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32)
- 2023(9172)
- 2022(7600)
- 2021(7284)
- 2020(5933)
- 2019(13262)
- 2018(12880)
- 2017(23954)
- 2016(12906)
- 2015(14933)
- 2014(14629)
- 2013(14612)
- 2012(13871)
- 2011(12923)
- 2010(12891)
- 2009(12304)
- 2008(12360)
- 2007(10966)
- 2006(9734)
- 2005(8922)
- 学科
- 济(62188)
- 经济(62127)
- 管理(38449)
- 业(34591)
- 企(28180)
- 企业(28180)
- 方法(25478)
- 数学(22247)
- 数学方法(21980)
- 中国(18585)
- 学(14493)
- 农(14490)
- 贸(13676)
- 贸易(13670)
- 易(13364)
- 地方(12400)
- 财(12032)
- 业经(11627)
- 制(10414)
- 融(9875)
- 金融(9873)
- 环境(9826)
- 银(9467)
- 银行(9438)
- 行(9157)
- 农业(9128)
- 和(9010)
- 关系(8124)
- 发(8123)
- 理论(8073)
- 机构
- 大学(202229)
- 学院(198179)
- 济(86657)
- 经济(85225)
- 研究(77126)
- 管理(71234)
- 理学(61648)
- 理学院(60748)
- 管理学(59550)
- 中国(59375)
- 管理学院(59184)
- 科学(47950)
- 京(44977)
- 所(40351)
- 研究所(37154)
- 财(37061)
- 农(33288)
- 中心(32912)
- 财经(30065)
- 北京(28932)
- 范(28495)
- 师范(28240)
- 江(28131)
- 经济学(28086)
- 业大(28018)
- 院(27734)
- 经(27523)
- 农业(26461)
- 经济学院(25186)
- 科学院(24274)
- 基金
- 项目(133136)
- 科学(106389)
- 基金(100514)
- 研究(93731)
- 家(89939)
- 国家(89299)
- 科学基金(75290)
- 社会(62418)
- 社会科(59148)
- 社会科学(59136)
- 基金项目(51738)
- 自然(48741)
- 自然科(47665)
- 自然科学(47647)
- 省(47491)
- 自然科学基金(46818)
- 教育(42714)
- 划(42471)
- 资助(41874)
- 编号(35051)
- 重点(31096)
- 部(30855)
- 发(29217)
- 成果(29056)
- 中国(27481)
- 国家社会(27411)
- 创(26871)
- 教育部(26133)
- 创新(25358)
- 科研(25358)
共检索到299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倪红福 夏杰长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但在国家之间深入发展,而且延伸至一国之内,形成了国内价值链,尤其是对于地大物博、区域差异较大的中国更为明显。本文在构建嵌入次区域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基础上,拓展了增加值出口和总出口增加值分解方法,对1997、2002和2007年中国各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区域的增加值贸易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总值贸易统计高估了中国各区域的贸易顺差,甚至一些区域出现传统总值国际贸易顺差,而增加值国际贸易逆差的情形。(2)中国内陆区域通过向沿海区域提供中间产品而间接实现增加值出口。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数据一般高估了沿海区域和低估了内陆区域的对外贸易贡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水军 吴腊梅
本文基于全球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双重视角,从国家-行业和微观企业层面分析中国以不同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及其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05-2015年,中国在双链中的位置都有所上升,且呈现出“N”形变化趋势,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的位置更高,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的位置更高;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位置的提升分别由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扩张和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效应主导,投入需求链位置的攀升主要得益于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上游度有一定程度上升,进口下游度波动较大。此外,新进入企业拥有更高的出口上游度,持续在位企业出口上游度的提升是促进制造业行业一般贸易出口上游度攀升的主要原因,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的攀升主要得益于集约边际的增长,而制造业行业两种贸易方式进口下游度的下降则分别由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导致。
关键词:
产出供应链 投入需求链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会政 宗喆
融资约束通过交易成本、要素结构、技术创新等途径影响一国全球价值链嵌入,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本文通过将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与世界投入产出表相结合,测算了中国八大区域的融资约束程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地位,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对我国区域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融资约束是影响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重要因素,影响显著为负;(2)且各区域交易成本、要素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及地位的作用受融资约束的影响;(3)因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作用程度不同,融资约束影响程度在各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4)融资约束对全球价值链前向关联度的提升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后向关联度则呈现出梯队化特征。上述发现为协调区域全球价值链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融资约束 全球价值链嵌入 区域投入产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碳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邓世专
基于零部件产品视角,阐述了全球价值链的演进,得出中国主要全球价值链产品,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情况,并采用依存度计量方法和加入依存度变量的扩展模型,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区域价值链对中国的依存度最高,从北美、欧盟区域价值链对亚洲区域价值链内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依存度看,主要依赖的是中国,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核心平台,对于中国来说,维护全球价值链的稳定,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文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谋划布局并推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国的区域格局和城市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为了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我们在《中国工业经济》高端前沿论坛(2017·夏季)暨“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研讨会嘉宾演讲的基础上,策划了本组笔谈。我们邀请5位知名学者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雄安新区、东北振兴和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问题,为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葛阳琴 谢建国
