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8)
- 2023(13954)
- 2022(11655)
- 2021(10914)
- 2020(9275)
- 2019(21682)
- 2018(20930)
- 2017(39610)
- 2016(21588)
- 2015(24280)
- 2014(23997)
- 2013(24073)
- 2012(22513)
- 2011(20548)
- 2010(20632)
- 2009(19326)
- 2008(19312)
- 2007(17109)
- 2006(14958)
- 2005(13715)
- 学科
- 济(94266)
- 经济(94159)
- 管理(58993)
- 业(57540)
- 企(45900)
- 企业(45900)
- 方法(44128)
- 数学(38298)
- 数学方法(37961)
- 中国(27337)
- 农(24569)
- 财(23928)
- 贸(22132)
- 贸易(22123)
- 易(21597)
- 学(20462)
- 业经(18789)
- 制(17376)
- 农业(16465)
- 融(15782)
- 金融(15780)
- 银(15342)
- 银行(15281)
- 地方(14935)
- 行(14657)
- 理论(14105)
- 务(14051)
- 财务(14025)
- 财务管理(13994)
- 和(13827)
- 机构
- 大学(323476)
- 学院(316233)
- 济(139911)
- 经济(137456)
- 管理(118627)
- 研究(115636)
- 理学(102679)
- 理学院(101451)
- 管理学(99813)
- 管理学院(99215)
- 中国(88098)
- 科学(69591)
- 京(68768)
- 财(63008)
- 所(59866)
- 农(59371)
- 研究所(54748)
- 中心(51358)
- 财经(50748)
- 业大(49076)
- 农业(47251)
- 经(46462)
- 江(45116)
- 经济学(44862)
- 北京(43856)
- 范(40721)
- 院(40587)
- 经济学院(40527)
- 师范(40230)
- 财经大学(37985)
- 基金
- 项目(210375)
- 科学(165386)
- 基金(156310)
- 研究(147552)
- 家(139349)
- 国家(138249)
- 科学基金(116393)
- 社会(96788)
- 社会科(91883)
- 社会科学(91854)
- 基金项目(82148)
- 省(77963)
- 自然(75753)
- 自然科(74095)
- 自然科学(74065)
- 自然科学基金(72828)
- 划(68114)
- 教育(67785)
- 资助(64225)
- 编号(56617)
- 部(48430)
- 重点(48268)
- 成果(46653)
- 发(44679)
- 创(43444)
- 国家社会(41533)
- 教育部(41300)
- 科研(41279)
- 创新(40736)
- 大学(39675)
- 期刊
- 济(147451)
- 经济(147451)
- 研究(94565)
- 中国(62527)
- 学报(56857)
- 农(52565)
- 科学(49975)
- 财(48468)
- 管理(42232)
- 大学(41959)
- 学学(39588)
- 农业(35241)
- 教育(29538)
- 融(29290)
- 金融(29290)
- 财经(25942)
- 经济研究(25799)
- 技术(23745)
- 经(22446)
- 业经(21249)
- 业(20846)
- 贸(20575)
- 问题(20302)
- 国际(19415)
- 世界(16933)
- 版(16094)
- 技术经济(15754)
- 统计(14957)
- 商业(14161)
- 科技(13853)
共检索到472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凌洁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持续的"双顺差"现象。一方面,大规模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促使了资源寻求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致了中国资本帐户的盈余;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与剩余劳动力的城乡转移也为中国现代工业部门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动力,提高了本土企业产出和产品出口能力,并进一步导致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递增趋势。另外,中国劳动者报酬偏低导致了国内需严重不足,进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无疑是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国际收支 双顺差 收入分配 劳动者报酬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惠敏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是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对策,但缺乏时效性。对此,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组织之间的博奕层面。据此验证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的演进和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意愿 政府能力 劳动者报酬 比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刘东皇
本文在统计描述和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后卡莱茨基宏观模型实证研究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的内需体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工资领导型需求转变为利润领导型需求。为推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劳动者报酬逐步提升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投资结构优化,以充分发挥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率 居民消费 需求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真 张红凤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社会性规制绩效评价体系,对1995—2010年社会性规制绩效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和受教育程度对社会性规制绩效的影响及作用途径。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1995年以来,中国社会性规制总体绩效处于上升的态势。其中,环境规制绩效、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绩效呈上升趋势,而消费者安全与健康规制绩效则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2)经济发展、市场化及教育对社会性规制总体绩效有积极推动作用,对外开放与其关系不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吴婷
我国初次分配问题日益凸显,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同时国际间贸易加深了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结构性矛盾。无论是采用要素比较优势战略还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都未能改善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局面,原因在于中间品的进口会通过影响增加值分工率体系间接影响各行业的劳动报酬占比,我国现有生产体系过度依赖对重化工业中间产品的进口,导致本应留在国内各行业的劳动者报酬流向国外。本文通过模拟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若能通过技术自主创新降低对中间品的进口依赖,则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将提高9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达66.63%,并且这一促进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晓云 陈曦
