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31)
- 2023(20059)
- 2022(17179)
- 2021(16110)
- 2020(13615)
- 2019(31512)
- 2018(31227)
- 2017(59483)
- 2016(32344)
- 2015(36874)
- 2014(36636)
- 2013(36419)
- 2012(33768)
- 2011(30835)
- 2010(31264)
- 2009(29061)
- 2008(28664)
- 2007(25437)
- 2006(22276)
- 2005(20035)
- 学科
- 济(146893)
- 经济(146751)
- 管理(93989)
- 业(88763)
- 企(73707)
- 企业(73707)
- 方法(63570)
- 数学(55537)
- 数学方法(54741)
- 中国(38275)
- 农(35632)
- 财(32731)
- 学(30985)
- 地方(30484)
- 业经(30196)
- 贸(25806)
- 贸易(25790)
- 制(25143)
- 易(24996)
- 农业(23903)
- 技术(23285)
- 理论(22847)
- 和(21555)
- 银(21465)
- 银行(21398)
- 融(20986)
- 金融(20983)
- 环境(20933)
- 行(20465)
- 务(19782)
- 机构
- 大学(471816)
- 学院(469202)
- 济(197322)
- 经济(193203)
- 管理(182683)
- 研究(162739)
- 理学(157767)
- 理学院(155927)
- 管理学(153060)
- 管理学院(152204)
- 中国(122289)
- 京(101068)
- 科学(100276)
- 财(87550)
- 所(82900)
- 研究所(75531)
- 农(75310)
- 中心(72846)
- 财经(70158)
- 江(68944)
- 业大(68587)
- 北京(64619)
- 经(63652)
- 范(62276)
- 师范(61720)
- 经济学(60569)
- 农业(58995)
- 院(58818)
- 州(55463)
- 经济学院(54423)
- 基金
- 项目(313699)
- 科学(246886)
- 研究(228109)
- 基金(227856)
- 家(198870)
- 国家(197255)
- 科学基金(168993)
- 社会(144611)
- 社会科(137066)
- 社会科学(137029)
- 省(121780)
- 基金项目(119846)
- 自然(109547)
- 自然科(107033)
- 自然科学(107008)
- 教育(105495)
- 自然科学基金(105116)
- 划(102657)
- 资助(94960)
- 编号(92040)
- 成果(75111)
- 重点(70615)
- 部(69660)
- 发(67296)
- 创(66653)
- 课题(64218)
- 创新(61913)
- 科研(59764)
- 教育部(59672)
- 国家社会(59646)
- 期刊
- 济(218167)
- 经济(218167)
- 研究(140568)
- 中国(91190)
- 学报(73784)
- 科学(68514)
- 管理(68244)
- 农(67830)
- 财(66528)
- 大学(55476)
- 教育(52442)
- 学学(52077)
- 农业(46714)
- 技术(42331)
- 融(40649)
- 金融(40649)
- 经济研究(36085)
- 财经(34741)
- 业经(33595)
- 经(29866)
- 问题(27946)
- 业(25957)
- 技术经济(25108)
- 统计(23885)
- 图书(23540)
- 贸(22951)
- 科技(22421)
- 策(21810)
- 理论(21529)
- 版(21294)
共检索到698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建 吴利萍
本文通过在中国小型宏观计量协整模型中嵌入区域创新生产函数从而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中国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区域-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研究了中国八大区域研发投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中国八大区域研发投入增加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中国居民收入增加,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在所考虑的八大宏观经济变量中,中国区域研发投入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协整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建
构建了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评估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同等幅度的增加都会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抑制工业废水排放,但对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抑制作用在后期才得以体现;八大区域中,除东北地区以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与三大区域基本相似。要实现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情景分析表明:资源税相对于基准情景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1.22%~1.61%;排污费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蔡甜甜
本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1978—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并利用情景分析模拟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汇率政策的变动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能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对GDP、消费、投资和出口总额均有积极影响;提高人民币汇率,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投资和出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亮 刘晶茹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E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核算中国八大区域间产品(服务)以及隐含的碳排放在区域之间流动和转移总量。研究发现,经济拉动作用收支方面,东北区域、京津区域、南部沿海区域、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总量大于其承接其他区域拉动作用的总量,北部沿海区域、东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反之。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收支方面,北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碳排放转入量大于转出量,承接了其他区域的高碳负荷产业转移,其他六个区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庞磊 陈晓磊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是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环节。文章运用Heckman两步法,聚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经历了由“低技能劳动+生产资本”向“高技能劳动+研发资本”切换的阶段;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处于“高技能劳动+研发资本”驱动状态,西北地区尚处于“低技能劳动+生产资本”驱动状态;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在2001—2010年多为“低技能劳动+生产资本”驱动状态,2011—2015年多为“高技能劳动+生产资本”驱动,2016—2022年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率先切换为“高技能劳动+研发资本”驱动状态;此外,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存在研发资本的“双门槛”和高技能劳动的“高门槛”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伟华 张亚雄 李继峰 徐丽萍 王玢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2)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3)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准晔
