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63)
- 2023(4074)
- 2022(3350)
- 2021(3342)
- 2020(2687)
- 2019(6326)
- 2018(5997)
- 2017(11002)
- 2016(5817)
- 2015(6813)
- 2014(6447)
- 2013(6652)
- 2012(6388)
- 2011(6082)
- 2010(5773)
- 2009(5334)
- 2008(5178)
- 2007(4244)
- 2006(3732)
- 2005(3523)
- 学科
- 济(29385)
- 经济(29361)
- 方法(13167)
- 数学(12512)
- 数学方法(12477)
- 管理(12005)
- 中国(11407)
- 业(10887)
- 贸(8661)
- 贸易(8656)
- 易(8574)
- 农(7021)
- 企(6922)
- 企业(6922)
- 学(5608)
- 关系(5291)
- 环境(5179)
- 出(5096)
- 制(4968)
- 财(4812)
- 银(4694)
- 银行(4680)
- 行(4624)
- 发(4591)
- 农业(4497)
- 融(4459)
- 金融(4459)
- 业经(4293)
- 口(4216)
- 出口(4214)
- 机构
- 大学(89696)
- 学院(86249)
- 济(46979)
- 经济(46544)
- 研究(40108)
- 中国(31916)
- 管理(29362)
- 理学(25316)
- 理学院(24907)
- 管理学(24658)
- 管理学院(24492)
- 科学(23012)
- 所(20877)
- 京(20535)
- 研究所(19439)
- 财(18394)
- 经济学(16692)
- 中心(16363)
- 财经(15261)
- 经济学院(15081)
- 农(14794)
- 经(14357)
- 院(14290)
- 北京(13861)
- 科学院(13726)
- 农业(11754)
- 财经大学(11661)
- 范(11413)
- 研究中心(11389)
- 师范(11333)
- 基金
- 项目(60080)
- 科学(48496)
- 基金(47872)
- 家(43867)
- 国家(43644)
- 研究(41699)
- 科学基金(36066)
- 社会(29372)
- 社会科(28034)
- 社会科学(28031)
- 基金项目(24652)
- 自然(22784)
- 自然科(22281)
- 自然科学(22275)
- 自然科学基金(21930)
- 资助(20014)
- 省(17942)
- 教育(17861)
- 划(17841)
- 中国(16854)
- 部(15319)
- 重点(14527)
- 国家社会(14223)
- 编号(13709)
- 发(13562)
- 教育部(12935)
- 重大(12029)
- 创(11987)
- 科研(11736)
- 创新(11547)
共检索到131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莉红 翟盘茂 郑祖光 刘晓玲
利用1951-2008年中国北方348个站的夏半年逐日降水资料,首先把整个北方分几个区分别建立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时间序列;然后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求出该序列的本征模态函数(IMF),分析各序列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又用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各序列的转折点。结果表明,北方4个区(东北、华北、西北东部和西北西部)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主要是由前2个较高频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构成,它们的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80%左右,说明3~4年、7年左右尺度的振荡对整个序列的变化起主要作用。较低频的分量则反映10~15年以上的年代际变化。近58年来,东北、华北、西北东部的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都呈增加趋势,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化加剧;而西北西部则呈减少趋势,干旱趋于缓解。近十几年来较明显的变化是东北趋于变干,西北东部趋于变湿。各区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增加的年份,东北、华北在1992年前后,西北主要在1960年前后,相应地,这些地区发生明显的干旱情景。分析所用的时间-空间尺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海军 张勃 赵传燕 靳晓华 王兴梅 戴声佩 王亚敏 康淑媛 刘艳艳 李丹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近57年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中国北方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中国北方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0.25℃/10a),最慢的是西北东区(0.12℃/10a)。各区年均、1月、7月气温的增温趋势呈非对称性,年均气温的升高主要得益于1月气温的贡献,7月各区升温趋势普遍较慢;中国北方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突变现象,东北区是在1994年(a=0.05),华北区是在1997年(a=0.05),西北西和西北东分别为在1996年和1997年(a=0.05);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东北区分别以21a、6a、11a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华北区气温周期为22a,西北西区周期为12a,西北东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15a、8a、5.5a;中国北方各区气温变化一致性较强,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区之间相关关系存在差异,东北和华北年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9(a=0.01),1月东北区和西北西区相关系数为0.19,7月东北区和西北东区的相关系数为0.26,未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气温 时空变化 突变 周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尹光华 陈温福 刘作新 张旭东 张和喜
机械化坐水种已成为中国半干旱区作物抗旱播种的有效措施。本文探讨了机械化坐水种的技术原理,研究了作物出苗的适宜土壤底墒,分析了2BQMS-2型坐水播种机的性能优点,提出了应用机械化坐水种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发展机械化坐水种提供技术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玲玲 延昊 钱拴
