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76)
2023(15695)
2022(13083)
2021(12534)
2020(10354)
2019(23497)
2018(22840)
2017(41766)
2016(22751)
2015(25559)
2014(24733)
2013(23276)
2012(21165)
2011(19036)
2010(18633)
2009(16518)
2008(15482)
2007(13115)
2006(11087)
2005(9582)
作者
(56883)
(47630)
(47121)
(45116)
(30008)
(22671)
(21546)
(18556)
(18312)
(16403)
(16164)
(16038)
(14882)
(14775)
(14689)
(14294)
(14243)
(13930)
(13600)
(13596)
(11664)
(11283)
(11140)
(10981)
(10551)
(10530)
(10299)
(10233)
(9398)
(9290)
学科
(87394)
经济(87325)
管理(61341)
(57938)
(48031)
企业(48031)
方法(39802)
数学(35432)
数学方法(34972)
中国(31084)
(21993)
教育(21244)
技术(20269)
(20130)
业经(18478)
地方(18393)
(16999)
贸易(16986)
(16570)
(16551)
理论(16122)
农业(14784)
(14055)
环境(13333)
技术管理(13138)
(12700)
银行(12687)
(12657)
(12516)
金融(12513)
机构
大学(302631)
学院(297934)
(125321)
经济(123064)
管理(115323)
研究(102668)
理学(101362)
理学院(100161)
管理学(98486)
管理学院(97886)
中国(72599)
(63754)
科学(58811)
(53606)
(48121)
师范(47793)
(47432)
中心(46522)
财经(44102)
研究所(43687)
(41676)
(40664)
北京(40207)
经济学(39939)
师范大学(39573)
业大(38276)
(37967)
(37934)
教育(36648)
经济学院(36115)
基金
项目(211718)
科学(173277)
研究(162386)
基金(156398)
(135273)
国家(134111)
科学基金(117356)
社会(106664)
社会科(101272)
社会科学(101256)
基金项目(82722)
(81330)
教育(81288)
自然(72989)
自然科(71464)
自然科学(71451)
(70942)
自然科学基金(70199)
编号(65061)
资助(61222)
成果(52765)
(49768)
重点(49037)
(48935)
课题(47093)
(47051)
国家社会(45289)
创新(44988)
教育部(44346)
人文(42141)
期刊
(124659)
经济(124659)
研究(94734)
中国(63300)
教育(60076)
管理(42780)
科学(39942)
(39822)
学报(38305)
(32630)
大学(31911)
技术(30071)
学学(28569)
农业(23439)
(22023)
金融(22023)
经济研究(21904)
财经(21433)
业经(19353)
(18693)
问题(16279)
职业(15636)
(14580)
科技(14561)
技术经济(14177)
(14064)
(13829)
论坛(13829)
(13295)
统计(13276)
共检索到430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熊璞  李超民  
与大多数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视角不同,文章基于高等教育集聚的视角,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与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有关。文章利用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检验高等教育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高等教育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明显;(2)高等教育集聚整体上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3)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均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婧  管莉花  
本文利用1998-2011年我国分地区研发创新数据,在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地理邻接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区域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接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对区域创新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邻近及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薇  邱荣燕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利用1998—2014年29个省的面板数据,从省际以及东、中、西部视角出发,采用基尼系数、Theil指数以及对数离差均值对中国各省市的技术创新差距进行测算,发现各省市之间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技术创新存在明显差距。进一步,在构建C—D生产函数基础上,运用Shapley值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差异的成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葛雅青  
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中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浩然   李立国  
高等教育集聚布局是支撑创新增长及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省域和美国州域面板数据,考察中美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集聚布局是中美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但中国不及美国集聚;美国呈现各层次高等教育集聚程度相当的“协同集聚”特征,中国是“层次越高越集聚”;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不同教育层次、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发展阶段上呈现异质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本省(州)研究生教育规模对创新的影响逐渐“由负转正”,而本省(州)本专科教育规模对创新的影响逐渐“由正转负”。前1/5地区本专科教育规模的全国占比与区域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联,而前1/5地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全国占比与区域创新之间呈现正U型关联。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应加强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形成本硕博层次和专科层次协同的“高教中心”发展模式,推动高等教育集聚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区域之间经济、人口、创新的分布相适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彩江  李艺芳  
采用广东省2009—2014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引入空间效应,对广东省金融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地区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间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对本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分区域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非珠三角地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金融业的空间集聚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彬  万道侠  
