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64)
2023(17408)
2022(14668)
2021(13761)
2020(11581)
2019(26833)
2018(26365)
2017(50015)
2016(27085)
2015(30502)
2014(30356)
2013(30263)
2012(28470)
2011(26093)
2010(25950)
2009(23904)
2008(23717)
2007(20995)
2006(18288)
2005(16810)
作者
(79712)
(66952)
(66552)
(63189)
(42505)
(32136)
(30392)
(26019)
(25493)
(23755)
(22969)
(22618)
(21343)
(21246)
(20859)
(20838)
(19935)
(19889)
(19312)
(19172)
(16813)
(16570)
(16207)
(15348)
(15091)
(15082)
(14763)
(14547)
(13470)
(13303)
学科
(122361)
经济(122242)
管理(71681)
(69959)
(55021)
企业(55021)
方法(51709)
数学(45705)
数学方法(45142)
中国(35541)
(32878)
地方(29410)
(27314)
业经(25550)
(25411)
(23776)
贸易(23762)
(23038)
农业(21985)
(21711)
(19025)
银行(18973)
(18877)
金融(18873)
环境(18535)
(18312)
(17892)
技术(16661)
理论(16569)
(16347)
机构
大学(394209)
学院(392612)
(165939)
经济(162683)
管理(146916)
研究(141888)
理学(126284)
理学院(124666)
管理学(122321)
管理学院(121570)
中国(107478)
科学(87814)
(85353)
(73825)
(72790)
(67830)
研究所(66449)
中心(64364)
财经(58991)
(58865)
业大(57982)
(54249)
北京(54220)
师范(53685)
(53661)
农业(53280)
经济学(51873)
(51315)
(46775)
经济学院(46762)
基金
项目(263296)
科学(208323)
基金(192831)
研究(189109)
(169685)
国家(168357)
科学基金(143630)
社会(121258)
社会科(115024)
社会科学(114995)
基金项目(101552)
(101330)
自然(93169)
自然科(91038)
自然科学(91007)
自然科学基金(89382)
(86784)
教育(86777)
资助(79589)
编号(75096)
成果(61096)
(60808)
重点(60562)
(58686)
(54247)
课题(52635)
国家社会(51067)
创新(50939)
科研(50814)
教育部(49864)
期刊
(182918)
经济(182918)
研究(115690)
中国(77824)
学报(63669)
(61606)
科学(59617)
(55732)
管理(53570)
大学(47694)
学学(44848)
农业(42315)
教育(41056)
(36407)
金融(36407)
技术(34209)
经济研究(30188)
业经(29470)
财经(29052)
(25078)
问题(24566)
(23192)
(20878)
统计(19871)
技术经济(19569)
图书(19492)
资源(19376)
世界(18995)
(18805)
国际(18463)
共检索到588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张耀  孙亚男  
区域发展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为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基于2000~2013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数据,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时滞变化进行了全面解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关联具有较明显的极化特征,东部省份自身的发展动能较强,能够普遍带动其他省份的发展;西部省份的发展特点则相反。空间网络中板块间的传导关系具有明显的梯度溢出特点,与板块间的溢出相比,同一板块内部"同级"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较弱。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溢出总量的半衰期为2~3年,空间溢出的传导时间集中在1年左右,并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在"十三五"期间,利用并发挥区域发展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效应,有利于加快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区域合作空间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华军  张耀  孙亚男  
全面认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中国新时期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际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省域之间存在普遍的溢出效应,不存在孤立发展的地区。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较明显的"等级"属性,其中,东部省份处于主导地位,中部省份扮演"桥梁"与"中介"角色,西部省份在网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的区域协同与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相关,而民生状况的协同改善对空间网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文嫮  吕惠燕  
本文选取2004—2013年中国120部优秀电视剧,以其参与企业关系数据为样本,使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国优秀电视剧企业的空间分布和整体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规模、连通度、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网络结构指标,深入分析了六个电视剧企业集聚区的子网络拓扑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优秀电视剧产业整体网络拓扑结构呈现"轴辐"形态,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从空间角度分析,北京以绝对的优势成为整体网络权力的核心;从企业所有制性质分析,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控股企业占据核心地位;从价值链环节分析,"出品"和"拍摄"环节的企业占据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权力中心。2六大集聚区域的电视剧产业子网络结构中,北京子网络规模最大、连通度最高,其核心企业在整体网络的中心度要高于其在区域子网络内的中心度。这表明相对于区内分工,北京企业在区际分工中扮演更为重要角色;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子网络规模、连通度居中,区域内核心企业在区际、区域内分工中的重要程度大致相当;湖南子网络规模最小、连通度较高,为单核心的中心式网络,其核心企业只在区域内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本文就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区域产业发展展开了讨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曾冰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与QAP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省际金融发展网络密度低、网络关联度高,各省在金融发展空间网络中不可或缺,整体网络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2)个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仍然存在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3)金融发展净溢出板块主要由湖南、河南、宁夏等15个省(自治区)构成;湖北、重庆、陕西等7省(市、自治区)属于典型的经纪人板块;北京、天津、山东、福建与海南5省(市)属于净受益板块;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4省(市)归属于双向溢出板块;(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禀赋、信息化水平与对外开放水平等因子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相邻与否均有效影响了中国省际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磊   袁世昌  
