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92)
2023(18064)
2022(15023)
2021(13796)
2020(11559)
2019(26525)
2018(25909)
2017(49250)
2016(26903)
2015(30409)
2014(30618)
2013(30614)
2012(28851)
2011(26225)
2010(26548)
2009(25054)
2008(25398)
2007(23092)
2006(20593)
2005(19261)
作者
(79265)
(66134)
(66105)
(62781)
(42405)
(31616)
(30047)
(25690)
(25091)
(23671)
(22778)
(22244)
(21606)
(21174)
(20843)
(20407)
(19705)
(19579)
(19295)
(19080)
(16690)
(16508)
(16042)
(15104)
(14924)
(14888)
(14848)
(14822)
(13303)
(13225)
学科
(126071)
经济(125909)
(97098)
管理(91239)
(84295)
企业(84295)
方法(49897)
数学(40363)
数学方法(40059)
(37156)
(37130)
中国(36710)
业经(34463)
地方(28626)
(28287)
农业(25562)
(24638)
财务(24596)
财务管理(24546)
(23671)
贸易(23651)
企业财务(23284)
(22969)
技术(21280)
(21243)
(21036)
(20799)
银行(20765)
(20032)
(19967)
机构
学院(399010)
大学(396582)
(174207)
经济(170779)
管理(152580)
研究(140248)
理学(129331)
理学院(127853)
管理学(126146)
管理学院(125363)
中国(110795)
(85301)
(83474)
科学(81825)
(71774)
(67464)
财经(64783)
研究所(64148)
中心(63589)
(63084)
(58624)
业大(54976)
北京(54700)
经济学(53674)
农业(52615)
(51199)
师范(50742)
(50217)
(49435)
经济学院(48355)
基金
项目(252089)
科学(200119)
研究(187904)
基金(183569)
(158615)
国家(157223)
科学基金(135267)
社会(121904)
社会科(115642)
社会科学(115614)
(98315)
基金项目(96316)
教育(85295)
自然(84376)
自然科(82367)
自然科学(82342)
(82114)
自然科学基金(80939)
编号(75585)
资助(74815)
成果(62144)
(58673)
重点(57270)
(56925)
(54418)
课题(52939)
国家社会(50967)
创新(50331)
(49955)
教育部(48907)
期刊
(205172)
经济(205172)
研究(125255)
中国(86573)
(67982)
(63721)
管理(61099)
学报(57223)
科学(55678)
大学(43976)
农业(43150)
(42139)
金融(42139)
教育(42130)
学学(41311)
技术(35739)
业经(33943)
财经(33255)
经济研究(32359)
(28705)
问题(26981)
(25221)
(22799)
技术经济(22077)
世界(20775)
国际(20126)
现代(18711)
商业(18672)
统计(18359)
(18046)
共检索到626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曲立  王璐  季桓永  
研究目标:明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测度2011~2020年我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模型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和泰尔指数等方法,解析我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征及差距。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四大板块、五大经济带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别,地区内差异是造成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高效和风险控制六个维度系统构建我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价值:丰富和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为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耀群  邓羽洁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中国2008—2019年31个省(区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总结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进特征,运用聚类分析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在区域上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的特点;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高值地区与低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效应显著;第三,从区域差距来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最大的为东部与东北之间,区域内差距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国  何建波  方蕾  
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2004—2017年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后上升速度加快;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次之,东北最弱。之后,基于依托基础、发展动力、生产方式、产品模式、支撑行业、配套产业与发展目标七个维度,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梅娟  余东华  
文章基于复合熵值法从八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对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相契合,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第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始终较高,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区域内差异中,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地区,且西部地区有扩大趋势;超变密度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融合发展、速度效益、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品质品牌、营商环境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芳  石鑫  
以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发展效率和出口技术结构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内部要素供给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年均提升3.17%。从影响因素来看,前期积累的发展质量存在良性循环和示范作用,继而形成持续不断的“高质量提升效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及要素禀赋结构等内部要素供给质量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促进作用,外部环境因素中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从产业维度拓展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范畴,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梓旭  戴志敏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长期向好态势,但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系统展示高质量导向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为完善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珊珊   卜伟   李晨曦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三化”视角构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使用CRITIC-熵权法对全国30个省(区、市)2011—2019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使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识别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采用Dagum基尼系数进行地区差异性比较,运用Kernel密度揭示分布动态及其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提升,各维度的增长趋势并不一致;(2)中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按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分布的特征,各区域的绿色化发展均表现突出;中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逐步扩大,主要归因于地区间存在的差异;(3)全国及三大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都呈现出绝对差异扩大的趋势;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障碍因子是高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本文为把握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和地区差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爱琴  张海超  
基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值法组合权重与TOPSIS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13—2018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指标体系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企业的数字水平与智能程度的提升,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技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引领发挥作用不够,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有待强化;从发展趋势上,整体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分地区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正态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提出推进"新基建"建设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数字转型治理体系等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刚  宫汝娜  冯冬发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21年的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收敛性分析法探讨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组间差异,尤其是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异;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各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时期内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距相对明显,中高质量组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从收敛性特征来看,不同分组的收敛模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国新  王静  江露薇  
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出"经济、创新、高级、开放、生态"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呈现"东高、中平、西低"态势。基于此,提出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春艳  乔文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二阶段熵值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进行静态、动态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四大地区的时空差异演化。研究发现:发展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态势,大致经历扩张期、培育期、提升期三个阶段,这与经济发展轨迹一致;空间维度上呈现非均衡性,静态发展水平与动态发展实力均为“东强西弱”,而发展速度为“西快东慢”。区域差异时间维度上总体差异略有下降,空间维度上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晋晓琴  郭燕燕  黄毅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文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构建制造业高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生态位方法测度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位值。结果表明:(1)在各维度下,山东的生态位值居于前三。青海的创新发展维生态位居于第四,其他维度下的生态位值居于后三位。其他省份在不同维度下的生态位值各有变动,即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在不同维度下有一定差异。(2)黄河流域下游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较好。各省份应突出自身优势,同时发展新的增长动能,促进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山   刘文斐   余东华  
探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促进中国制造业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依据,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剖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涵义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加权Dagum基尼系数和分位数标准化方法,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程度,并通过方差分解和计算子维度贡献率的方法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来源。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和“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程度趋于上升,中部地区不平衡程度相对较低,与东部地区相关联的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均较高,开放和创新发展差距是导致中国及各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程度有所提高,东部地区不充分程度相对较低,开放和创新发展不足是导致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缓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从地区和结构视角双管齐下,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联动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傅为忠  刘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率先提升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化特征以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空间差异较大,与良性协调仍存在一定差距;各省的关键障碍因子既存在着相对集中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瑾  何宁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效能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制造业正从工业化支撑发展到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引领创新驱动和升级发展,尤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既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在对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作出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正向工程的集群式升级路径、自主创新的具体方法,并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最后,提出强化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度关注装备制造业资产结构,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地;推动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全球竞争力,积极融入国际分工网络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