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4)
2023(11543)
2022(9759)
2021(9140)
2020(7491)
2019(17369)
2018(16748)
2017(31821)
2016(17330)
2015(19973)
2014(19785)
2013(19895)
2012(18913)
2011(17351)
2010(17215)
2009(16173)
2008(16079)
2007(14336)
2006(12448)
2005(11341)
作者
(50891)
(42881)
(42787)
(40870)
(27124)
(20601)
(19497)
(16762)
(16099)
(14901)
(14700)
(14355)
(13789)
(13515)
(13456)
(13414)
(12959)
(12663)
(12349)
(12301)
(10756)
(10545)
(10458)
(9784)
(9758)
(9646)
(9393)
(9320)
(8628)
(8549)
学科
(80610)
经济(80542)
管理(42471)
(39991)
方法(35095)
数学(31352)
数学方法(31114)
(29768)
企业(29768)
中国(23669)
(21458)
(18530)
贸易(18523)
(18061)
地方(17776)
(16997)
(16353)
业经(14971)
农业(14210)
(13902)
(13427)
金融(13424)
(12788)
银行(12763)
环境(12740)
(12371)
(12328)
地方经济(10354)
(10160)
(9668)
机构
大学(257232)
学院(255170)
(114158)
经济(112046)
研究(96344)
管理(92529)
理学(79231)
理学院(78223)
管理学(77021)
管理学院(76532)
中国(74254)
科学(57951)
(55309)
(49803)
(49550)
研究所(45423)
(43336)
中心(43130)
财经(39962)
经济学(37075)
(36979)
(36479)
业大(36175)
北京(35594)
(34841)
(34708)
师范(34539)
农业(34259)
经济学院(33670)
财经大学(29631)
基金
项目(169606)
科学(133674)
研究(124551)
基金(124068)
(109021)
国家(108217)
科学基金(90666)
社会(80346)
社会科(76233)
社会科学(76212)
基金项目(65051)
(63343)
教育(56409)
自然(56236)
(55270)
自然科(54862)
自然科学(54844)
自然科学基金(53871)
资助(50797)
编号(49792)
成果(41303)
重点(39576)
(38957)
(38919)
课题(34946)
(34810)
国家社会(34413)
中国(33568)
教育部(32997)
创新(32775)
期刊
(123309)
经济(123309)
研究(78245)
中国(48448)
学报(40308)
(39230)
科学(37748)
(36476)
管理(30953)
大学(30018)
学学(28252)
农业(26991)
教育(25418)
(24286)
金融(24286)
经济研究(21292)
技术(20431)
财经(19689)
业经(18206)
(17640)
问题(17203)
(17069)
国际(16814)
(15556)
世界(14374)
技术经济(12766)
资源(12714)
统计(12127)
(11913)
理论(11252)
共检索到382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何晓风   谢建国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NVC和复杂GVC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NVC和GVC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NVC和GVC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群慧  倪红福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建新  杨晨  
在双循环有效联动模式上,大国经济体形成了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的模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内国外增加值在整个双循环有效联动中的作用不同,中国在亚洲区域价值链和贸易网络中承担着"上游研发环节"和"下游加工制造环节"的双重作用,是整个网络运行的中心节点。在中观机制上,打造全球产业链"链主",发展"隐形冠军"等特色企业来构建行业层级的双循环有效联动;在微观机制上,对市场主导型价值链和生产者主导型价值链,全球力量与本地能力之间的"战略耦合"将显著促进企业层级双循环的有效联动;在国际经贸合作协调机制上,浅层协议和深层协议的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本文从构建中心枢纽、联动平台和战略链接方面提出了基本路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   刘宝琦  
依据单一GDP分解方法测度双循环存在多种缺陷。本文从增加值流转视角比较分析三种GDP分解方法下的直接指标,构建一种以间接指标测度双循环的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演化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国内循环比例呈逐渐下降又大幅回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中国双循环格局“大内循环倾向”特征的回归,并不代表“国内大循环为主”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不同经济体双循环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即具有“大内循环倾向”或“小内循环倾向”。这种异质性相对稳定,经济体双循环格局的演变进程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和上下游产业关联两种结构力量作用下,在双循环类型空间的局部调整。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发,反映国内国际循环比例的直接指标不是合适的政策目标,中国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根据间接指标所反映的双循环格局类型和结构特征,聚焦产业链整合和治理挖掘增长潜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文章使用2021年版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数据,采用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测度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内和国际循环指标,并利用分解出口价值的方法测算和比较了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非常高,国际循环程度也在逐渐增强,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市场逐步崛起和壮大;落后国家国内循环程度逐渐下降且越来越依赖国际循环。(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更为完善;新兴国家和落后国家产业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突出,但是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虽然资本主义全球价值链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问题,但是发达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下移,新兴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上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楠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通过内外循环的相互作用创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以异质企业模型为基础建立理论研究框架,从微观视角切入考察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联动效应的实现机制,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双循环联动效应具有显著的微观异质性,价格机制是内循环的调节基础,国内需求是双循环联动效应的主要协调机制。扩大国内需求和企业规模、提高进口中间品种类集约度、降低运输成本是提升外循环质量的主要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群勇  李月  薛彦  
本文在对接国内与国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循环生产网络框架,提出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循环指标,识别部门冲击在双循环生产网络中的传播与衰减特征,并测度了中美经贸摩擦冲击的网络效应。研究发现,双循环生产网络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均呈现内循环占主导且动态提升态势;双循环生产网络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与产业异质性,且暴露出不同的风险点。区域风险表现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中间品和最终品供需的多重风险。产业风险表现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间品对外供给依存度、中间品对外需求依存度和最终品对外需求依存度都相对较高;纺织服装业、非金属矿物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等中间品对外供给依存度较高;石油加工等能源型产业则表现为中间品对外供给依存度偏高。内外循环生产网络的不对称性有所提升,少数部门逐步成为双循环生产网络中的关键部门,部门冲击对于总体波动愈发重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采用全局抽取法模拟了中美全产业断链、特定产业断链、供给侧和需求侧断链三种情景所造成的GDP损失。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构建区域—产业维度的生产网络风险精准防控体系、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网络的对称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扬   邓飞  
选取我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正向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且可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虽能提高我国不同地理区位国内循环水平,但仅在东中部地区表现出对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因地制宜扩大国际循环范围、发挥现代流通企业“头雁”带动效应相关对策建议,希冀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扬   邓飞  
选取我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正向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且可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虽能提高我国不同地理区位国内循环水平,但仅在东中部地区表现出对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因地制宜扩大国际循环范围、发挥现代流通企业“头雁”带动效应相关对策建议,希冀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毅   程颖慧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了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为企业出口实现量质齐升提供新机遇。利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及海关贸易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多重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具有正向影响。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东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作用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作用较为显著,且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营业成本以及出口技术复杂度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影响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重要机制。据此,应从优化双循环结构,提升联动水平;依据资源禀赋,优化创新链;持续释放创新红利,推动企业出口“提质增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入手,赋能企业出口实现量质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瑞丽  
选取2008—2022年中国2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机制检验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途径,间接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Ⅰ型及以上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促进效应更显著。鉴于此,应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着力提升高技术企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以期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加速贸易强国建设进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瑞丽  
选取2008—2022年中国2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机制检验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途径,间接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Ⅰ型及以上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促进效应更显著。鉴于此,应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着力提升高技术企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以期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加速贸易强国建设进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章秀琴  施旭东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讨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联动提高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培育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并分别解析了生产要素流动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显著促进了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且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调节效应,主要通过资本要素流动、劳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等途径来实现,且各生产要素流动在传导路径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