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4)
2023(8511)
2022(6935)
2021(6833)
2020(5392)
2019(12532)
2018(11963)
2017(22509)
2016(12392)
2015(13894)
2014(13608)
2013(13493)
2012(13082)
2011(12201)
2010(12242)
2009(11480)
2008(11469)
2007(10079)
2006(9184)
2005(8395)
作者
(36194)
(30594)
(30529)
(28994)
(19633)
(14583)
(13561)
(11805)
(11720)
(11041)
(10792)
(10137)
(10098)
(10039)
(9998)
(9478)
(9146)
(8947)
(8854)
(8697)
(7859)
(7560)
(7487)
(6970)
(6946)
(6941)
(6722)
(6495)
(6300)
(6170)
学科
(52003)
经济(51945)
管理(32654)
(30759)
(22831)
企业(22831)
方法(21260)
数学(19200)
数学方法(18958)
中国(18542)
(16416)
(13527)
贸易(13521)
(13303)
(12828)
(11224)
(10839)
农业(10491)
(10274)
业经(10096)
(9607)
银行(9578)
(9340)
环境(8826)
(8820)
金融(8819)
及其(8568)
地方(8051)
(7455)
(7343)
机构
大学(185234)
学院(182636)
(84979)
经济(83562)
研究(73818)
管理(65511)
中国(56753)
理学(55815)
理学院(55131)
管理学(54238)
管理学院(53897)
科学(42678)
(40205)
(39074)
(37948)
研究所(34713)
(32958)
中心(31607)
财经(30586)
(28139)
经济学(28003)
(26605)
(26308)
北京(26158)
农业(26097)
业大(25556)
经济学院(25197)
(24668)
师范(24445)
财经大学(22793)
基金
项目(119596)
科学(94868)
基金(89747)
研究(87348)
(80134)
国家(79536)
科学基金(65982)
社会(57624)
社会科(54726)
社会科学(54716)
基金项目(45133)
(41932)
自然(41090)
自然科(40143)
自然科学(40124)
教育(39516)
自然科学基金(39465)
(37955)
资助(37880)
编号(33109)
成果(28972)
(28668)
重点(27904)
(26723)
中国(25842)
国家社会(25493)
教育部(24374)
(24286)
课题(24163)
创新(22973)
期刊
(93217)
经济(93217)
研究(60661)
中国(36854)
(31128)
学报(30467)
科学(29160)
(27592)
管理(24679)
大学(23003)
学学(21687)
农业(21608)
(19952)
金融(19952)
教育(18778)
经济研究(16396)
财经(15757)
(13708)
技术(13427)
(13417)
业经(12519)
问题(12496)
国际(12415)
世界(12075)
(11969)
(9047)
技术经济(8704)
统计(8275)
资源(7957)
现代(7916)
共检索到283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陆钰凤  刘进  许庆  
本文探讨了21世纪以来中国化肥减量政策变迁及其内在逻辑。本文发现,中国从化肥行业和化肥施用两方面“双管齐下”推进化肥减量,其中,化肥行业市场化改革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渐进开展,大致经历了“主动改革—被动改革—主动改革”的历程,其目的是优化化肥供给,为农民正确购买和施用化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化肥施用方面,基于中国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庞大且存在较大异质性的现实,政府从技术推广和制度变革两个维度对不同农户实施差异化措施,意图对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进行直接干预,是推动化肥减量的主要手段。本文认为,接下来要继续从化肥行业和化肥施用两方面、遵循差异化政策思路推进化肥减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敏  刘为宁  张园园  
[目的]该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发展脉络、归纳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内容、重点以及不足,深度剖析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内在逻辑,以期完善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体系、推进畜牧业清洁生产进程、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北大法宝”平台汇总的865篇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0,该文梳理了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结果]在1996—2005年的政策萌芽期,政策描述笼统且不聚焦,多为方向性、概念性的表述;在2006—2014年的起步探索期,政策开始涉及到核心问题,为系统化政策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在2015—2018年的蓬勃发展期,政策侧重于技术支撑和项目支撑,形成了主体明确、分工协作的制度环境;在2019—2021年的政策稳定期,管理政策与技术政策相融合,多元化落实方式的政策集中出台,以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结论]纵观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变迁过程发现,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逐步由国家主导转为国家引导,地域差异特征明显,政策细致化程度不断提升,政策落实方式日益多样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宁  张露  童庆蒙  
基于资本要素禀赋理论,构建农产品商品化率影响农户化肥施用量的理论模型,以阐明商品化率对化肥用量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湖北省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产品商品化率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具有拐点效应,二者呈现“倒U”型变动特征,转折的临界点为69.15%;(2)稻谷商品化率低于69.15%时,土地细碎化和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土地均分制造成的土地细碎问题和家庭经营重心转向非农活动是引发低商品化率农户短期行为的诱因所在;(3)稻谷商品化率高于69.15%时,服务外包和土地经营规模对化肥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参与农业分工和开展农地规模经营能够激发高商品化率农户的长期行为。基于稻谷商品化率拐点前后的减量影响差异,认为低商品化率农户是化肥减量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引导其减量的策略在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同时为机械化等节约人工的作业破除障碍;高商品化率农户的减量策略则在于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支持有交易能力的农户参与农业分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宁  张露  童庆蒙  
基于资本要素禀赋理论,构建农产品商品化率影响农户化肥施用量的理论模型,以阐明商品化率对化肥用量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湖北省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产品商品化率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具有拐点效应,二者呈现“倒U”型变动特征,转折的临界点为69.15%;(2)稻谷商品化率低于69.15%时,土地细碎化和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土地均分制造成的土地细碎问题和家庭经营重心转向非农活动是引发低商品化率农户短期行为的诱因所在;(3)稻谷商品化率高于69.15%时,服务外包和土地经营规模对化肥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参与农业分工和开展农地规模经营能够激发高商品化率农户的长期行为。基于稻谷商品化率拐点前后的减量影响差异,认为低商品化率农户是化肥减量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引导其减量的策略在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同时为机械化等节约人工的作业破除障碍;高商品化率农户的减量策略则在于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支持有交易能力的农户参与农业分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付晓玫  
