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58)
2023(13881)
2022(11509)
2021(10802)
2020(8698)
2019(19809)
2018(19581)
2017(36089)
2016(19724)
2015(22498)
2014(22620)
2013(22088)
2012(20983)
2011(19451)
2010(19726)
2009(17997)
2008(17870)
2007(15829)
2006(14456)
2005(13477)
作者
(58820)
(48608)
(48451)
(46110)
(31109)
(23268)
(22004)
(19105)
(18783)
(17477)
(16819)
(16401)
(15847)
(15818)
(15561)
(15165)
(14459)
(14102)
(14063)
(13961)
(12601)
(12023)
(11861)
(11285)
(10904)
(10901)
(10828)
(10762)
(9996)
(9853)
学科
(87221)
经济(87117)
管理(48830)
(44253)
(33296)
企业(33296)
中国(30831)
方法(27921)
地方(25827)
(24757)
数学(23336)
数学方法(23094)
业经(19689)
(19507)
(18011)
贸易(17994)
(17545)
(17403)
(16730)
农业(16490)
(16291)
银行(16268)
(16077)
金融(16069)
(15908)
理论(14737)
环境(14418)
地方经济(14362)
(14292)
(13309)
机构
学院(283385)
大学(281802)
(118668)
经济(116078)
研究(110551)
管理(98476)
中国(85529)
理学(82206)
理学院(81062)
管理学(79689)
管理学院(79160)
科学(67038)
(63824)
(57055)
(54297)
研究所(51691)
(49235)
中心(48733)
(44542)
(42055)
北京(41730)
财经(41681)
师范(41605)
(40538)
业大(39495)
农业(38372)
(37789)
经济学(37124)
(35672)
科学院(33564)
基金
项目(182535)
科学(142948)
研究(136653)
基金(129304)
(114375)
国家(113463)
科学基金(94788)
社会(85735)
社会科(81127)
社会科学(81111)
(70843)
基金项目(66927)
教育(62286)
(61345)
自然(58377)
自然科(56901)
自然科学(56879)
自然科学基金(55797)
编号(55649)
资助(52800)
成果(46817)
(45852)
重点(42905)
课题(41248)
(40095)
(37970)
发展(36838)
(36278)
国家社会(36043)
创新(35688)
期刊
(143414)
经济(143414)
研究(93230)
中国(69536)
(46558)
学报(45119)
科学(42765)
教育(41066)
(40155)
管理(39058)
大学(33963)
农业(31990)
学学(31548)
(30082)
金融(30082)
技术(25542)
经济研究(23775)
业经(23194)
财经(21187)
问题(18712)
(18558)
(18269)
(16449)
世界(15331)
国际(14984)
资源(14558)
图书(14427)
(13658)
论坛(13658)
科技(13349)
共检索到457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圣云  马仁锋  沈玉芳  
随着发展观的演进,区域发展范式也在不断转向,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范式、伦理公平发展范式和民生福祉发展范式3种区域发展主流范式。主体功能区理论的提出及在国家级省级层面的实施便是当今中国区域发展在此趋势下的理论创新和重要实践。研究认为,区域发展范式转向对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3个方面的启示:(1)主体功能区在理论上虽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却对人的发展和民生福祉、社会保障等关注程度不够;(2)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方法论上以空间规划为主,但在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融入民意、赋权于民;(3)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目标取向上重视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但在规划编制及实践中对影响空间秩序的社会空间结构的考虑和研究不足。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谭波  邓远建  黄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举措,直接影响金融支持的方式和效率。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支持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指出中国金融支持的趋势和特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观念转变、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差异服务四个方面提高主体功能区规划下金融支持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玉文  李慧明  
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和演变对未来我国国土空间格局的形成、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系统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长期和重大的影响。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以系统论的方法,对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和依据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开发区的发展侧重以稳态经济思想为指导,重点开发区发展侧重以生态经济效率理论为指导,限制开发区发展侧重以生态经济和自然资本投资理论为指导,禁止开发区发展侧重以生态环境价值论和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理论为指导的理论框架及对应的发展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鹏  曾刚  
文章用新区域主义的发展理念和内涵来解读或考量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探讨新区域主义在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治理方面的主导思想,旨在给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开展以及今后的治理提供相关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陈伟  张颖  
人口均衡发展是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利实现的最关键因素。利用ArcGIS软件为分析工具,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主体功能区内的县为分析单位,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中人口规模重点开发区最大,人口密度重点、优化开发区最高;主体功能区人口素质优化开发区最高,限制开发区最低;人口年龄结构以优化开发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迁移方向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冲突,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与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差距,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聚集在优化开发区与规划初衷相背离。只有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人口和产业政策,并注重优势互补;人口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多管齐下,相互协调;充分把握主体功能区规划过程中的人口再分布规律,未雨绸缪,才能促进区域人口均衡的实现,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曼秋  
