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35)
- 2023(14257)
- 2022(11933)
- 2021(11293)
- 2020(9703)
- 2019(22622)
- 2018(22274)
- 2017(42372)
- 2016(22653)
- 2015(26012)
- 2014(25939)
- 2013(25684)
- 2012(23698)
- 2011(21104)
- 2010(20862)
- 2009(19264)
- 2008(19022)
- 2007(16660)
- 2006(14018)
- 2005(12400)
- 学科
- 济(99192)
- 经济(99101)
- 管理(65680)
- 业(65567)
- 企(52209)
- 企业(52209)
- 方法(51107)
- 数学(46162)
- 数学方法(45550)
- 中国(27415)
- 农(26839)
- 财(25740)
- 贸(20055)
- 贸易(20047)
- 易(19611)
- 业经(19161)
- 农业(18422)
- 学(18335)
- 技术(18233)
- 制(16055)
- 地方(15448)
- 务(14961)
- 财务(14901)
- 财务管理(14867)
- 理论(14306)
- 和(14203)
- 企业财务(14061)
- 银(13936)
- 银行(13901)
- 环境(13888)
- 机构
- 大学(329676)
- 学院(328261)
- 济(143453)
- 经济(140949)
- 管理(129779)
- 理学(113355)
- 理学院(112177)
- 管理学(110061)
- 研究(110006)
- 管理学院(109449)
- 中国(83399)
- 京(68643)
- 科学(66307)
- 财(61927)
- 所(54673)
- 农(52981)
- 中心(51096)
- 财经(50831)
- 研究所(50125)
- 业大(48489)
- 经(46573)
- 江(45852)
- 经济学(45682)
- 北京(43147)
- 农业(41834)
- 经济学院(41438)
- 范(40961)
- 师范(40543)
- 院(39334)
- 财经大学(38036)
- 基金
- 项目(225836)
- 科学(179511)
- 基金(167794)
- 研究(162615)
- 家(146781)
- 国家(145666)
- 科学基金(125615)
- 社会(105763)
- 社会科(100503)
- 社会科学(100475)
- 基金项目(87820)
- 省(85656)
- 自然(81492)
- 自然科(79736)
- 自然科学(79714)
- 自然科学基金(78312)
- 教育(75634)
- 划(73121)
- 资助(70068)
- 编号(64139)
- 部(51574)
- 重点(50954)
- 成果(50905)
- 发(47748)
- 创(47459)
- 国家社会(45263)
- 教育部(44573)
- 创新(44490)
- 科研(43986)
- 课题(43514)
共检索到467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先海 徐圣
本文引入希克斯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思想推导了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率的分解公式,发现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率取决于三个因素:乘数效应大小、资本深化的速度及劳动(或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最小二乘法估算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弹性,并对这两类部门1990—2006年劳动收入比重变化进行分解。研究发现:资本深化能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但大于0小于1的乘数效应缩小了其对劳动收入比重的正向拉动作用,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则是两类部门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稳定劳动收入比重,应该在看到资本深化长期效果有限的同时,关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作用,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振雄 郑建清
在人均GDP可比水平下,我国农业就业份额远高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日本、韩国、台湾省,年均农业就业份额下降速度及人均GDP每增长1 000 GK$农业就业份额下降速度均落后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这表明我国农业就业非农化转移相当缓慢,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延续发展经济学假设,结合新古典理论分析,表明影响农业就业转移的因素包括:资本增长率、创新强度、技术进步的劳动节约偏向和边际劳动产出递减的倾向。利用我国非农产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技术进步的劳动节约偏向是就业转移滞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就业转移 技术进步偏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园 陈玉萍 丁士军
为研究农村空心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湖北省66个县1997—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以及分位数回归分析了农村空心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方向及趋势。结果表明:1)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发展,空心化程度在0.1左右时,农业技术选择偏向系数接近1,劳动节约型技术和土地节约型技术均采用。随着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技术进步倾向为劳动节约型技术,但当比重超过50%后,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2)不同地形条件下,农村空心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山区更倾向于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丘陵地区倾向于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但平原的回归结果具有不稳健性;3)户均播种面积越大、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越多、距离中心市场越远,越有利于促进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发展。人均纯收入高的地区有利于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创新。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鹏
文章主要研究农业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农业人口转移数量的影响。所构建的一个小型开放经济模型研究表明:当劳动与土地是弱替代关系时,农业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断进步会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制造业转移;当劳动与土地是强替代关系时,农业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断进步会导致制造业的劳动力不断向农业转移。全样本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与农业人口转出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U"型曲线关系。子样本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显著的正"U"型曲线关系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成立,但在中部地区不成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永照
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劳动收入比重偏低会对收入分配公平、消费投资平衡和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采用我国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比重决定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是二元经济转型的特定发展阶段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约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趋势呈U型规律。
关键词:
农业劳动 劳动力市场 劳动收入 城乡结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乾 魏下海
