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93)
- 2023(10610)
- 2022(8765)
- 2021(8126)
- 2020(6533)
- 2019(14854)
- 2018(14285)
- 2017(26679)
- 2016(14265)
- 2015(16204)
- 2014(16193)
- 2013(16132)
- 2012(15632)
- 2011(14622)
- 2010(14606)
- 2009(13394)
- 2008(13237)
- 2007(11672)
- 2006(10688)
- 2005(10175)
- 学科
- 济(73295)
- 经济(73202)
- 管理(34991)
- 业(32429)
- 中国(26383)
- 方法(23589)
- 企(22534)
- 企业(22534)
- 地方(22332)
- 数学(21095)
- 数学方法(20937)
- 农(19888)
- 业经(15093)
- 贸(15060)
- 贸易(15045)
- 易(14602)
- 制(14186)
- 农业(13416)
- 财(13336)
- 地方经济(13165)
- 融(13115)
- 金融(13113)
- 银(12948)
- 银行(12936)
- 行(12760)
- 学(12654)
- 发(12643)
- 环境(12049)
- 体(9668)
- 和(9608)
- 机构
- 大学(211296)
- 学院(210334)
- 济(98680)
- 经济(96977)
- 研究(85260)
- 管理(74489)
- 中国(66492)
- 理学(62626)
- 理学院(61758)
- 管理学(60915)
- 管理学院(60493)
- 科学(48910)
- 京(47324)
- 财(43511)
- 所(43474)
- 研究所(39260)
- 中心(37165)
- 农(33925)
- 财经(33664)
- 经济学(32224)
- 江(31515)
- 北京(31271)
- 院(30905)
- 经(30723)
- 范(30566)
- 师范(30309)
- 经济学院(28869)
- 业大(27020)
- 农业(26162)
- 科学院(26020)
- 基金
- 项目(136164)
- 科学(108740)
- 研究(102320)
- 基金(99948)
- 家(87583)
- 国家(86890)
- 科学基金(73227)
- 社会(68547)
- 社会科(65062)
- 社会科学(65052)
- 基金项目(51512)
- 省(50377)
- 教育(45251)
- 划(43841)
- 自然(43255)
- 自然科(42213)
- 自然科学(42203)
- 自然科学基金(41444)
- 资助(40743)
- 编号(39630)
- 发(36272)
- 成果(33148)
- 重点(31860)
- 部(31386)
- 发展(29934)
- 国家社会(29896)
- 展(29451)
- 课题(29030)
- 中国(28344)
- 创(27963)
共检索到341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永玲 王雅蓁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地区发展和城乡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综合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嵌套。文章运用泰尔指数的三阶嵌套分解方法,在八大综合经济区、省级、地级和县级4个空间尺度上,对2000—2018年的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进行分解,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空间尺度的地区差距及其受到上一等级空间尺度差距的影响,分析每一种尺度地区差距对整体地区差距的贡献。结果表明,小尺度空间的局部不平衡和城镇化导致的多样化将是未来地区不平衡的主要特征;地区平衡发展的关键是地级单元(尤其是地级市)之间的协同。应将地区协调发展的重点放在地级单元之间,以及地级单元内部的城乡之间。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久文 张皓
1949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反复波动,其中,1949—1960年大幅扩大,1961—1963年快速缩小,1964—1975年小幅扩大,1976—1990年缓慢缩小,1991—2003年缓慢扩大,2004—2015年大幅缩小,2016年至今变动趋缓,这一变化与我国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导向有着紧密联系。进入新时代,虽然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处于相对较低的稳态平缓期,但省份间人均GDP差距在不断增大,当前正处于决定未来区域发展差距水平的调整临界期。"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地施策形成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模式,利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契机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萌 宫晓芹
新型城镇化阶段,空间经济格局呈现都市圈化,由此产生新的区域经济差距格局。文章构建了以都市圈为尺度的中国四级区域划分体系,利用2006—2018年的数据,采用三层嵌套泰尔指数分解法对差距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都市圈化区域和未都市圈化区域之间的差距、都市圈化区域内部的差距对全国区域差距的贡献度逐步上升;都市圈之间的差距对全国区域差距的贡献度有所下降;成熟都市圈和其他一些东部地区的都市圈的内部差距相对较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管卫华 林振山 顾朝林
本文采用经验模态方法对中国1953—2002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不同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5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波动主要以60年尺度、17.5年尺度和趋势为主,近期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从不同尺度生产要素投入差异和区域差异的关系看,要素投入差异会引起区域差异,区域差异也会引起要素投入环境差异并引发要素投入差异的变化,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考虑区域差距波动的短期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经验模态分解 加权变异系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强 魏建飞 徐斌 蒲雨池
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进程中的区域空间格局演进,省、市、县尺度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与驱动机理解析,对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文章以不同尺度的人均GDP指标为基础,运用多种时空分析方法对中国2000—2018年的经济发展格局演进特征及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从内部差异程度看,各尺度下的时序变化波动起伏较小,且市级、省级逐渐趋于稳定态势。(2)从空间格局演进看,县级尺度下高值区集聚现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重庆核心城市,其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中值区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分布态势明显;低值区呈基底状广泛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比来看,市级尺度下的高值区在东南沿海地带形成明显的串珠状,集聚程度较县级显著提升;省级尺度下的高值区逐渐形成连绵分布态势。(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全局存在正向相关作用且集聚现象显著,县级尺度下显著HH区呈带状分布在京津冀核心区及东南沿海一带,显著LL区数量逐渐增加并向南延伸,形成"近墨者黑"的低值塌陷效应。市级、省级尺度下的显著LL区连绵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体现出与胡焕庸线几乎垂直的新分界线特征。(4)从影响因素看,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发现政府财政、投资与消费、五化协同等对经济活力的提升有着显著影响作用,同时也受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政策和营商环境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管卫华 柯文前
