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2)
2023(13323)
2022(11291)
2021(10492)
2020(8980)
2019(20763)
2018(20299)
2017(38420)
2016(20596)
2015(23228)
2014(22720)
2013(22568)
2012(21234)
2011(19358)
2010(19204)
2009(18051)
2008(17957)
2007(16111)
2006(13902)
2005(12732)
作者
(58557)
(49092)
(48896)
(46641)
(31097)
(23546)
(22288)
(19095)
(18443)
(17254)
(16783)
(16435)
(15744)
(15551)
(15333)
(15266)
(14720)
(14675)
(14183)
(14064)
(12273)
(12030)
(11733)
(11147)
(11106)
(10974)
(10787)
(10714)
(9845)
(9718)
学科
(92864)
经济(92795)
管理(60203)
(59006)
(48925)
企业(48925)
方法(40689)
数学(35907)
数学方法(35605)
中国(27114)
(23120)
(21061)
地方(20383)
(19262)
贸易(19252)
业经(19159)
技术(18844)
(18749)
(17482)
(17378)
农业(15210)
(14608)
银行(14577)
(14124)
金融(14122)
(14015)
(13513)
环境(13053)
技术管理(13037)
理论(13018)
机构
大学(299058)
学院(296615)
(131913)
经济(129516)
管理(115283)
研究(104408)
理学(99620)
理学院(98466)
管理学(96988)
管理学院(96401)
中国(80189)
(63082)
科学(61921)
(57419)
(52167)
研究所(47618)
中心(47490)
财经(46226)
(46153)
(43614)
(42174)
经济学(41949)
业大(40868)
北京(40164)
(39342)
师范(38980)
经济学院(37944)
(37461)
农业(36266)
(34490)
基金
项目(198780)
科学(159169)
基金(146707)
研究(146372)
(127690)
国家(126738)
科学基金(109261)
社会(96273)
社会科(91480)
社会科学(91457)
基金项目(77184)
(76629)
自然(68443)
教育(67508)
自然科(66965)
自然科学(66947)
自然科学基金(65834)
(65120)
资助(59268)
编号(57518)
成果(46762)
(46079)
重点(45456)
(45363)
(44292)
创新(42424)
国家社会(41055)
课题(40398)
教育部(39230)
科研(37809)
期刊
(140642)
经济(140642)
研究(88564)
中国(60483)
学报(43955)
(43334)
管理(42913)
科学(42526)
(40937)
大学(33255)
教育(32569)
学学(31057)
农业(27943)
(26487)
金融(26487)
技术(26254)
经济研究(24454)
财经(23262)
业经(21736)
(20179)
问题(18754)
(17172)
(16768)
技术经济(16611)
科技(15077)
国际(14851)
统计(14833)
世界(14672)
(14410)
图书(14211)
共检索到441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云  王振翰  姚行仁  
选取1998~2017年全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中国各省域的创新能力,揭示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1998~2017年各省域的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不同省域之间的创新能力仍有明显差距且呈逐渐扩大趋势。在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强,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已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反超,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高于西部地区;(2)在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演化过程中,耦合网络的密度与强度都有明显增强,极化特征明显,耦合网络空间范围向东部和中部地区集中,全国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分布格局,省份间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小团体集聚现象;(3)各省域在协同创新中获益的差距不断扩大,省域协同创新获益格局在地理上呈现出集聚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成为我国协同创新获益较高水平的第一梯队,江苏-上海是我国省域间协同创新获益最多的一对省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大学—产业—政府非线性网状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三种类型,政府、大学、企业分别在以各自为主导的创新网络中起到资源配置和支撑作用,其他两类主体协同参与创新,而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中主要发挥结构洞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丹  闫长乐  
本文基于网络特性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复杂网络环境下协同创新的系统构造与运行机理。我们认为,协同创新网络一个自增益循环的生态系统,系统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要素:(1)政府主导与制度安排;(2)自组织的协同机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许辉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和行业商业协会、风险投融资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创新网络有机体。本文在剖析了协同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政策建议:高等教育走出校园,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治理机制;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塑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网络软环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少疆  徐彬  陈佳莹  
以335个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相关技术,分析了企业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基于共生理论,检验共生行为在企业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与协同创新能力间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的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网络开放度三个维度与协同创新能力、共生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共生行为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共生行为在网络开放度与协同创新能力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与协同创新能力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芳  曹孜  
文章首先将从创新主体的地位(层阶性),联系的强度,开放性,区内创新比重,结构洞(居间性)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评价法来测试创新网络内部结构特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根据测试结果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焦智博  
随着创新资源和知识流动性日益增强,装备制造业逐渐从企业内部独立研发转向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网络成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创新形式。以黑龙江1985-2017年专利合作数据为基础,对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并呈现出"国退民进"特征,民营企业地位迅速提升,国有企业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关键节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创新数量较少但为重要的创新实践者和桥接者;(2)创新网络结构等级性明显,创新网络空间结构存在结构洞现象,高校、国有企业或主要城市占据结构洞位置;(3)城市尺度、省级尺度协同创新地位不断下降,国家尺度创新成为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因此,欠发达地区应拓展创新合作尺度和范围,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技术守门员作用,构建有利于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和创新主体合作的创新市场体系,建立创新发展共同体和产学研"创新三角"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秋明  顾新  杨雪  
创新资源禀赋对城市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两者及其作用机制均嵌入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之中,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这一问题。论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视角,利用2011-2018年四川省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分别验证了资源禀赋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特征值网络嵌入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禀赋正向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结构嵌入性正向调节创新人力资本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关系嵌入性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戚湧  王静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江苏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紧密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以及南京市在江苏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具有竞争优势,江苏新能源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最紧密,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次之,装备制造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紧密度最小,最后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钊阳  邵云飞  党雁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了产业集群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行为对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机理。以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与成都高新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一带)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示范区为例,运用案例研究法释义了所提出的演化理论模型。研究表明: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行为对网络结构演化产生正向影响,科学技术、政府行为能够促进网络演化,有利于网络内主体间协同创新行为的形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金涛  
文章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结构的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性与创新产出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产出具有相关性,且相关关系显著;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发明专利授权数显著正相关,说明网络结构洞和网络开放性对创新的科技成果产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所个数、高校和研究机构个数与高新技术企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说明创新网络规模对创新的产业成果产出和经济成果产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品平  袁剑锋  翟铖  
基于空间网络视角,利用联合专利数据刻画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学研主体不断增加,创新网络逐渐覆盖全国,但区域创新联系呈现出创新中心区与非中心区非均衡性。由于空间网络关系的路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知识传递的非对称性分布加剧,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中心区位锁定,导致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整体上协同创新网络重心呈“单核”向“三核”分布格局演化,国家创新系统长期依赖少数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技术知识辐射的局部效应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应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形态,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向均衡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秋萍  肖慧琳  
协同创新网络构建是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走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向,是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商贸流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建立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服务机构之间通力合作的基础之上。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时间较短,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其成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目标协同、主体协同、行业协同和文化协同的政策建议,以有效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