本文将中国划分为8大区域,通过分析这8大区域与韩国、台湾地区、日本之间的贸易趋势,寻找影响中国各区域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韩国、台湾地区、日本这三个东亚经济体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在同中国的贸易中存在着区域和商品种类上的差别。即韩国在东北地区、台湾在南部沿海地区、日本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显示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它们在中国各沿海地区的产品出口种类趋于相同,说明东亚三个经济体在中国各地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对东亚三个经济体同中国各区域产业内贸易趋势的分析,发现,收入水平高、产业结构相对高级的东部沿海区域表现出相互独立的贸易结构。这种现象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各区域之间还...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钱进 王庭东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符合三国的长远经济利益,运用GTAP模型模拟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前后的宏观经济影响及产业产出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劳动力资源与日韩的资本优势形成要素互补,并形成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日韩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互补;第二,签订中日韩自贸协定能够显著增加各个成员国的经济总量、扩大贸易规模、改善贸易条件和提升福利水平,从而产生贸易创造效应;第三,自贸协定将显著影响中国的畜牧业及肉制品、加工食品等产业以及日韩的重工业,同时,公共事业与建设将成为中日韩互利共赢的产业。可以预见,中日韩为了经济贸易及产业优势的长远发展,需尽快达成自贸协定。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钱进 王庭东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符合三国的长远经济利益,运用GTAP模型模拟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前后的宏观经济影响及产业产出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劳动力资源与日韩的资本优势形成要素互补,并形成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日韩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互补;第二,签订中日韩自贸协定能够显著增加各个成员国的经济总量、扩大贸易规模、改善贸易条件和提升福利水平,从而产生贸易创造效应;第三,自贸协定将显著影响中国的畜牧业及肉制品、加工食品等产业以及日韩的重工业,同时,公共事业与建设将成为中日韩互利共赢的产业。可以预见,中日韩为了经济贸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国家财政模型》课题组,高铁梅,赵振全,姜诗章,韩冬梅,陈守东,吴桂珍,赵昕东,张桂莲,王金明,李宏纲,张艾莉,王鲁非,吴小玲,李夺
本文介绍了我们所建立的以需求导向为主、将需求和供给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模型中利用价格调整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 )作为需求和供给的结合点 ,将反映总供给能力的潜在生产能力和菲利普斯曲线引入宏观经济模型。模型侧重对财政、货币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引入了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顺魁 王裕瑾 张可云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思想,定义区域偏离分量与区域产业结构分量,对200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进行定量测度。研究表明:作为重要制造业基地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区域,其发展速度已经减缓,开始向中部和西南区域进行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但向全国大范围的产业转移尚未出现;全国产业布局的变动呈现扩散式产业转移和集聚式产业转移并存的局面;东部地区集聚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部分外向型冶金产业,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通过扩散式产业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和资源导向型产业。2005—2010年是中国产业布局变动频繁的时期,各区域产业无序发展的特征明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亟需国家对产业布局进行科学引导。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万平 李冬
基于新发展理念,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逻辑主线,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出发,构建涵盖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市场治理、绿色转型、开放经济和民生福祉等6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02—2018年中国八大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通过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剖析其空间差异并进行结构分解,提出“维度导向—目标识别—机制探测”的空间差异研究框架,揭示其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八大区域维度导向指数空间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在各维度长期领先于内陆地区,但增速落后于内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速稳定,呈现“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西北”依次减小的趋势;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差异以区域间差异为主,且呈现区域集聚的特征;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以开放经济和绿色转型为主,贡献率近60%;形成机制主要受制于协调发展、市场治理和绿色转型等维度,脱贫攻坚、创新投入、城乡协调和市场协调等目标层影响也较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滕辉
文章根据通胀—产出缺口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总供给曲线(AS)的宏观经济调控差异测度方法。根据1996~2009年间数据运用HP滤波计算出潜在产出以及通胀率,并结合虚拟变量回归模型得出2003年前后两段的AS曲线斜率;最后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AS斜率进行测算,得出相应结果和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铁梅 梁云芳 何光剑
本文建立了由7个模块、32个方程构成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模型,描述了1996年第1季度~2007年第1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长期和短期特征,对2006年第1季度~2007年第1季度的利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收入政策问题等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应适当提高存贷款利率,抑制经济过热的苗头和通货膨胀,同时应坚持人民币汇率渐进式调整的方式,努力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