。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索罗残值法 技术进步分解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叶剑平 马长发 张庆红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和空间面板数据剥离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9年、1992-2000年、2001-2009年全国土地要素贡献率分别是19.31%、13.93%和26.07%。研究结论:(1)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方法因为加入了空间相关性的影响而使得分析结果可能比普通面板分析方法结果更可靠。(2)中国当前表现为逐渐高效的外延式增长,较高的土地贡献率和土地弹性可能更符合当前各地方政府为获取GDP政绩争相扩地以及愈发达地区土地渴求愈强烈的经济现实,土地供给政策的制定在考虑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亦应更多考虑次发达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
关键词:
土地要素 空间面板模型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魏修建 陈恒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作为中国连通东亚、中亚的重要对外窗口,加强物流业发展可促进贸易畅通、经济增长,深化中国与东、中亚各国的合作领域。本文基于探析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机理的基础上,应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以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物流业增加值作为物流发展驱动要素替代指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五省1952—2012年作为样本区间,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贡献,但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物流业增加值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具有区域差异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通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要素替代框架建立VES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985~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了估算。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两步差分GMM进一步考察要素替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劳均资本对要素替代的正向作用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各地区的生产函数存在较大差异,而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上述结论表明,要素替代弹性应该作为一项政策目标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会使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成为可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迎春 王大鹏
在E F Denison和A Maddison算法基础上进行延伸,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测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比较区域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有1.267%,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呈现由东向中西部地区逐步递减的梯次分布。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贡献 面板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