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6)
2023(641)
2022(505)
2021(492)
2020(437)
2019(1073)
2018(972)
2017(1869)
2016(1049)
2015(1110)
2014(1100)
2013(1094)
2012(1050)
2011(914)
2010(939)
2009(801)
2008(825)
2007(714)
2006(629)
2005(523)
作者
(3340)
(2871)
(2827)
(2782)
(1729)
(1420)
(1347)
(1100)
(1099)
(1044)
(973)
(920)
(918)
(899)
(889)
(879)
(870)
(855)
(818)
(795)
(738)
(737)
(711)
(683)
(626)
(625)
(616)
(601)
(588)
(579)
学科
(5035)
经济(5035)
方法(2729)
数学(2597)
数学方法(2593)
(2483)
结构(2463)
管理(2206)
产业(1855)
(1758)
企业(1758)
产业结构(1561)
(1439)
中国(1388)
(1349)
(1198)
(997)
贸易(996)
(979)
(976)
地方(960)
(852)
农业(833)
(824)
财务(824)
财务管理(823)
业经(812)
企业财务(805)
(799)
体制(750)
机构
大学(15713)
学院(15678)
(7407)
经济(7310)
研究(5948)
管理(5481)
理学(4932)
理学院(4860)
管理学(4776)
管理学院(4749)
科学(4075)
中国(4036)
(3848)
(3259)
(3207)
业大(3178)
农业(3095)
研究所(3038)
(2847)
经济学(2601)
中心(2488)
财经(2448)
经济学院(2418)
(2250)
农业大学(2087)
(2069)
(2052)
科学院(2051)
北京(2010)
财经大学(1860)
基金
项目(11707)
科学(9070)
基金(8669)
(8039)
国家(7990)
研究(7349)
科学基金(6615)
社会(4915)
社会科(4719)
社会科学(4718)
基金项目(4667)
(4525)
自然(4483)
自然科(4357)
自然科学(4351)
自然科学基金(4295)
(3928)
资助(3555)
教育(3312)
重点(2970)
(2736)
(2572)
计划(2510)
编号(2494)
(2390)
科技(2321)
创新(2307)
科研(2300)
国家社会(2201)
中国(2140)
期刊
(6903)
经济(6903)
研究(4258)
学报(3762)
(3300)
科学(3130)
大学(2681)
学学(2646)
农业(2281)
中国(2140)
(2010)
管理(1742)
经济研究(1526)
(1468)
财经(1297)
业经(1169)
(1166)
技术(1087)
业大(1058)
问题(1049)
(978)
金融(978)
商业(977)
技术经济(926)
林业(924)
(882)
农业大学(818)
科技(798)
统计(785)
资源(777)
共检索到20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卫峰  季玥秀  马骥  王雁峰  马文奇  张福锁  
本文在分析种植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作物体系化肥消费水平,并核算了化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分配。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研究了中国化肥消费对作物结构变化的弹性。结果表明,中国氮、磷肥消费已达到较高水平,氮、磷化肥施用面积比例分别达到87%和66%,大部分作物氮使用量超过了100kg/hm2,磷肥超过80 kg/hm2。相对而言,钾肥施用水平略低,施肥面积比例仅43%,大部分农户很少使用钾肥。中国氮、磷肥用量较高与有机肥施用较少有关系。由于作物间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作物群体变化对化肥消费的影响很大。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已经下降到63%,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比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季焜  牛先芳  智华勇  董晓霞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显著的不同看法。本文对山东省分层随机抽样的70个村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蔬菜生产扩张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当地的市场基础设施改进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是促进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决定因素,而现代零售市场的崛起和目前的有名无实的农民组织还没有对农户的生产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谭卓  王云飞  李振兴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主要种植作物作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归纳出湖南省种植结构三元分布的特点,继而运用列联分析法,得出湖南省种植产业结构自2002年来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论。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总结出科技投入、劳动力资源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为增加经济作物单位产量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和现实情况,对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建议:即大力发展精优产品,推进种植业进行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度、全产业链的战略调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莉  刘静  
[目的]化肥过量使用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已提前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但"后零增长"时代,探寻巩固和推进化肥减施的有效对策仍是当务之急。[方法]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不同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对化肥使用量的影响。[结果]化肥用量变化与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密切相关。近年各省份化肥用量的变化趋势,也佐证了耗肥量大的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消长,是助推我国化肥使用量增减变动的重要因素。[结论]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将成为控制化肥用量的重要途径,调减非优势区作物种植面积,构建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休耕,综合运用国际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保障短缺农产品供给等种植业结构优化措施,是推动化肥减量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同时,应注重转变传统施肥方式,推广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强化绿色发展政策支持与引导,巩固化肥"零增长"成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淑仪  周玉玺  周霞  
为探究现阶段中国蔬菜种植中的化肥施用情况,利用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分析了蔬菜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构建个体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蔬菜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时间上,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总体呈现基本平稳后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蔬菜种植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在空间布局上,各省份蔬菜化肥施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东南沿海省份的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总体高于内陆省份,华北地区省份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少量东南沿海省份表现为“低—低”集聚特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蔬菜规模化经营程度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对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业劳动力占比对蔬菜化肥施用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蔬菜规模化经营程度和非农业劳动力占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孙诗瑶   石智雷  
本文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构建交叠DID模型,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试点地区农户经济作物种植占比,提高幅度约3.6个百分点。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异质性稳健统计量、剔除特殊样本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方法验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种植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对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家中没有老人的农户以及东部地区的农户更为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农户社会资本和缓解融资约束三个渠道影响农户种植结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带来与市场对接的契机,应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经营的融合,引导农户合理配置家庭生产要素,让信息化红利惠及更多农户。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龙  袁航  刘景景  洪名勇  