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多尺度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启仿
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1978年—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第一因素,但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几乎不起作用;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带间差距始终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晶
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惩罚"不均衡发展的思想,在人类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基于乘积法原则构建地区协调发展指数(HDIr),用以测度和反映地区差距和不协调程度。利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对HDIh(混合人类发展指数)与HDIr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DIr不但具有统计上优于HDIh的稳健性,而且可以更准确地透视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发达地区,不但在经济、教育和健康三个方面发展程度都比较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仁锋 张海燕 沈玉芳 王筱春
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研究,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践的迫切需求。在分析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特性、评价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建构了由显示性、解释性指标类构成的区域综合发展潜力逻辑框架。并结合现有研究进一步建构了由目标层—指标层—指标项三级复合而成的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体系和现有的评价方法利弊,提出系统聚类分析法是省域尺度县级单元综合发展潜力的最合适评价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宇 刘毅 齐元静
本文借鉴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判断标准,对我国不同区域尺度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1)从全国层面看,我国自2003年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2007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从省级尺度的数据判断,2000年以前中国大部分省市未进入到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仍然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010年,中国全部省市均进入了工业化阶段。(3)从地级尺度判断,中国地级单元发展极不平衡。1990年绝大多数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000年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明显增多,其中以区域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为主,部分沿海开放城市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2010年,中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以处在工业化初...
关键词:
钱纳里 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笑飞 鲁春霞 安凯
低碳经济方兴未艾,是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层次分析和k均值聚类方法,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论文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并分析了影响省域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对优势指标和相对劣势指标。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一多半的省份属于相对高碳和高碳区,由此说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相对高碳阶段。论文最后指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是"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即指开发新能源和增加林地植被覆被,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增大对温室...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 省域尺度 中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靖宇 张宪平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关键词:
泰尔指数 差距分解 研究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刘鉴 刘杰
基于多尺度分析视角,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尺度方差、空间关联及回归模型等方法,从省级、地级、县级3个空间尺度分析了2003-2016年东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和相对差异、尺度方差及构成均呈现县级>地级>省级的尺度发展格局,各尺度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表明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②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地级和县级尺度分别以中等和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为主要发展类型;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地级尺度关联性较强,县级尺度差异性较强;各尺度局部空间关联以显著正相关为主且LL型占据主导地位,各尺度冷热点集聚格局总体保持一致。③自然基础与区位、经济发展与支撑、社会发展与支撑、发展战略与政策共同推动各尺度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分异格局的形成及演化。④更加关注多尺度的实体区域研究、更加区分多指标体系与多因素分析、更加关注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效结合是今后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宫蕴瑞
大规模城市建模逐步介入到城市发展公共决策领域已成为政府机构、公共政策学界和城市建模学派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60多年来大规模城市建模在西方城市公共决策过程作为辅助政策工具的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进展。以时间轴为基础并立足于"建模理论—政策工具—多元主体"三个视角,对大规模城市建模辅助城市发展公共决策过程的理论起源、应用领域和代表观点的阐述是本文研究重点,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述评和展望。
关键词:
城市治理 城市发展 科学决策 城市建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