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60)
2023(13086)
2022(11286)
2021(10763)
2020(8712)
2019(20366)
2018(20063)
2017(38629)
2016(20971)
2015(23662)
2014(23618)
2013(23611)
2012(21891)
2011(19994)
2010(19539)
2009(17432)
2008(16689)
2007(14057)
2006(12234)
2005(10810)
作者
(60274)
(50312)
(49647)
(47380)
(31876)
(23950)
(22581)
(19890)
(19140)
(17623)
(17251)
(17061)
(15930)
(15707)
(15478)
(15391)
(14913)
(14696)
(14302)
(14216)
(12391)
(12282)
(11891)
(11294)
(11196)
(11041)
(10965)
(10846)
(9902)
(9892)
学科
(91141)
经济(91055)
管理(58104)
(51462)
(41365)
企业(41365)
方法(39970)
数学(35317)
数学方法(35001)
中国(24964)
(22399)
(21489)
地方(19341)
(18499)
环境(17845)
业经(17672)
(17164)
贸易(17155)
(16716)
农业(14973)
(14749)
(14115)
(12883)
技术(12314)
理论(12308)
(12108)
银行(12068)
(11932)
金融(11930)
(11768)
机构
大学(300296)
学院(296101)
(123753)
经济(121361)
管理(118732)
研究(105691)
理学(103393)
理学院(102202)
管理学(100614)
管理学院(100093)
中国(78521)
科学(65802)
(65245)
(52952)
(51779)
研究所(48906)
(47485)
中心(46535)
业大(44725)
财经(42789)
北京(41615)
(40230)
(39922)
师范(39603)
(39246)
(38778)
经济学(37771)
农业(37389)
经济学院(34155)
(32719)
基金
项目(210620)
科学(166366)
基金(154914)
研究(153422)
(136128)
国家(135097)
科学基金(115205)
社会(97818)
社会科(92749)
社会科学(92723)
基金项目(82509)
(79141)
自然(74828)
自然科(73056)
自然科学(73040)
自然科学基金(71704)
教育(68846)
(68399)
资助(63464)
编号(61261)
成果(49099)
重点(47446)
(47379)
(45826)
(43311)
课题(41945)
国家社会(40914)
创新(40567)
科研(40398)
教育部(40311)
期刊
(129824)
经济(129824)
研究(87336)
中国(55510)
学报(47487)
科学(45924)
(42749)
管理(41645)
(35737)
大学(35383)
学学(33196)
农业(30603)
教育(30201)
技术(23695)
(22051)
金融(22051)
经济研究(21316)
财经(20179)
业经(19883)
(17263)
问题(17196)
(16246)
图书(16074)
资源(15889)
科技(14705)
(14313)
理论(14128)
技术经济(14101)
世界(13473)
现代(12965)
共检索到424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赖力  黄贤金  揣小伟  谈俊忠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关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没有关于全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详细研究。本文利用全国的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以及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借助ArcGIS9.3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六大区域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甚至在一些区域表现为碳排放,而在另一些区域则表现为碳汇;②林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利用环渤海区域1998,2000,2003,2005,2007年份的分县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选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在GIS技术与定量模型支持下,进行了环渤海区域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的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环渤海区域水域、耕地减少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3%;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艾力西尔·亚力坤  刘晓曼  蔡博峰  陈前利  冯彤  菊春燕  李松  张飞云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信志红  王宁  李峰  李刚  
[目的]对黄河口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为科学规划黄河口地区生态布局和进一步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利用3S技术对近20年来5景覆盖黄河口地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在科学制定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法提取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近20年来,黄河口地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域及面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黄河口地区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和北部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彦随  方创琳  
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土地、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及工矿迁建等带来了库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巨大变化。为此 ,如何构建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的宏观土地利用类型新格局 ,不仅是近10年内百万移民安置和生产布局的重点 ,而且关系到库区未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在土地淹没与置换的胁迫条件下 ,库区土地资源类型转换的方式与过程 ;从要素控制、地段设计到系统模式优化的不同层次 ,提出了库区土地生态设计模式与措施 ;并从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库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方案。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正才  徐德应  杨校生  傅懋毅  孙雪忠  奚金荣  
2005年12月初,对浙江省富阳市7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残体现存有机碳的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地上部分细残体有机碳储量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最多,其次是粗放经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次生林、灌木林和毛竹集约经营林,农耕地最小;并且以叶片的有机碳储量为主,其次是枝条和腐解物,草本植物茎叶和花果树皮等储量均不超过10%;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上部分粗残体的有机碳储量均比较小。②7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下部分细残体有机碳的储量均很接近,且小于2 mm的细残体有机碳储量均在50%以上;毛竹林地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菲菲  徐增让  詹卫华  鲁春霞  曹文德  茹伟娜  