本文基于2003—2012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应用统计描述性分析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带来的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发现,2003—2012年全国层面粮食种植比例趋于下降。粮食内部结构也发生调整,水稻种植比例下降,小麦稳中微降,玉米的种植比例快速提升。描述性分析显示,转入户的粮食种植比例高于非流转户,而非流转户又高于转出户。固定效应面板拟合结果也证实,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农户的土地转入(转出)行为能够有效提升(降低)粮食种植比例。但农地流转对三大主粮种植结构的影响出现分化,转入(出)行为能显著增加(减少)农户的水稻种植比例,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没有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冬  余侃华  师小燕  舒瑞妍  
[目的]随着种植业规模化专业化进程,把握农业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尤显重要。[方法]文章利用重心模型和区位商指数考察1995—2019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5类14种农作物重心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农作物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结果]结果表明:种植业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其中粮食和蔬菜重心分布空间态势相似,稳定向东北方向发展;水果迁移幅度小,迂回波动大;油料和经济作物相似,高密度空间均向西南方向集聚。主要农作物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格局,小麦、玉米、蔬菜向关中集聚,稻谷、油菜、烟草、茶叶和桑类向陕南集聚,大豆和麻类向陕北集聚。[结论]陕西省种植业地理集聚趋势总体增强,专业化和集群发展模式多样化,影响因素中第二自然因素(经济主体、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日益凸显。种植业专业化分工比较明显,各地区作物的专业化水平迥异,水果和经济类作物存在一定的地理集中,表现出更高的专业化水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晓群  陈宝峰  
本文立足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 ,结合当前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以平顶山市主要农作物为决策变量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 ,分析了平顶山市 2 0 0 5年和 2 0 1 0年的最佳种植业结构 ,提出了种植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蔡超  夏建新  任华堂  
新疆水资源匮乏,大部分水资源用于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于减小新疆农业用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东疆和伊犁河谷,利用18个气象站2000-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三种主要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的蓝水蒸散量及蓝水需水量。对四个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比分析调整前后蓝水需水量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不变原则,调整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全疆农作物蓝水需水量减少近2×108 m3;2)基于水资源总量控制,在"十二五"规划面积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蓝水需水量减少10.56×108 m3,全疆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产量均满足规划要求,棉花...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雯佳  王永强  
本文重点从美国苹果种植农药使用结构历史演变视角,对苹果种植使用农药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种植农药使用总量和公顷平均农药使用量在逐渐下降,使用农药毒性结构中高中毒农药比例在逐渐降低。但具体种类农药使用量相对变化差异较大,反映出不同种类农药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美国苹果种植农药使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了对中国苹果种植农药使用管理的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翟印礼  李大兵  张目  
辽宁本是一个工业大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国家工业化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工业倾斜政策,在共和国的建设中,辽宁长时期将工业作为发展重心,而农产品长期短缺。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辽宁农业以现代大工业为依托,厚积薄发,由粮食短缺到自给有余,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形成了农业种植结构的区域特色。面对入世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根据推进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辽宁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去凡  王数  张凤荣  张蚌蚌  石建初  
以历史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探讨了地下水位下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对曲周县主要种植模式需水量及投入产出分析得出: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灌溉成本的增加,制约曲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农民耕种收益更高、风险更大的经济作物,增加了农村经济的风险,同时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曲周县地下水位在快速下降,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安全风险。建议曲周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最优化配置,完善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同时应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耕地的播种面积,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持续土地利用的目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罗必良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农户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处理效应模型(TEM)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地权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1)相对于没有领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农户,有承包经营权证书农户其实际种植的耕地面积多约22.5%,果树种植面积多1.8%,而菜地经营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2)无论是否粮食主产区或者大中城市郊区,农地产权安全性的改善会诱导一般农户增加耕地经营面积,但对于种植大户则更多表现为激励水果种植;此外,地权对非粮食主产区果树的种植激励效果要强于粮食主产区。(3)农地产权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会因灌溉条件变化而不同。因此,在小农经营依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农地确权能够提升农户务农的积极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则能够有效诱导农业种植结构呈现"趋粮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长生   黄兴宇   钟钰  
已有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忽视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差异和区域差异,存在以户为单位度量劳动力外流的选择差错及要素替代发生主体不一致带来的行为逻辑分析偏误。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8年村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相悖于现有文献的主流观点,整体上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种植比例的影响不显著,水稻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甚至会显著抑制种植结构“趋粮化”,这一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原因在于,劳动力外流显著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强化了水稻种植“双改单”和复种指数下降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