随着全球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推进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国也在2015年发布了化肥减量使用的具体目标与实施细则,确立化肥使用减量化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方式。本文基于欧盟、美国、日本3国(地区)化肥减量政策体系及其推行的相关成效,分析了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公众参与型3种化肥减量政策的适用性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化肥减量政策而言,需要借鉴这3种政策的长处,结合中国农业实际情况而推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杰  尹晓宇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我国化肥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河南省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化肥施用强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严重且呈递增态势。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对农户化肥施用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施用有机肥、是否受过化肥施用技术培训和对化肥面源污染的认知程度对农户化肥施用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化肥施用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农户的化肥及其面源污染认知程度等建议来促进农户减量化施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董筱丹  薛翠  温铁军  
本文对中国改革以来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内在逻辑的演变按照宏观经济背景进行梳理,认为:进入21世纪之前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大致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在资本短缺压力下改善外部资本获利条件的应变之策类似,其成败主要取决于制度成本能否转嫁;进入新世纪之初深化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则属符合规律的演变:三大差别—内需不足—国内产业过剩向国际市场释放,伴生国际资本在金融泡沫压力下向中国要素低谷的扩张。当前中国进入应对输入型通胀挑战的新阶段,亟需主动进行政策调整,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虞祎  杨泳冰  胡浩  张晖  
在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如何确定合适的化肥减量目标值得关注。化肥的过量水平应该是,在满足消费需求又不逾越资源限制的双重约束下,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配置及资源循环利用后仍然有余的量,而化肥减量目标的设定也应基于此量。以满足农产品供给要求和水资源约束为限定条件,以各地区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率为参数,通过构建优化模型,首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然后根据优化结果,以氮素为衡量指标,判断过剩氮的水平,并推断全国及各地区氮肥减量的比例。结果显示,在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要实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虞祎  杨泳冰  胡浩  张晖  
在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如何确定合适的化肥减量目标值得关注。化肥的过量水平应该是,在满足消费需求又不逾越资源限制的双重约束下,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配置及资源循环利用后仍然有余的量,而化肥减量目标的设定也应基于此量。以满足农产品供给要求和水资源约束为限定条件,以各地区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率为参数,通过构建优化模型,首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然后根据优化结果,以氮素为衡量指标,判断过剩氮的水平,并推断全国及各地区氮肥减量的比例。结果显示,在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要实现环境和谐,全国氮肥减量的要求为67.1%,绝对量为2648.3万吨。为实践减量目标,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肥产业及节肥技术,倡导科学施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付晓玫  
随着全球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推进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国也在 2015 年发布了化肥减量使用的具体目标与实施细则,确立化肥使用减量化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方式.本文基于欧盟、美国、日本化肥减量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及其推行的相关成效,分析了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公众参与型 3 种化肥减量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的适用性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化肥减量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而言,需要借鉴这 3 种法律法规与政策的长处,结合中国农业实际情况而推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刚   钟钰  
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分析地块规模约束下的化肥减施逻辑,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7个省(自治区)的玉米种植户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wo-stage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2SLS)分析地块规模对化肥投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扩大地块规模可以降低化肥投入强度,提高化肥投入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小农户相比,规模农户扩大地块规模对化肥减施的影响更大;对于化肥投入强度越高、投入效率越低的农户,扩大地块规模对化肥投入的影响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机械作业替代农业劳动,是扩大地块规模促进化肥减施的作用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青  钱再见  
农业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重点领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文本进行考察,可以清晰地描绘农业政策变迁的政策图谱。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文本分析工具Nvivo 11和Rost Content Mining 6.0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669份农业政策进行量化研究,探析农业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布与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农业政策变迁四个阶段的总体趋势、高频议题和注意力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文本分析后发现,农业政策变迁蕴含着以下深层逻辑:国家与农民利益的不断调整,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变迁,以及政策环境、理念和政策主体的合力推进。基于对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注意力分布及其逻辑的初步阐释,为农业发展乃至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政策变迁视角的知识积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青  钱再见  
农业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重点领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文本进行考察,可以清晰地描绘农业政策变迁的政策图谱。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文本分析工具Nvivo 11和Rost Content Mining 6.0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669份农业政策进行量化研究,探析农业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布与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农业政策变迁四个阶段的总体趋势、高频议题和注意力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文本分析后发现,农业政策变迁蕴含着以下深层逻辑:国家与农民利益的不断调整,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变迁,以及政策环境、理念和政策主体的合力推进。基于对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注意力分布及其逻辑的初步阐释,为农业发展乃至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政策变迁视角的知识积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小川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