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28)
- 2023(9919)
- 2022(8280)
- 2021(7833)
- 2020(6647)
- 2019(15721)
- 2018(15223)
- 2017(29201)
- 2016(15826)
- 2015(18304)
- 2014(18141)
- 2013(18337)
- 2012(17301)
- 2011(15733)
- 2010(15636)
- 2009(14561)
- 2008(14651)
- 2007(13046)
- 2006(11132)
- 2005(10150)
- 学科
- 济(73713)
- 经济(73641)
- 管理(44132)
- 业(43533)
- 方法(36936)
- 数学(33544)
- 企(33369)
- 企业(33369)
- 数学方法(33336)
- 中国(22202)
- 农(19813)
- 财(17792)
- 贸(17111)
- 贸易(17105)
- 易(16749)
- 业经(13445)
- 农业(13217)
- 制(13050)
- 学(12843)
- 银(11215)
- 地方(11197)
- 银行(11189)
- 融(10845)
- 金融(10842)
- 行(10766)
- 务(10512)
- 财务(10494)
- 财务管理(10469)
- 和(10001)
- 环境(9993)
- 机构
- 大学(238713)
- 学院(234816)
- 济(110275)
- 经济(108487)
- 管理(90353)
- 研究(82776)
- 理学(78529)
- 理学院(77669)
- 管理学(76579)
- 管理学院(76129)
- 中国(64224)
- 京(49771)
- 财(48307)
- 科学(47611)
- 所(41790)
- 财经(39625)
- 农(38727)
- 研究所(38161)
- 中心(37564)
- 经济学(36489)
- 经(36368)
- 经济学院(33197)
- 业大(32898)
- 江(32515)
- 北京(31849)
- 农业(30735)
- 财经大学(29717)
- 范(29628)
- 师范(29353)
- 院(29018)
- 基金
- 项目(155710)
- 科学(124031)
- 基金(117344)
- 研究(112962)
- 家(102263)
- 国家(101495)
- 科学基金(86757)
- 社会(75359)
- 社会科(71684)
- 社会科学(71664)
- 基金项目(61362)
- 省(56680)
- 自然(54701)
- 自然科(53527)
- 自然科学(53510)
- 自然科学基金(52641)
- 教育(51909)
- 划(49065)
- 资助(48933)
- 编号(43817)
- 部(37170)
- 成果(35491)
- 重点(35035)
- 发(33149)
- 国家社会(32686)
- 教育部(32296)
- 创(31916)
- 中国(30933)
- 人文(30666)
- 科研(30238)
- 期刊
- 济(113634)
- 经济(113634)
- 研究(69904)
- 中国(44719)
- 财(36733)
- 学报(35735)
- 农(34240)
- 科学(33532)
- 管理(31436)
- 大学(27122)
- 学学(25595)
- 农业(23317)
- 融(21203)
- 金融(21203)
- 经济研究(20470)
- 财经(20456)
- 教育(20157)
- 技术(18548)
- 经(17714)
- 业经(16685)
- 问题(15751)
- 贸(15212)
- 业(14041)
- 世界(13175)
- 国际(13073)
- 技术经济(12480)
- 统计(12105)
- 商业(10865)
- 理论(10804)
- 策(10464)
共检索到3430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刘东皇
本文在统计描述和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后卡莱茨基宏观模型实证研究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的内需体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工资领导型需求转变为利润领导型需求。为推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劳动者报酬逐步提升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投资结构优化,以充分发挥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率 居民消费 需求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真 张红凤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社会性规制绩效评价体系,对1995—2010年社会性规制绩效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和受教育程度对社会性规制绩效的影响及作用途径。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1995年以来,中国社会性规制总体绩效处于上升的态势。其中,环境规制绩效、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绩效呈上升趋势,而消费者安全与健康规制绩效则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2)经济发展、市场化及教育对社会性规制总体绩效有积极推动作用,对外开放与其关系不显著。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惠敏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是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对策,但缺乏时效性。对此,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组织之间的博奕层面。据此验证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的演进和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意愿 政府能力 劳动者报酬 比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晓云 陈曦
二战后的日本创造了连续29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奇迹。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公平也得到了改进。本文根据日本1968~2003年间共计36个样本的数据,研究了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要素,着重分析了投资率、城市化率、失业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人口增长率对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动的解释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与投资率和失业率负向相关,而与城市化率、教育投入以及人口增长正向相关。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 收入分配 日本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姜磊 王昭凤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导致我国出现内需不足、出口剧增、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1997-2006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巨大就业压力。该研究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样本和时期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减弱;在低发展水平组,就业压力对劳动者报酬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关键词:
就业压力 劳动者报酬 剩余劳动力 失业率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凌洁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持续的"双顺差"现象。一方面,大规模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促使了资源寻求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致了中国资本帐户的盈余;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与剩余劳动力的城乡转移也为中国现代工业部门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动力,提高了本土企业产出和产品出口能力,并进一步导致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递增趋势。另外,中国劳动者报酬偏低导致了国内需严重不足,进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无疑是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国际收支 双顺差 收入分配 劳动者报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怡乐 孟捷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取决于资本积累体制中与雇佣关系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各类制度安排,去商品化的制度赋予了工人抵御市场风险和展开议价行为的能力,可以预期,此类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代表性影响指标,构造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综合变动指数,并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化进行比照,考察了二者在大约三十年间的变动趋势和对应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劳动者报酬间(GDP中的劳动份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资份额)的负相关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佳菲
劳动者报酬长期徘徊在偏低水平,将抬高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临界点,妨碍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有序竞争,从而使微观主体难以走出"低技术陷阱"。这一消极效应是造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症结所在。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以提高劳动者报酬为杠杆、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政策机遇期,为此需要适时上调工资指导线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尽快"激活"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增加基本保障方面的投入并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 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选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石涛 张磊
劳动者报酬GDP占比下滑是中国劳动收入增长背景下的客观事实。在农村剩余劳动供给相对充裕条件下,劳动报酬占比变化反映了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劳动边际产出效率变化。二元经济下的工业化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是劳动报酬产业内效应变化的主要原因,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劳动工资引导劳动要素从劳动报酬较高的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劳动报酬占比产业间效应下降的原因。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劳动力绝对供给能力面临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供给能力减弱,劳动供给曲线左移将替代劳动边际生产率对劳动报酬的决定,直接提升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成本并带动产业内劳动力报酬提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吴婷
我国初次分配问题日益凸显,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同时国际间贸易加深了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结构性矛盾。无论是采用要素比较优势战略还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都未能改善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局面,原因在于中间品的进口会通过影响增加值分工率体系间接影响各行业的劳动报酬占比,我国现有生产体系过度依赖对重化工业中间产品的进口,导致本应留在国内各行业的劳动者报酬流向国外。本文通过模拟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若能通过技术自主创新降低对中间品的进口依赖,则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将提高9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达66.63%,并且这一促进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社建 李振明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加速。劳动者报酬份额作为衡量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率下降与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具有较高的耦合性。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是有效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在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实现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协调增长的良性循环。本文在分析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的经验事实,重点探讨影响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共同因素和未来一段时期居民消...
关键词:
居民消费 劳动者报酬 经济发展 耦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社建 李振明
近年最终消费率持续降低,最终消费率走低是劳动者报酬份额过低、经济体制改革、就业压力、民生滞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由于劳动者报酬份额过低导致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是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通过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劳动者报酬份额 扩大消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慧文
对劳资契约剩余占有的不均是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水平较低的重要表现,谈判空间、谈判能力是影响劳动者契约剩余多寡的重要因素。不完全劳资契约条件下的剩余权利构成劳资双方的谈判空间,契约剩余份额的多寡取决于剩余权利在劳资双方之间的配置。在既定的供求关系下,剩余权利的配置取决于劳资双方谈判能力的相对高低。本文主要从谈判空间与谈判能力对劳资契约剩余的作用机制着手,阐明我国劳动者谈判能力较低、契约剩余份额较小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斌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是否合理,以及谁是挤占劳动者报酬的主因等议题,一直备受争议。作者运用1978-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的数据,计算了历年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占比,以及四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并比较了各国劳动者报酬占比数据。研究得出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企业是挤占的主因、政府因税收刚性而间接挤占了劳动者报酬等认识;进而提出了稳定经济增长、提高中低收入组群的劳动力价格水平、以"宽税基、低税率"思路推进税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政府以"转移支付"手段承担中低收入组群的教育投入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