利用2007年5月Lansat5TM数据,运用单通道算法,基于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对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的地表特征参量进行了反演,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典型地表特征参数值。在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植被指数最高、地表温度最低,农田的植被指数最低而地表温度最高,草地介乎林地和农田之间。城镇建设用地主要表现为热岛效应,而水域则主要表现为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双低特征。进一步对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表明,由于结构、功能的不同,土地利用二级类在地表特征参量方面也表现出了有规律地变化。有助于深入认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物理特征,可以丰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像...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中国荒漠化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的表现与分析中国防治荒漠化办公室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发生在非州的严重旱灾造成了空前的灾难。这一悲剧迫使国际社会更加密切地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因而荒漠化一词得到广泛的使用。据联合国资料,目前荒漠化已影响到世界1/5...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揣小伟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基于土地科学视角的该领域整合研究的设想。研究方法:基于文献调查和回顾,对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研究结果:当前研究在碳收支研究参数的选择、研究尺度的匹配、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方案、土地利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及综合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这制约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土地科学在区域碳排放研究中具有综合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应考虑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整体框架和方法体系,并开展区域示范研究;并进一步加强基于地块尺度的"自然-社会"二元碳收支的综合集成及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碳排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付超  于贵瑞  方华军  王秋凤  
准确估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总结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碳收支影响,为合理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碳平衡以及确定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已有大量研究对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和IPCC清单法对中国区域陆地碳源汇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出中国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的评估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发展和利用基于土地利用相互转化面积的计量方法,以提高对中国区域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评估的准确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宋玉  张蓬涛  
论文简要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划分的原则、依据。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分县的详查数据,以全国2475个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其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划分。对初次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原则并对其进行处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最终确立了一个由6个土地利用结构系列和44个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构成的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分类系统。最后,对中国县域土地利用主要结构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渝  王克勤  宋娅丽  
【目的】土壤粒径分布是影响土壤性质的指示指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并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方法】以滇中尖山河流域坡耕地、荒草地、林地、园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其土壤剖面(0~10cm、10~20 cm、20~30 cm)的颗粒组成、活性有机碳(A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分有机碳(LFC)、总有机碳含量(SOC)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坡耕地、荒草地、林地、园地不同土层土壤粒径中粗粉粒的平均含量均在整个土层中所占比例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43.13%、52.92%、41.70%、41.17%;不同土层土壤AOC、POC、LFC、SOC均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垂直分布特征,其含量整体均表现为园地>林地>坡耕地>荒草地;土壤有机碳与砂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粉粒、粘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坡耕地土壤在利用过程中,可增加耕层砂粒和粗粉粒含量,改变其机械组成,人为改土培肥,提高作物产量;退耕还林以及在荒草地种植农作物可作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不仅可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同时也是改善土壤质量、恢复土壤肥力、提高碳储量以及实现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的根本保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迎秋  魏忠义  韩春兰  孔令苏  王秋兵  
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采用传统的SPSS统计方法对城市土壤(0~10cm)有机碳(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黑碳)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为城市土壤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城市环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黑碳含量的平均值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工业区、居民区、公园、工业区,分别为22.134 g.kg-1、9.092 g·kg-1、3.129 g·kg-1和17.232 g·kg-1,对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4.3%、64.0%、36.0%和113.4%。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一定的富集,且变异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义贵  郝凯婕  李贤伟  范川  陈栎霖  王谢  王晓红  
20世纪50到60年代,川西亚高山林区林分由于大量砍伐后更新,以及近年国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选取米亚罗林区典型的原始冷杉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为对照,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显著大于亚表层(P<0.05);季节动态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最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则表现出相反的动态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