运用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对中越边境地区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越边境地区区域功能特殊,自然资源丰富,但空间结构还存在着不少无序现象。应根据区域主体功能理论,在明确以自然资源开发与边贸等为区域主体功能的基础上,确立个旧、百色和防城港三市的区域功能,以大型资源型国企和主要交通线为"点与线"建立相应的集聚区,加强与东盟国家、珠三角和大湄公河等经济区的联系,推动整个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学丽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结合,克服了"四大板块"在区域划分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优化了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今后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在实践操作上解决机构建设、法律保障、生态补偿、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使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完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赵登发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现辖5个县(市区),面积7779平方公里,人口282万。2008年以来,云浮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争当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把自身放在全省的发展大局中定位,充分发挥"主业突出、生活富足、生态优良、民风淳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杜岩岩  唐晓彤  
社会情境的改变是科学研究转向创新的重要因素。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区域国别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学术立场以及更为开阔的视野。区域国别教育研究者要把握时代意义,以新的价值意蕴为指引,冲破区域国别教育研究的现实藩篱,开创中国式区域国别教育研究新局面。应通过对域外教育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关系性深层寻绎,来挖掘域外教育的深层次意义,阐释域外教育本质特征,透视域外教育发展理路,构建人类普遍意义上的区域国别教育知识谱系,实现对欧美区域国别教育知识生产模式的超越。新时期区域国别教育研究需要以鲜明的时代意识作为指引,切实回应新发展格局急需破解的关键问题;拓展研究视域,以更新和构建整全的区域国别教育知识谱系;转变研究立场,以教育共同利益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动跨学科研究,致力于基于中国特色的本土理论创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巫锡炜  张敏敏  
改革开放促进了区域联系,人口流动也越发频繁。人口之所以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外一个地区,是因为流入地对其有吸引力。文章使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的省际人口流动矩阵,借鉴测度吸引力的RIA指标,测算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吸引力。结果显示:以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的优化开发区吸引力最大,以山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为代表的中西部偏远的限制开发区吸引力最小。为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利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优化开发区要促进产业升级、合理控制人口规模,重点开发区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限制开发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做好精准扶贫。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姜莉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观的重大创新,然而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理论建设却仍然薄弱,现有区域经济理论对其缺乏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作为漫长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其核心价值必然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非正式约束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相互匹配,经济适宜度不仅可以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选择,而且可以揭示出非正式约束对区域间经济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专业化和聚集是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杏梅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南锡康  刘芮琳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主体功能区战略发端于思想、框定于规划、推进于战略、巩固于制度,落脚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适用于生态文明新时代。针对当前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应找准主体功能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定位,在全国层面带状划定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区带、水资源过度利用区基础上,采取“县+乡镇/街区”的差别化政策单元,健全差异化政策体系,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杨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我国关于国土空间开发管理的重大创新举措,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选择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文章以湖北省为例,运用博弈论具体分析其博弈过程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黎明  
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这预示着主体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即将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本文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框架和区域主体功能区划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建设重点,最终得出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