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86)
2023(8085)
2022(6868)
2021(6548)
2020(5646)
2019(13575)
2018(13302)
2017(25815)
2016(14077)
2015(16474)
2014(16502)
2013(16870)
2012(16007)
2011(14536)
2010(14365)
2009(13535)
2008(13623)
2007(12210)
2006(10425)
2005(9579)
作者
(40842)
(34563)
(34329)
(33178)
(21863)
(16557)
(15827)
(13530)
(12997)
(12135)
(11940)
(11403)
(11167)
(11015)
(10899)
(10743)
(10416)
(10242)
(9989)
(9988)
(8594)
(8490)
(8393)
(7921)
(7841)
(7796)
(7554)
(7449)
(7018)
(6887)
学科
(66596)
经济(66537)
(36083)
管理(34758)
方法(33406)
数学(30719)
数学方法(30542)
(25240)
企业(25240)
中国(20592)
(19424)
(17441)
(15610)
贸易(15605)
(15290)
农业(13250)
(11942)
(11624)
业经(11128)
(10240)
银行(10215)
地方(10143)
收入(9869)
(9798)
(9702)
金融(9700)
(9032)
环境(8649)
(8579)
(8434)
机构
大学(213543)
学院(209370)
(100505)
经济(98902)
管理(78220)
研究(76929)
理学(67449)
理学院(66686)
管理学(65741)
管理学院(65342)
中国(59912)
(45258)
科学(44345)
(43637)
(39491)
(36294)
研究所(36029)
财经(35392)
中心(34565)
经济学(33818)
(32472)
经济学院(30770)
业大(29833)
(29433)
北京(29302)
农业(28706)
(26749)
(26539)
财经大学(26414)
师范(26314)
基金
项目(136278)
科学(107497)
基金(102033)
研究(99227)
(89069)
国家(88411)
科学基金(74546)
社会(65697)
社会科(62417)
社会科学(62399)
基金项目(53090)
(49020)
自然(46114)
教育(45164)
自然科(45073)
自然科学(45057)
自然科学基金(44316)
资助(43191)
(42777)
编号(38688)
(32702)
成果(32136)
重点(30937)
(29545)
国家社会(28778)
中国(28249)
教育部(28192)
(27484)
科研(26544)
人文(26515)
期刊
(104321)
经济(104321)
研究(64225)
中国(40250)
(33031)
(32621)
学报(32529)
科学(30306)
管理(26113)
大学(24509)
学学(23075)
农业(22135)
(19665)
金融(19665)
经济研究(18640)
财经(18264)
教育(17158)
技术(16563)
(15814)
问题(14835)
业经(14574)
(14320)
(12966)
世界(12643)
国际(12474)
技术经济(11456)
统计(11320)
理论(10062)
(9623)
(9397)
共检索到310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展  葛扬  
本文采用基于理论方法构建的数据,分析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在1978-2018年的变动情况,着重考察其自2008年以来不断上升的原因,并分解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以探索增长的动力和行业来源。从动力来源角度,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在2008-2018年的进一步上升主要来自实际劳动报酬的上升,其次是TFP增长率的下降,而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增强。从行业角度来看,2008-2018年,农业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大部分工业部门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增长贡献被一部分工业部门带来的增长损失抵消掉,服务业是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在2008-2018年进一步上升的主要行业来源。努力提升劳动力回报和TFP应是政府制定旨在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威  王舒鸿  
经典理论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解释为技术和资本两个因素,文章尝试创新地应用DEA模型将其量化并进行解释,然后分别对各个省市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有1个省份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只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8个省市仅受到资本产出比变化的影响,还有15个省市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另外4个省市没有受到上述两个因素影响,其劳动收入份额也未出现下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吉超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取决于实际平均工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两者又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可知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包括所有制结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工会的力量。根据调整后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56.62%下降至2013年的50.86%。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与实际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负相关,与公有制经济占比和工会的力量正相关。可以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会组织的作用等措施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文雁兵  陆雪琴  
提高劳动所得在GDP中的份额和让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拓展Blanchard&Giavazzi(2003)的研究构建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模型,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首次从市场竞争和制度质量的双重视角重新考察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决定机制和传导路径,结果显示:(1)"市场竞争效应"通过技术偏向和资本深化两个渠道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2)"制度质量效应"通过垄断定价、融资约束两个渠道同样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但通过劳动谈判能力渠道能够直接遏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间接缓解垄断定价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3)目前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主导机制是"市场竞争效应",主要渠道是技术偏向和资本深化,进一步下降的动力仍然存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加速转变技术发展战略和加快改善制度环境,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和提高劳动谈判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华  褚玲  张全红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和人力资本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此,认为要扭转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趋势,根本途径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来加快向一元经济结构过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本凤  周敏  
本文分析了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运用2001—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工业化与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工业结构偏重化直接降低了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在日益增加的国民收入蛋糕中,劳动要素所分享到的比重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实施诱致资本利用型技术进步产生,偏离了我国要素禀赋,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谚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谚晨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并且处在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的水平,文章分别用资金流量表方法和收入法计算了劳动收入份额,并且相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还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带来的不良影响,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不仅影响我国消费低迷,往往还伴随着收入差距过大。文章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由于劳资分配失衡,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所致,并从投入产出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个角度来分析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的现象,结果表明在投入阶段资本增速较快,对劳动发生了挤占与替代;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长期超过平均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在产出方面,计算了劳动收入分配公平系数,结果表明企业部门存在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文  周明海  
本文比较分析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前者呈下降而后者呈上升趋势。结构分析表明企业部门与住户和政府部门的加权劳动收入份额的反向变化使资金流量表中劳动收入份额保持小幅上升。波动性分解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同向变动使收入法GDP不稳定,而部门内部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的反向变动使资金流量表相对稳定。因此,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将产业结构与产业内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相互协调,使劳动收入份额保持稳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章上峰  陆雪琴  
本文将CES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得到的劳动产出弹性作为技术偏向的代理变量,把劳动收入份额分解成技术偏向和市场扭曲两个因素,并计算它们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贡献率。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偏向并不是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反而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导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是技术偏向之外的市场扭曲因素。因此,调整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措施要从市场扭曲方面入手,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减少国有企业行政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平等企业间税费补贴、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提高工会保护工人权益作用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周礼  
文章利用1997~2008年中国工业部门的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以及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997~2008年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主要是由行业本身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致,行业结构变动的效应很小。人均资本量的增加、资本产出比的降低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是导致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和出口贸易的增长则有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以及鼓励出口贸易将抑制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快速下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  柏喆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孟  张诚  
文章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资扭曲指数进行了计算,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市场存在的工资扭曲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贸易开放导致的资本强势以及所引进的技术是劳动节约型的,这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外资的流入通过负向的工资溢出效应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较强的融资能力,促进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较高的人力资本,议价的能力越强,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正向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由于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资本深化抑制了劳动份额的提升。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琳   宋培   艾阳   白雪洁  
劳动收入份额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研究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可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启示。构建包含数字技术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展开数值模拟,采用2007—2014年WIOD数据库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理,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和数字技术进步偏向,数字技术应用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应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资本深化和更快提升劳动生产率两条路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应用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在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内陆地区、非国有企业和应用国内数字技术的企业更为明显。以上结论为重新审视数字经济发展、警惕数字经济时代的贫富分化问题提供了政策启示,政府在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时应关注劳动者利益,保障劳动者就业机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稳定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