二战后的日本创造了连续29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奇迹。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公平也得到了改进。本文根据日本1968~2003年间共计36个样本的数据,研究了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要素,着重分析了投资率、城市化率、失业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人口增长率对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动的解释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劳动者报酬占比与投资率和失业率负向相关,而与城市化率、教育投入以及人口增长正向相关。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 收入分配 日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怡乐 孟捷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取决于资本积累体制中与雇佣关系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各类制度安排,去商品化的制度赋予了工人抵御市场风险和展开议价行为的能力,可以预期,此类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代表性影响指标,构造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综合变动指数,并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化进行比照,考察了二者在大约三十年间的变动趋势和对应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劳动者报酬间(GDP中的劳动份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资份额)的负相关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生成的内在逻辑是:思想理论基础是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统一性、依存性与基于劳动力成本二重性的互利合作空间;物质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基础是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公正的分配与管理制度、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动力机制是经济上的内源性动力与劳动伦理上的促进性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可以建立"思想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劳动关系和谐度"的现代分析框架。
关键词: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 生成逻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姜磊 王昭凤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导致我国出现内需不足、出口剧增、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1997-2006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巨大就业压力。该研究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样本和时期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减弱;在低发展水平组,就业压力对劳动者报酬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关键词:
就业压力 劳动者报酬 剩余劳动力 失业率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慧文
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卡尔多非典型事实",要素投入、有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全球化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做了充分的解释,然而劳资两要素间谈判能力的大小对劳动者报酬以及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事实上,初次分配中契约剩余份额的多寡是影响劳动报酬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完全劳资契约框架内,契约剩余的分享主要取决于对剩余权利的占有,并最终取决于要素谈判能力的强弱。在既定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要素谈判能力的高低主要受制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它和一定的制度偏向成正比。要提高劳动者的契约剩余份额、增强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关键是要树立偏向劳动的价值取向、建立系列偏向劳动的制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康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呈现出“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按照“两缺口”模型,这种态势说明中国没有引资的必要,但中国目前却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同时又跻身于资本净输出国行列。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还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引资战略应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形式和政策上作相应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结构的合理转型。
关键词:
国际收支结构 引资政策 战略调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交相互动的当今,空间组织问题更加凸显出其时代重要性。文章认为,对于空间组织经济学分析而言,除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重要理论视角之外,劳动空间分工也理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文章结合分工经济思想和空间组织思想,初步构建了劳动空间分工的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并指出其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荀关玉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迅速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和优化,进一步影响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比重呈U型变。文章深入探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与劳动者报酬比重的关系,探讨我国城镇化发展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这对丰富和发展收入分配理论,指导我国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速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 劳动者报酬比重 产业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惠敏
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的能力和意愿是影响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的重要因素。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实践考察,我国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的能力和意愿都不强,因此,增强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的意愿和增强工会组织的谈判空间和谈判能力,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收入分配理论,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比重,深化我国工会体制改革。
关键词:
工会组织 劳动者报酬 能力 意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