本文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劳动收入比重变动对国内需求和总产出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国内需求体系属于工资领导型,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扩张,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和促进经济增长同等重要,并且两者并不矛盾,无论是短期和长期,提高劳动收入比重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扩大居民消费,以及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劳动收入比重 国内需求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运胜 杜晓晴 杨晨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其内在影响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从全球价值链(GVC)异质性嵌入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视角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和经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GVC嵌入度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并且GVC后向参与比前向参与的作用更强;GVC后向参与对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前向参与的抑制性影响更大;机制检验发现,GVC双向参与深化引发了技术进步更多地偏向于资本要素,这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为降低参与价值链分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扩大前向GVC参与及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等视角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威 王舒鸿
经典理论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解释为技术和资本两个因素,文章尝试创新地应用DEA模型将其量化并进行解释,然后分别对各个省市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有1个省份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只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8个省市仅受到资本产出比变化的影响,还有15个省市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另外4个省市没有受到上述两个因素影响,其劳动收入份额也未出现下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丽丽 李谷成
以湖北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依据,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分析框架,借助Bootstrap自抽样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劳动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农户对劳动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社会影响对农户劳动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农村社会网络中,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劳动节约型技术推广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纳条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农户对劳动节约型技术的采纳意愿,还能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的采纳意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周丽云 李浩然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化CES函数供给面系统和可行的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技术偏向指标,然后利用该指标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本文还发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比重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在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会较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周丽云 李浩然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化CES函数供给面系统和可行的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技术偏向指标,然后利用该指标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本文还发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比重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在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会较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华 褚玲 张全红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和人力资本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此,认为要扭转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趋势,根本途径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来加快向一元经济结构过渡。
关键词:
二元经济结构 人力资本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构建包含中间投入嵌套的三部门模型,理论分析结果显示老龄化对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存在倒逼研发投入、技术应用干中学和人力资本积累三种影响路径。选取中国2003—2021年机器人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整体上对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安慰剂检验下结论依然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三种影响路径均显著存在,并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最强,研发投入倒逼效应次之,技术应用干中学效应较弱。异质性研究发现,工业男女性别比更低、中西部地区的老龄化倒逼创新效应更强。进一步匹配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发现,在老龄化趋势影响下,机器人创新企业的研发要素投入显著增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丽丽 李谷成 周晓时
基于湖北省490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家庭禀赋对农户劳动节约型技术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大多倾向于学习和采纳劳动节约型技术,但绝大多数农户是直接购买农机服务,而不是购置农业生产机械。家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均是影响农户劳动节约型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人力资本中,受教育年限越长、年龄越小、家庭劳动力规模越大的农户,学习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意愿越强、购买农业生产机械的可能性越大;在物质资本中,劳均家庭年收入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爱民
从采纳成本的视角,分析了农户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采纳机理。基于江苏省13个市水稻主产区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就农户采纳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采纳劳动节约型技术源自要素稀缺产生的诱导力,其作用的内在机理是:降低采纳成本——影响诱导力——促进农户新技术采纳;但诱导力的作用受到信息水平、技术服务、农户组织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
农户 技术采纳 采纳成本 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要素市场、技术进步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基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视角下的中介效应分析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技术进步偏向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关系探究—基于省级数据的测算分析
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我国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人口老龄化、技术偏向是否加剧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劳动收入比重;真的一致下降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发现
技术进步偏向、产业结构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省级数据的检验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为什么趋于下降?——基于二元经济模型的观察与解释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为何持续下降?——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
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