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25)
- 2023(16866)
- 2022(14491)
- 2021(13579)
- 2020(11335)
- 2019(26334)
- 2018(25725)
- 2017(49900)
- 2016(26682)
- 2015(30113)
- 2014(29586)
- 2013(29387)
- 2012(26919)
- 2011(24184)
- 2010(23797)
- 2009(21720)
- 2008(20910)
- 2007(17859)
- 2006(15357)
- 2005(13282)
- 学科
- 济(116515)
- 经济(116396)
- 管理(74293)
- 业(73041)
- 企(58004)
- 企业(58004)
- 方法(56076)
- 数学(50019)
- 数学方法(49454)
- 农(31676)
- 中国(30885)
- 财(26395)
- 业经(24838)
- 地方(23065)
- 贸(21990)
- 贸易(21982)
- 学(21709)
- 农业(21544)
- 易(21380)
- 制(18311)
- 技术(17302)
- 环境(16989)
- 和(16563)
- 务(16471)
- 财务(16400)
- 财务管理(16366)
- 理论(16306)
- 融(15554)
- 金融(15551)
- 企业财务(15549)
- 机构
- 大学(380196)
- 学院(377789)
- 济(162141)
- 经济(159269)
- 管理(152803)
- 理学(134108)
- 理学院(132709)
- 管理学(130482)
- 管理学院(129823)
- 研究(127034)
- 中国(94454)
- 京(80017)
- 科学(76729)
- 财(69346)
- 所(61907)
- 农(58720)
- 财经(57685)
- 中心(57347)
- 研究所(56950)
- 业大(55643)
- 经(52919)
- 江(51061)
- 经济学(50640)
- 北京(50404)
- 范(48437)
- 师范(47998)
- 院(46299)
- 农业(46012)
- 经济学院(45951)
- 财经大学(43440)
- 基金
- 项目(267729)
- 科学(212513)
- 基金(198025)
- 研究(194989)
- 家(172640)
- 国家(171327)
- 科学基金(148218)
- 社会(126231)
- 社会科(119911)
- 社会科学(119884)
- 基金项目(104402)
- 省(100975)
- 自然(95805)
- 自然科(93633)
- 自然科学(93612)
- 自然科学基金(91963)
- 教育(88777)
- 划(85777)
- 资助(82382)
- 编号(77663)
- 成果(61212)
- 部(60185)
- 重点(59567)
- 发(57208)
- 创(55486)
- 国家社会(53438)
- 课题(52481)
- 教育部(52128)
- 创新(51881)
- 科研(51269)
- 期刊
- 济(164840)
- 经济(164840)
- 研究(108925)
- 中国(65540)
- 学报(57387)
- 科学(54767)
- 管理(54362)
- 农(52539)
- 财(50215)
- 大学(44564)
- 学学(42154)
- 农业(37181)
- 教育(35935)
- 技术(32783)
- 融(28950)
- 金融(28950)
- 经济研究(28021)
- 财经(27758)
- 业经(26296)
- 经(23885)
- 问题(21916)
- 业(19780)
- 技术经济(18887)
- 统计(18621)
- 贸(17860)
- 科技(17577)
- 图书(17445)
- 理论(17364)
- 资源(17097)
- 版(16660)
共检索到532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文献分析和收敛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层面上和产业层面上存在相反的结论,可谓之"地区—产业收敛悖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1980—2009年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每种效应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的纯生产率效应存在绝对收敛,但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是发散的。这正是"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存在的内在原因,即地区间生产率的收敛并不唯一地由产业的纯生产率决定,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而这两个效应在中国恰恰是发散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琛 吴敬学 钟鑫
针对我国各粮食主产区间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均衡,阻碍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问题,利用13个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进一步对影响地区差异的各个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力规模、劳均资本投入以及前沿技术水平对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呈正向影响,即这3种因素加剧了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2)技术效率水平、劳均土地、劳均用工以及粮食生产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则对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有抑制作用,通过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水平能有效促进粮食产...
关键词:
粮食 劳动生产率 地区差异 夏普里值分解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赖永剑
运用偏离-份额法,本文将1985-2008年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实证发现,产业结构效应对解释东部和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具有突出作用;而纯生产率效应较低是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最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基于条件收敛分析框架,我们用SUR模型研究发现,地区间存在着的产业结构收敛、产业内纯生产率收敛是地区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内在原因,并且产业内纯生产率收敛是其最主要的组成成分。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许壵
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990-2002年间的趋同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出现了绝对β趋同,其中第一产业的趋同速率大于二三产业且其还出现了σ趋同,而二三产业则表现为σ趋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已经接近其稳态,而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转型过程远未结束。最后指出,我们必须采取如加大投资和制度创新等措施来人为地缩小区域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洲鸿
构建一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是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程的理论要求和时代要求。本文认为,应当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精神,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唯(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论"的理论思维,批判吸收现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蕴含着的劳动价值论思想并借鉴其诸多实证研究成果,以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资本化理论为基础实现对按劳分配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
按劳分配 劳动力资本化 理论创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洁雄
本文利用2000—2008年的城市数据,研究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区域特征。主要结论有:(1)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作用在近年呈强化趋势。(2)中西部城市集聚效应强于东部。(3)服务业比重与劳动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4)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系数不显著,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甚至带来负效应。(5)受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存在收敛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俊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2000-2009年间17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中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缩小了,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建新
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的贡献四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四个部分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三次产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较小;(2)效率虽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但却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3)技术是要素非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有效劳均资本较高的地区。(4)1978-1992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农业劳动...
关键词:
工业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效率 资本积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在测算和分析中国工业1999-2014年间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呈绝对收敛特征;分区域看,中国四大区域均呈绝对收敛特征,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分行业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收敛特征,且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快。
关键词:
中国工业 劳动生产率 β收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馨之 何江
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考察了城市劳动生产率σ的差异在2000~2010年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采用生产结构不平等指数(IIPS)检验了总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总劳动生产率显示出明显的σ收敛,但是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没有显著缩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资源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转移,而且在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最后针对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媛 应瑞瑶 杨向阳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服务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差异,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分别考虑了截距项、时间趋势、时间特殊效应、省份特殊效应、省份时间效应与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各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毅蓉 袁伦渠
本文基于1985-2010年期间我国大陆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σ收敛性检验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省际)差异不断缩小,但主要是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区域内部差异的不断缩小所引起,而三大经济带之间的收敛效应未能显现。本文认为,近年来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地区差异仍然明显。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将有助于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平衡发展和促进就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丹丹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追赶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基于新古典增长经济学"趋同假说"的良好愿望至今是否实现了呢?文章在构建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数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机制,并利用中国1999-2016年30个省份25个两位码和100位四位码工业行业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中国内陆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是否在向沿海地区进行追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不同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存在俱乐部趋同,而且跨地区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这说明内陆地区正在利用其"落后优势"追赶沿海地区。因此,政府可以从鼓励落后地区提高工业就业份额,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距等方面努力,使得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同,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工业 地区 趋同 经济追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军 陈跃华
利用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对河南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引入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来衡量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波动及其对产业结构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比较大,特别是产业比较劳动率差异指数要高于全国同期,说明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还存在巨大的调整优化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