基于2013—2021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CRITIC-熵权法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QAP分析法揭示各维度差异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程度,并运用改进的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有向加权的省域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维度量化其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不同省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各省域数实融合平均水平变化最小,数字产业平均变化水平次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创新平均水平变化较大,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和数字创新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网络结构来看,各省份之间数字经济联系不够紧密,邻近省份易形成凝聚子群,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在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陆辉  卢琳  
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物流网络的建设对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有效的利用时间和空间,优化区域物流运输效率,节省区域物流交易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看,物流园区通过对众多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通过扩大产业集群的市场半径来增加产业集群的市场容量,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内部分工来降低交易的费用水平,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分工的深化,提升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的功能;从产业链的集聚水平上来看,物流园区可以促进产业集群中众多物流中小企业间产业链的集聚,对产业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进行优化,达到强化产业集群成本优势的目的,使得社会有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因此,本文对区域物流网络问题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提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正  李明明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30个省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自1978年以来,中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加强,区域经济与其相邻地区的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关系。通过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的结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云  王振翰  姚行仁  
选取1998~2017年全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中国各省域的创新能力,揭示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1998~2017年各省域的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不同省域之间的创新能力仍有明显差距且呈逐渐扩大趋势。在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强,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已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反超,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高于西部地区;(2)在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演化过程中,耦合网络的密度与强度都有明显增强,极化特征明显,耦合网络空间范围向东部和中部地区集中,全国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分布格局,省份间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小团体集聚现象;(3)各省域在协同创新中获益的差距不断扩大,省域协同创新获益格局在地理上呈现出集聚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成为我国协同创新获益较高水平的第一梯队,江苏-上海是我国省域间协同创新获益最多的一对省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大学—产业—政府非线性网状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三种类型,政府、大学、企业分别在以各自为主导的创新网络中起到资源配置和支撑作用,其他两类主体协同参与创新,而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中主要发挥结构洞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汪永生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增强海洋经济韧性是积极应对内外部冲击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海洋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探究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抵抗性发展较快,鲁棒性发展较慢,生态风险仍然较高;海洋经济韧性空间关联不断增强,形成以山东、上海、广东为核心的多层次网络空间结构,分别辐射或控制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地理空间邻近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技投入等差异对海洋经济韧性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浩  杨治辉  
文章基于2008—2016年的相关数据,在DEA交叉模型的框架下探究省份间生态治理的相互作用,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我国各省份间生态治理的联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生态治理网络存在着明显的联动性与溢出性,逐步实现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扩展,形成"点到线再到面"的分布格局;我国东中部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派系结构,而西部与东北部分派现象却不显著;省份间的邻近关系在被削弱,空间联系则在加强,而且省份间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省份绿化情况以及能源的消费是影响生态治理空间联动的重要原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  徐金海  夏杰长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省际间关联关系数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关联网络等级度较高,整体网络优化空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强,作用更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马太效应明显;从整体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俊  徐金海  夏杰长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省际间关联关系数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关联网络等级度较高,整体网络优化空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强,作用更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马太效应明显;从整体网络指标回归看,网络密度的提高、网络等级度的降低、网络效率的降低能显著缩小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有效提升整体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从个体关联网络指标回归结果看,个体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提高能有效提升各省(市)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据此,文章提出了未来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