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36)
- 2023(19493)
- 2022(16873)
- 2021(15771)
- 2020(13506)
- 2019(31084)
- 2018(30767)
- 2017(58165)
- 2016(32159)
- 2015(36635)
- 2014(36321)
- 2013(36012)
- 2012(33512)
- 2011(30538)
- 2010(30609)
- 2009(28532)
- 2008(28231)
- 2007(25385)
- 2006(22103)
- 2005(19701)
- 学科
- 济(133204)
- 经济(133070)
- 管理(91896)
- 业(88161)
- 企(73620)
- 企业(73620)
- 方法(61171)
- 数学(52614)
- 数学方法(51902)
- 中国(37005)
- 农(34663)
- 财(32040)
- 学(30553)
- 业经(29090)
- 地方(27422)
- 贸(25108)
- 贸易(25092)
- 易(24343)
- 制(24240)
- 技术(23451)
- 理论(23403)
- 农业(23225)
- 和(21212)
- 银(20422)
- 银行(20349)
- 环境(20016)
- 务(19731)
- 财务(19641)
- 融(19612)
- 金融(19608)
- 机构
- 大学(469406)
- 学院(465090)
- 济(186036)
- 经济(181979)
- 管理(178390)
- 研究(160618)
- 理学(154008)
- 理学院(152157)
- 管理学(149310)
- 管理学院(148448)
- 中国(119799)
- 科学(101996)
- 京(101307)
- 财(84084)
- 所(82691)
- 农(78915)
- 研究所(75650)
- 中心(71914)
- 业大(70908)
- 江(68854)
- 财经(67467)
- 北京(64444)
- 范(64010)
- 师范(63401)
- 农业(62247)
- 经(61148)
- 院(57667)
- 经济学(56255)
- 州(55617)
- 师范大学(51193)
- 基金
- 项目(312665)
- 科学(244716)
- 研究(226350)
- 基金(225235)
- 家(197674)
- 国家(196035)
- 科学基金(166677)
- 社会(141436)
- 社会科(133965)
- 社会科学(133927)
- 省(122516)
- 基金项目(118860)
- 自然(108646)
- 自然科(106114)
- 自然科学(106084)
- 教育(105174)
- 自然科学基金(104175)
- 划(103824)
- 资助(93596)
- 编号(91652)
- 成果(75635)
- 重点(70926)
- 部(69100)
- 发(67043)
- 创(66327)
- 课题(64631)
- 创新(61568)
- 科研(59732)
- 教育部(58661)
- 大学(58097)
- 期刊
- 济(203280)
- 经济(203280)
- 研究(137906)
- 中国(91602)
- 学报(78676)
- 科学(70754)
- 农(70578)
- 管理(64678)
- 财(64346)
- 大学(58583)
- 教育(56420)
- 学学(54692)
- 农业(48837)
- 技术(41345)
- 融(37580)
- 金融(37580)
- 财经(33530)
- 经济研究(32746)
- 业经(31992)
- 经(28795)
- 业(26892)
- 问题(26685)
- 图书(25790)
- 技术经济(24018)
- 科技(23050)
- 版(22730)
- 统计(22439)
- 贸(21869)
- 理论(21257)
- 资源(20827)
共检索到686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立 吴玉鸣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数据,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同时探讨了因素分析法对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替代技术。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用因素分析法替代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是可行的,必须分集团而非整齐划一地制定和实施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家庭 贾晨蕊
首先利用Moran显著性水平图得到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格局:我国大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高创新能力聚集区,以西部三省(新疆、西藏、青海)为低创新能力聚集区。然后通过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SEM)实证表明,区域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区域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了区域创新格局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秀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丽辉 陈晶瑛
提高创新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清晰地了解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本文运用知识生产函数对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区域创新规模与R&D经费支出力度、创新人员投入强度、人均GDP、技术合同成交额都显著正相关;广东区域创新效率与人均GDP和R&D经费支出力度显著正相关,但与创新人员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负相关。
关键词:
广东 区域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康继军 侯雪琨
研究了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区域变量间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出落后地区政府应加大本地区对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邵云飞 唐小我 陈光
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相差较大,本文首先介绍了用SPSS进行聚类的依据,并对中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着重探讨了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聚类的过程及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评价区域技术能力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
关键词:
区域 技术创新能力 系统聚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艳萍
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和综述,并从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文章选取九个样本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许崴 林海明
区域创新能力可划分为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四大能力评价子指标体系整合而成。根据动态分析结果可知: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持续增长,2004年~2005年增幅最大。其中科技发展因子持续增长,新产品开发效果与科技资源配置因子、技术研发能力因子、科技投入效果补充因子起伏较大,直接影响了其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红 谢愚
通过建立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本文讨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并根据模型的截距项的差异,将我国的创新能力划分不同的研究区域,对各区域的创新能力及各自的影响因素进行再回归,发现导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创新模式的不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车湘辉
文章从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和政府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改进ELECTRE的综合方法:首先解决个体排序法提供的信息与模糊偏好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然后定义不同决策者的模糊级别高于关系,并合理利用该方法推导出最终的组合排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守华 吴贵生 吕新雷
基于Furman等(2002)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本文运用1998-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受R&D活动规模等创新基础条件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创新效率依赖于区域特定的因素,包括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的质量、对区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结果还发现: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明显且呈扩大化趋势,这是区域间投入规模与创新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内生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秦阳
创新效率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区域创新环境直接影响了区域创新效率的高低。文章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区域创新能力高低的表征变量,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创新链接、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和创新熟练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地区之间的区域创新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创新链接、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和创新熟练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志新 孙照吉 薛翘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亟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科学客观评价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将黄河三角洲置于山东全省科技创新合作环境中,以黄河三角洲6市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6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以下结论: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发展迅猛,但发展水平依然较低;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发展潜力巨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创新支出结构、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基础支撑是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合作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应用DEA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当前阶段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普遍较低,且其原因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低下所致;我国总体显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态势,科技资源投入相对过剩而非不足;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地区间差异并不显著,而规模效率在不同地区间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本文结论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效率 DEA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培育和壮大创新极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多创新极共生的复杂演化系统的观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是识别并培育区域创新极。基于此,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进一步梳理现有的文献,将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概括为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进而围绕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要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东部11个省份的创新极培育能力强弱程度进行排名以及分类。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区域间培育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政策建议,并对区域创新极培育的研究以及培育能力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
创新极 培育能力 区域经济 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