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21)
2023(15725)
2022(13228)
2021(12149)
2020(10290)
2019(23323)
2018(22558)
2017(41785)
2016(22933)
2015(25670)
2014(24904)
2013(24643)
2012(22995)
2011(20953)
2010(20731)
2009(19358)
2008(19158)
2007(17174)
2006(14781)
2005(13042)
作者
(68158)
(57386)
(57143)
(54281)
(36133)
(27618)
(25832)
(22452)
(21417)
(20058)
(19652)
(19043)
(18248)
(18097)
(17914)
(17716)
(17587)
(17021)
(16469)
(16446)
(14384)
(13984)
(13751)
(12972)
(12876)
(12685)
(12613)
(12504)
(11614)
(11527)
学科
(96705)
经济(96621)
管理(64644)
(63355)
(51238)
企业(51238)
方法(42825)
数学(37859)
数学方法(37542)
中国(28350)
(25473)
(22871)
(20754)
(20467)
贸易(20457)
业经(20428)
地方(20368)
(19895)
技术(19478)
农业(17251)
(17131)
(15203)
银行(15137)
环境(14799)
(14553)
金融(14551)
(14487)
(14051)
(13616)
财务(13593)
机构
大学(331985)
学院(329704)
(140210)
经济(137600)
管理(123716)
研究(118852)
理学(107654)
理学院(106291)
管理学(104545)
管理学院(103921)
中国(88589)
科学(74975)
(70314)
(62759)
(61122)
(60367)
研究所(56349)
中心(53458)
业大(53033)
农业(50049)
财经(49033)
(48238)
(44786)
经济学(44198)
北京(44040)
(43095)
(42584)
师范(42568)
经济学院(40099)
(37973)
基金
项目(228013)
科学(180123)
基金(167241)
研究(160117)
(149628)
国家(148430)
科学基金(125586)
社会(104226)
社会科(98968)
社会科学(98941)
基金项目(89123)
(88679)
自然(82101)
自然科(80290)
自然科学(80260)
自然科学基金(78897)
(76261)
教育(73435)
资助(66648)
编号(61632)
重点(52563)
(52143)
(50577)
(50064)
成果(49137)
创新(48150)
国家社会(44471)
科研(44182)
课题(43695)
计划(43511)
期刊
(146553)
经济(146553)
研究(94167)
中国(65129)
学报(59270)
(55521)
科学(53381)
(45781)
管理(44358)
大学(43375)
学学(41104)
农业(37863)
教育(33513)
(27534)
金融(27534)
技术(26501)
经济研究(25564)
财经(24419)
业经(22921)
(22238)
(21152)
问题(19807)
(18065)
科技(17689)
技术经济(17142)
(16840)
国际(15575)
世界(15355)
资源(15160)
商业(14979)
共检索到479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家庭  贾晨蕊  
首先利用Moran显著性水平图得到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格局:我国大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高创新能力聚集区,以西部三省(新疆、西藏、青海)为低创新能力聚集区。然后通过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SEM)实证表明,区域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区域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了区域创新格局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艳春  孙凯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前期专利存量、研发人员数量占就业人员比例对区域创新绩效呈正向影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外贸依存度对区域创新绩效呈负向影响;前期专利存量对区域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空间滞后影响;区域创新绩效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效应,呈现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现象。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健旋  程中华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化溢出效应为负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国际贸易溢出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中华  
文章基于2004-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并且形成了全局空间的中心-外围模式和局域空间的俱乐部模式;创新产出的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低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宁夏、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动态空间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健旋  程中华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化溢出效应为负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国际贸易溢出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婧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使用1998~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数据,研究中国区域创新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结论包括:Theil熵值和MoranI值及Moran散点图表明13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及其相对增长速度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区域间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别对创新的中间产出、专利和最终产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R&D经费对专利产出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产出均有显著影响,而R&D人员投入和GDP对专利产出有显著影响,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影响并不显著。考虑空间因素后,模型的拟合效果改善,进一步验证了创新发展的空间依赖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康继军  侯雪琨  
研究了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区域变量间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出落后地区政府应加大本地区对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彩江  李艺芳  
采用广东省2009—2014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引入空间效应,对广东省金融业空间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及地区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间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对本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分区域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非珠三角地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金融业的空间集聚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鹏军  曾良恩  路海艳  胡昊宇  刘彦平  
使用超效率EBM测度中国31个省份2008年至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值,并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整体偏低,大部分省份的城市建设用地仍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区域差异较为显著,东部大于中西部,沿海大于内陆地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是全国最高水平地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是最低地区;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进步水平与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城镇化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显著负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泉恩  孙斌栋  
本文基于2003-2012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空间分布,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3-2012年间,高技术产业创新整体空间差异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变化特征;相邻省域间的创新水平存在明显溢出现象,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高校研发水平、企业规模和市场开放度均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起到促进作用,且研发人员投入和市场开放度还能进一步促进相邻地区的创新发展,而企业规模则对相邻地区的创新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投入,重视高校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破除区域壁垒促进技术流动以及加大市场开放度,都有利于提高整体创新水平和缩小创新空间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能生  吴枭宇  
基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本文构建了区域信用的相关指标体系,利用所收集的数据对中国30个省份的社会信用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发展不平衡;(2)社会信用的区域差异明显,高、中信用水平两区域间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中、低信用水平两区域间差异有不断扩大趋势。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社会信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企业规模、教育投入都对信用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控制对区域信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外开放水平对社会信用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俊  胡宗义  刘亦文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利用31省市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产业存在不断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邻接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具有溢出效应;资源禀赋能部分解释中国金融产业区域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资源禀赋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新经济地理变量和产业政策变量对金融集聚有正的促进作用;中国金融产业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  曾坤  
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要素投入和外部创新环境两个方面,二者均对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以2006—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Moran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并建立直接要素投入和区域创新外部环境因素与专利产出的实证模型,通过OLS和空间计量两种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不同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区域创新行为具有空间集中分布的特点,并且区域创新集群的现象比较明显;创新环境外部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单纯增加人口数量并不能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创新环境诸因素中,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高校毕业人数和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桂黄宝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创新效率指数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计量面板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①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处于倒退状态;②地理邻近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③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来看,企业规模和劳动力两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本投入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工业化进程、政府支持程度及当地科技水平无显著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文玉  王文举  李欣先  
本文运用2001—2018年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统计数据,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创新扩散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采取改进的Bass模型来测算ICT创新扩散速度,然后构建ICT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动态SAR模型,并采用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动态SAR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研究表明:ICT创新扩散的时空效应显著,创新扩散不仅受本地影响还受邻近城市的影响;人口密度、人口流量、户均ICT消费支出及ICT供给能力等因素对其创新扩散有显著影响,且这些因素短期空间溢出效应和长期回流反馈效应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