与大多数研究集聚外部性影响企业创新的静态视角不同,文章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的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产业集聚环境对企业创新偏好的分层影响以及企业进入动态的叠加影响。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环境显著增强了企业的低端创新偏好,而相关多样化集聚环境则显著增强了企业的高端创新偏好。不仅如此,产业集聚环境对企业创新偏好的分层影响会因企业进入动态的存在而显著增强。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环境沿"升级"或"降级"方向的演化,在现实经济中不仅可以为"政策租"淡化后的开发区转型问题提供分析思路,而且还从产业集聚环境升级受阻和功能锁定的角度对企业的"创新惰性"提供了新的解释。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品市场管制能够减弱专业化对企业低端创新偏好的正向影响,而诸如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供给则能够增强相关多样化对企业高端创新偏好的正向影响。因此,在以创新为目的的企业进入环节,应根据集聚类型增强差异化的制度供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战仁  
受创新集聚互动的空间报酬递增效应影响,由集聚形成的创新互动是创新发达区域的主要优势所在,并且由于集聚的路径依赖特性,发达区域的创新发展本身还是一个循环累积过程。文章摒弃了仅从要素投入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创新差异问题的研究传统。通过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的投入产出差异,及检测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循环累积特点,不仅证明了集聚互动、循环累积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形成的可能作用;同时还在说明区域创新具有空间组团分布特性的基础上,证明了空间关联因素与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可能关系。最后,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了这些因素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实际贡献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军燕  钟玲  修佳钰  
众创空间集聚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新生力量。文章选取2016—2018年我国28个省份195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作为样本,从省际和省内两个层面测算众创空间集聚程度,并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众创空间集聚状态明显,但在空间上呈现突出的不均衡分布特征;众创空间省际集聚与省内集聚均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着正向积极作用,但众创空间省际集聚的影响明显高于省内集聚的作用效果,即相对于众创空间地理分布上的集聚,由其数量因素决定的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更强;此外,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社会融资规模等控制变量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琦  陶秋燕  李廷洲  
为了厘清文科大学和理科大学在国家(区域)创新与企业创新中的差异,以高等教育质量差异为切入点,在分析大学质量与创新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中观省级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利用计数面板模型验证了文科类和理工类院校质量差异对区域和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理工类和文科类大学质量差异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是最适宜区域创新的理工类大学质量差异系数较小,约为0.43,最适宜区域创新的文科类大学质量差异系数约为0.52;只有理工类大学质量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显著,对应大学质量差异系数约为0.65。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关注理科类型大学资源配置、重视文科类大学历史积淀、构建基于政府投入的大学联盟等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婉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关联特征,即地理位置相邻是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均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婉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关联特征,即地理位置相邻是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人力资本等,均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知桂  陈家敏  
为了发挥我国人口对创新体系构建的协助作用和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厘清人口集聚、人才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0—2018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集聚抑制本地技术创新,且不具有空间外溢效应,人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该结果具有稳健性;(2)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而融资环境、财政分权程度和教育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3)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人才集聚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倒U型"影响,其最优的影响范围为75~200千米。最后,本文从建设教育强国、改善融资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利用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县级行政区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效应,即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本地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滚雪球"效应;邻近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教育、市场化、金融发展、基础设施水平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可充分利用经济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的红利,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可为区域创新协同提供合作通道,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需有全局思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