选择植被覆盖度、湿润指数、大风日数、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和坡度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源数据开展了中国北方14省(区)2000—2018年土地沙化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并按土地易起沙尘程度的高低依次划分为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高敏感等级)、中等易起沙尘(中敏感等级)、轻度易起沙尘和不易起沙尘(低敏感等级)。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北方14省(区)处于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的面积从48.1%下降至40.4%,处于土地沙化低敏感等级的面积从30.3%上升至38.8%,整体呈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向中、低敏感等级过渡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大风日数的减少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土地沙化 敏感性 时空格局变化 北方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贤群 王菱
利用彭曼-蒙梯斯公式和常规气象资料计算中国北方地区潜在蒸发(也称蒸发力)变化,分析实测蒸发皿蒸发的变化,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潜在蒸发和蒸发皿蒸发呈波动下降趋势。日照百分率、风速下降和湿度增加影响了潜在蒸散和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从能量观点来说,太阳总辐射的下降是潜在蒸发和蒸发皿蒸发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湿度增加和人类对于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下降。因太阳总辐射的下降引起潜在蒸发的减小量约占总潜在蒸发减小量的78%左右。
关键词:
潜在蒸发 中国北方地区 变化趋势 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朝阳 杨晓光 杨婕 解文娟 叶清 赵锦 李克南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研究区域1961—2010年29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明确了研究区域春玉米干旱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西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年际间波动平稳,华北和东北地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波动较为剧烈;华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在抽雄—成熟阶段明显低于其余两个阶段,东北、西北地区各生育阶段变化不明显;华北中部地区干旱等级的年代间波动明显。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等级和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形势,西北地区最高、华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媛媛 何春阳 李晓兵 黄庆旭 杨洋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芬 王林伶
城市化的推进,给北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保护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采用案例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宁夏镇北堡古城在构建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该镇通过收购古代物件、引入民间非物质艺人现场展示,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充实到景点中;实现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再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生活和生产场景。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冯莉莉
中国北方是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获取该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及其驱动力因素对于沙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沙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持续的沙漠化会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环境及经济问题。为了有效的大面积估算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分布,本研究主要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数据的反射率产品MODIS09A1的第1波段和第2波段来计算对沙漠化土地反应敏感的荒漠化指数(Normalized Dif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文静 姜会飞 霍治国 姚光林
[目的]苹果是一种经济林果,其品质和产量对果园效益和当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连阴雨灾害是影响苹果品质和产量的主要灾害之一。通过分析1982—2018年苹果生长季连阴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探讨连阴雨灾害对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苹果生产布局、产业优化和果园防灾减灾提供指导。[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982—2018年18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和苹果发育期数据,选取始花—幼果期、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三个生育阶段,结合连阴雨灾害指标,分析苹果不同生育阶段连阴雨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空间上,苹果各生育阶段连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区域,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是灾害发生的主要生育阶段,连阴雨过程均降水量、过程均天数、频率和年均过程次数均呈现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时间上,1982—2018年连阴雨发生总次数、连阴雨过程均降水量和灾害强度呈现年际间波动。对比三个生育阶段历年连阴雨灾害统计情况可知,多数年份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连阴雨灾害发生总次数、过程均降水量和灾害强度均高于始花-幼果期,且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连阴雨灾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1982—2018年中国北方苹果连阴雨灾害发生概率极小,且灾害发生区域集中,主要受降水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文静 姜会飞 霍治国 姚光林
