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02)
2023(13463)
2022(11408)
2021(10587)
2020(9073)
2019(20880)
2018(20237)
2017(37869)
2016(20605)
2015(23457)
2014(22850)
2013(22877)
2012(21687)
2011(19962)
2010(19805)
2009(18649)
2008(18549)
2007(16795)
2006(14574)
2005(13263)
作者
(61352)
(51420)
(51288)
(48806)
(32639)
(24830)
(23303)
(20014)
(19521)
(18116)
(17725)
(17244)
(16606)
(16424)
(16264)
(16152)
(15467)
(15251)
(14943)
(14830)
(12766)
(12751)
(12508)
(11769)
(11703)
(11535)
(11431)
(11339)
(10501)
(10306)
学科
(90573)
经济(90495)
管理(58308)
(57228)
(46787)
企业(46787)
方法(39148)
数学(34212)
数学方法(33913)
中国(27171)
(23331)
(20293)
地方(19578)
(19221)
技术(18931)
(18844)
贸易(18833)
业经(18500)
(18329)
(16826)
农业(15539)
(14683)
银行(14636)
(14215)
金融(14213)
(14087)
(13555)
环境(13113)
理论(12975)
技术管理(12938)
机构
大学(302291)
学院(299129)
(130635)
经济(128145)
研究(112018)
管理(111544)
理学(95744)
理学院(94510)
管理学(92984)
管理学院(92403)
中国(85085)
科学(68536)
(65422)
(58166)
(56828)
(53591)
研究所(53117)
中心(50239)
(45198)
财经(45193)
业大(44531)
农业(42597)
北京(41947)
经济学(41194)
(41185)
(40244)
(39985)
师范(39536)
经济学院(37179)
(35528)
基金
项目(199915)
科学(158230)
基金(146135)
研究(143996)
(129679)
国家(128676)
科学基金(108719)
社会(92745)
社会科(87954)
社会科学(87932)
(77108)
基金项目(76938)
自然(69766)
自然科(68199)
自然科学(68174)
自然科学基金(67038)
(66524)
教育(66189)
资助(59303)
编号(55954)
重点(46568)
(46314)
成果(45992)
(45262)
(44726)
创新(42665)
课题(40403)
国家社会(39379)
科研(38425)
教育部(38366)
期刊
(142423)
经济(142423)
研究(91121)
中国(63835)
学报(49798)
(47801)
科学(46650)
(42965)
管理(42520)
大学(36961)
学学(34590)
教育(33755)
农业(32727)
(27498)
金融(27498)
技术(25707)
经济研究(24332)
财经(22938)
业经(21148)
(19983)
(19697)
问题(18826)
(17775)
技术经济(16242)
国际(15976)
世界(15852)
科技(15686)
(14284)
统计(13890)
资源(13718)
共检索到454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博旭  柳卸林  王宁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分析结果,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格局、时空演变、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战略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逐渐形成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为引领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区域之间的整体创新能力差距趋于收敛;但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区域性创新不协同、创新能力发展不同步和创新能力不平衡由“东西”转向“南北”等问题。未来,各省份应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把握数字经济机遇、优化营商环境和打造创新增长极等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雄锋  史晓辉  
本文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0-2008年专利数据为资料,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研究中国区域创新趋同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0年以来中国区域创新一直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2000-2008年期间更为显著。(2)区域自身和周围邻居同时向上转移的区域基本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区域自身或周围邻居有一方或双方均向下转移的区域绝大多数位于中西部。(3)中国区域创新类型转移显著受到地理背景的制约,创新高水平的区域背景对区域转移起到了正面影响,而创新低水平的区域背景则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为中国区域创新"俱乐部趋同"现象的存在提供了空间上的解释。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桂黄宝  
笔者以2000年~201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改进的TOPSIS-TheIl分解模型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数,对我国创新能力区域空间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1)就总体而言,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区域差距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从组内差距来说,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小,而西北和东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3)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影响最大因素是组间差异,而组内差异影响相对较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吕岩威  谢雁翔  楼贤骏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跃迁特征及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6~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SBM-DEA模型对中国各省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其时空跃迁特征及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时空跃迁类型表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时空演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中国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绝对β空间收敛和条件β空间收敛特征,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研究创新:将"创新失败""环境污染"因素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绿色创新效率的测度框架;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探讨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跃迁路径;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将空间因素对收敛性的影响考虑在内。研究价值:有利于缩小区域绿色创新发展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牧南  王雯殊  
目前从区域视角探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动态演变趋势的研究基本为空白。为进一步描述和呈现近10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效率的演变特征,并分析其隐含的政策启示和管理意义,提出一个较为综合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结合2006—2017年的相关统计年鉴,对中国不同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呈现出典型的研发和转化不均衡状态,其中转化效率更低。这或许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在"十三五"期间的区域科技政策制定中适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美霞  周民良  