基于WIOD中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区域化和全球化视角研究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整体趋于上升,但在20052009年间发生了暂时性的逆转;区域化趋势减弱,全球化趋势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国所属的东亚地区的国外附加值占比不断下降,欧盟和北美地区变化幅度不大,世界其他地区占比大幅增加。中国制造业分工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从价值链贸易关系视角来看,中国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全方位高水平的全球贸易战略,努力实现向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 全球化 区域化 全球贸易战略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葛阳琴 谢建国
基于WIOD中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区域化和全球化视角研究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整体趋于上升,但在2005~2009年间发生了暂时性的逆转;区域化趋势减弱,全球化趋势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国所属的东亚地区的国外附加值占比不断下降,欧盟和北美地区变化幅度不大,世界其他地区占比大幅增加。中国制造业分工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从价值链贸易关系视角来看,中国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全方位高水平的全球贸易战略,努力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攀升。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 全球化 区域化 全球贸易战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文卿 赵颖异
从区域经济前向关联视角,构建了国家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相统一的、产业-区域双视角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模型,考察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2年期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中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区域"内向性"特征较明显;分区域考察,中国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优树 唐家愉
国内国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使中国亟需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突破发展困境提供了绝佳的机遇。首先在终端市场转移趋势下研究了"一带一路"终端市场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理论机制,然后基于ADB-MRIO数据库,从价值增值能力和控制能力两方面来刻画全球价值链升级,对中国融入和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现实可能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必将成为未来全球价值链终端市场的重头戏,其不同于北方市场的市场特性有利于中国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价值增值能力较强,嵌入位置更靠前,融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有利于中国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和物理地位提升;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大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将有利于中国利用较高的制造业水平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终端市场转移 “一带一路” 全球价值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的WWZ模型对31个省级区域贸易增加值进行完全分解,据此分析区域贸易的实际规模,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程度特征。结果表明:(1)各区域均是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受益者,沿海省份贸易形成的增加值明显较多。(2)区域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沿海省份贸易增加值比重低于其他内陆省份。(3)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程度整体提升,沿海省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内陆省份参与国内价值链程度较高。(4)区域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明显的“三大增长极”周边效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周边省份相对较高。(5)区域国内价值链参与度提升幅度高于全球价值链,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内市场,国内价值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区域增加值供需偏好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特征和“沿海”效应,各区域增加值主要流向和来源于相邻地区或沿海地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艾西亚 阮贞
当前世界贸易正进入去全球化模式,这种趋势并非始于中美贸易战,而是始于全球金融危机。去全球化反映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下降,这是由于各主要经济体对进口中间产品的依赖度下降,其中中国下降幅度最大。中国在快速减少出口增加值的同时,通过输出中间产品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自身供应链的垂直一体化,使其与全球生产联系更为紧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敬峰 王彬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调整,国内价值链成长对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国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与世界投入产出表相结合,构建嵌入式世界投入产出表,以此为工具定义并测算了省内价值链、国内区域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研究发现,省内价值链在整个价值链构成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东部地区相对更多地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更多地通过融入国内区域价值链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因此,东部地区应将在研发和技术方面优势形成的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优化地区间资源配置,加快国内价值链成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少军 刘志彪
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发达国家←→中国东部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两个"中心—外围"的格局,应该考虑到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这一微观基础。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之间,NVC1与NVC2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割裂关系可能是造成中国在GVC中低端锁定和地区差距扩大的微观机理。通过产业转移构建和发展国内价值链,促进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之间的良性互动,将经济拉动方式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扩大内需型",将竞争模式从"环节对链条"转变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成新轩 丰义
在全球价值链(GVC)收缩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产业链的安全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区域贸易协定通过何种经济效应和政策机制对中国产业链安全稳定产生影响。首先,梳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进历程及其对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影响。其次,通过分析产业链发展新趋势,研究全球产业链重塑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从融合新旧动能入手,发掘数字经济中的中国优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快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以构建复杂的全球价值链为中心,增强获取贸易利益的能力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