[目的]苹果是一种经济林果,其品质和产量对果园效益和当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连阴雨灾害是影响苹果品质和产量的主要灾害之一。通过分析1982—2018年苹果生长季连阴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探讨连阴雨灾害对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苹果生产布局、产业优化和果园防灾减灾提供指导。[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982—2018年18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和苹果发育期数据,选取始花—幼果期、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三个生育阶段,结合连阴雨灾害指标,分析苹果不同生育阶段连阴雨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空间上,苹果各生育阶段连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区域,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是灾害发生的主要生育阶段,连阴雨过程均降水量、过程均天数、频率和年均过程次数均呈现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时间上,1982—2018年连阴雨发生总次数、连阴雨过程均降水量和灾害强度呈现年际间波动。对比三个生育阶段历年连阴雨灾害统计情况可知,多数年份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连阴雨灾害发生总次数、过程均降水量和灾害强度均高于始花-幼果期,且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连阴雨灾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1982—2018年中国北方苹果连阴雨灾害发生概率极小,且灾害发生区域集中,主要受降水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利文
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985~2005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生态用地面积减少了1.7%,耕地面积增加了1.5%,耕地面积的增加和林地面积、草地面积的减少呈正相关;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指标未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本文认为,应当重视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减少的现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农牧交错带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用地 农业经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毅鸿 龚道溢 毛睿 石晓雪
利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6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SST海温数据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前期冬季海温与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的风速存在强烈的逐年波动,年际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为36%。影响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前期冬季海温在北大西洋20°N~65°N区域呈现"负、正、负"的异常分布,在北太平洋10°N~55°N、130°W~180°区域呈现"负、正"的异常分布。冬季的海温异常与研究区春季风速年际变化联系的桥梁是北半球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异常。当北大西洋海温从高纬至低纬呈现"负、正、负"的异常分布时,从北大西洋至东亚位势高度呈明显的"正、负、正、负"的波列特征;当北太平洋海温从高纬至低纬呈现"负、正"的异常分布时,从北太平洋至东亚位势高度呈"负、正、负、正、负、正"的三波型分布。二者均能影响东亚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东亚地区上空产生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该气旋性环流在对流层中层与低层均存在,是造成研究区风速变化的直接原因。冬季海温与研究区春季风速的显著相关,说明冬季海温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具有超前指示意义。利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中心区的冬季海温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春季风速预报模型,可以解释风速年际变化的32%,回报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海温与风速的时间滞后关系是显著和稳健的。
关键词:
风速 海温 年际变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菱 谢贤群 苏文 郭学兵
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比平均温度更加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最低温度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温度的升温速率;冬季升温速率大于夏季;偏北(纬度较高)地区的升温速率大于偏南(纬度较低)地区。黄淮海和西北区,夏季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作突变性检验,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92年,年平均最低温度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81年。最低温度明显升高的年份远远早于最高气温,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变化敏感,中国北方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温度升高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北方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物种植北界向...
关键词: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变化 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1995—2015年中国北方边境样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地表辐射的影响
1951—2014年中国北方地区季节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的时空变异性
“八五”时期以来中国北方灌溉投资的变化趋势及村庄新增灌溉投资的影响因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特点及未来趋势——基于观测和模拟资料的综合分析
中国北方粳稻基于SNPs的遗传结构分析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中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小区域人地关系演变模式初探——以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为例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
中国北方水稻与无芒稗化感作用研究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献的社会发展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