本文采用鉴别力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1到2005年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给出各省市2001与2005年创新能力的排序,并分析了各省市区创新能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肖玉贤  冯卓航  宁连举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十三五"期间与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的文献,利用Citespace 5.7.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影响因素和区域创新规律探究方法是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三大重要聚类;跨行政区域、跨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是重要趋势,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创新能力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洪世键  黄良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岚  
近年来我国区域差距演变呈现出新特点:以2003年为拐点,省际差距、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但从中长期看,能否保持这种趋势充满不确定性,它取决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国际环境。总体来看,在考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优先次序时,应把缩小社会发展差距作为优先政策目标。逐步实现国家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当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兰海霞  赵雪雁  
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创新差距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探明区域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运用DEA方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测算了中国2001—2015年的区域创新效率及区域差异,利用NICH指数和Hurst指数进一步分析各省份创新效率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中国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2015年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减,2013年后出现明显的交替节点;②中国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差异趋于收敛。其中,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引起,且地带内差异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增,地带间差异仅占总体差异的1.96%;③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趋于集中,其中,东部各省市的创新效率分布比较稳定,中西部地区均衡化趋势明显,创新效率"东—中—西"的分异格局逐步弱化;④未来,中国区域创新效率"西—中—东"递减式空间布局将得到延续和强化;⑤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市场和创业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但各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迪  张虎  
本文运用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研究了中国1989—2012年间30个省级地区创新水平的趋同时空特征。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中国创新水平极化程度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体趋同态势明显;考虑不同时长的马尔科夫链模型发现,高水平和低水平创新俱乐部存在明显趋同特征,且在1997年之后"俱乐部趋同"特征更加明显;区域背景对地区创新水平的转移存在影响,这为中国创新水平的"俱乐部趋同"特征给出了空间上的解释。研究还发现,显著的空间作用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积累才能体现出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磊  季民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不断地提高,但是在某些年份存在波动现象。采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分形分析R/S方法,科学定量地描述了中国以及各个地区能源效率的演变趋势。首先采用分形理论对1978-2008年的中国能源效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效率发展演变存在Hurst现象,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并依照"五年计划"来划分时间序列样本为研究区间,结合"五年计划"详尽地解释说明了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原因。然后将数据扩大为样本期为1995-2008年29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进一步对各个地区的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发现除海南外其他地区的能源效率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各个地区能源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力  
基于经合组织(OECD)专利数据库,对技术创新前20名(技术专利申请量)国家的低碳技术创新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利用累计低碳技术专利量和占比、低碳技术创新密度衡量低碳技术创新的水平;利用低碳技术创新质量指数衡量创新的质量,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低碳技术总体创新和具体领域创新的趋势变化。研究表明:2005—2014年,中国累计低碳技术专利量排世界第五名,低碳技术创新质量指数接近世界发达水平,但低碳技术创新密度先升后降,2014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大部分国家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强正相关关系,与环境政策严厉性正相关,能源和工业部门的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与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存在强正向相关关系;低碳技术发展可能存在拐点,中国在低碳技术创新密度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低碳技术创新质量上也有上升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辉   杨艳艳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进行探析。研究表明:(1)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现象明显;(2)东部地区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高,中西部地区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低,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呈现上升的趋势;(3)R&D人员投入、项目投入和经费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产出,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4)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为负,且对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研究的政策建议为: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推动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带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改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联合减排、优化创新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辉   杨艳艳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进行探析。研究表明:(1)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现象明显;(2)东部地区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高,中西部地区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低,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呈现上升的趋势;(3)R&D人员投入、项目投入和经费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产出,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4)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为负,且对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研究的政策建议为: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推动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带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改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联合减排、优化创新空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