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7)
2023(7977)
2022(6621)
2021(6284)
2020(5219)
2019(11905)
2018(11767)
2017(22181)
2016(12132)
2015(13849)
2014(13601)
2013(13649)
2012(12793)
2011(11716)
2010(11611)
2009(11077)
2008(10967)
2007(9659)
2006(8662)
2005(8221)
作者
(33654)
(28437)
(28358)
(27175)
(18019)
(13464)
(12729)
(10954)
(10838)
(10013)
(9896)
(9438)
(9297)
(9172)
(9139)
(8774)
(8482)
(8299)
(8205)
(7858)
(7354)
(6855)
(6785)
(6407)
(6361)
(6353)
(6345)
(6002)
(5612)
(5585)
学科
(52094)
经济(52004)
管理(38510)
(33935)
(26597)
企业(26597)
方法(21885)
数学(19819)
数学方法(19715)
中国(18325)
(15363)
(15346)
(14490)
(12350)
贸易(12343)
(12198)
业经(10703)
(10468)
(10023)
银行(10001)
(9674)
(9667)
金融(9665)
农业(9270)
体制(8981)
(8975)
环境(8590)
(8469)
财务(8450)
财务管理(8428)
机构
大学(180486)
学院(176195)
(85332)
经济(84045)
研究(66976)
管理(64180)
理学(54833)
理学院(54184)
中国(54026)
管理学(53555)
管理学院(53201)
(41102)
(38848)
科学(36316)
(33663)
财经(32380)
研究所(30239)
(29741)
经济学(28913)
中心(28898)
经济学院(25934)
(25883)
北京(25259)
(24832)
财经大学(24338)
(24101)
业大(21931)
(21430)
师范(21256)
农业(20124)
基金
项目(114758)
科学(92316)
基金(88112)
研究(84579)
(77172)
国家(76639)
科学基金(65295)
社会(58157)
社会科(55302)
社会科学(55294)
基金项目(45374)
自然(39995)
(39141)
自然科(39082)
自然科学(39073)
自然科学基金(38427)
教育(38119)
资助(36582)
(34899)
编号(31564)
(28312)
(27369)
成果(26885)
重点(26405)
国家社会(26141)
中国(25793)
教育部(24786)
(23926)
(23406)
人文(23031)
期刊
(93098)
经济(93098)
研究(58329)
中国(39574)
(32282)
学报(25995)
科学(25824)
管理(25720)
(24386)
大学(20552)
学学(19439)
(19101)
金融(19101)
财经(17707)
农业(16330)
经济研究(16098)
(15326)
教育(14863)
(12837)
技术(12715)
问题(12616)
业经(11867)
国际(11798)
世界(11715)
(9332)
资源(8310)
技术经济(8184)
理论(7830)
经济问题(7585)
(7574)
共检索到275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当使增长成果为全社会大多数人所分享。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通过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与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U型规律相符,而产业结构转型、偏向型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冲击以及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则是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内在机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杰  卜茂亮  陈志远  
本文发现中国制造业部门中存在劳动报酬比重过低,以及增长乏力的典型事实,是造成中国宏观层面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降低的重要因素。企业微观层面的经验结果表明:资本报酬提升的挤压、资本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以及外资进入,是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造成抑制效应的重要因素。而且,劳动力的地区流动也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造成负面效应。相对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劳动报酬比重更低,这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比重偏低的重要因素。相反,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地区劳动者保护程度的强化,以及员工工资的提高,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起到正面促进作用。我们还发现,企业规模和年龄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吴逢刚  冯海娟  
值班作为延长工作时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别于加班,有其独特的价值。值班劳动报酬的性质应当属于工资总额中的津贴。值班劳动报酬的发放标准,劳资双方有约定的,依照约定;没有约定的,则可比照劳动强度相近或工作性质相同的岗位工资(含加班工资)的标准进行发放;无从比照的,可将加班工资发放标准减去正常工资发放标准的差额,作为发放值班劳动报酬的参照标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济广  
我国提高企业劳动报酬比重具有很大的空间。过去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特别是提高非公企业劳动报酬比重存在一些难点。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需要进行政策创新,主要包括重塑工会体制,以保障劳动者的谈判地位,调整农民工的社保政策尤其是养老保险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运用政府力量建立剩余分享机制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士斌  
美国劳动报酬比重在工业化过程中长期保持在高水平,日本和韩国等国劳动报酬比重趋于上升,中国和拉美国家则在低水平上相对稳定。产业结构转变的阶段性特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特征、粗放型和资本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过于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是中国劳动报酬比重长期较低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需要放松对经济领域的直接干预,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功能,同时,政府还需整合各种政策资源,构建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长效机制和协同机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章上峰  许冰  
统计资料的限制和统计口径的变化使得劳动报酬比重测算存在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资金流量表和投入产出表测度劳动报酬比重的优缺点,并提出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测度劳动报酬比重的新思路,从而为测度劳动报酬比重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国民核算资料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测算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具有可行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璐琴  
本文从不同统计数据来源着手,深入分析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变动情况,得出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低且不断下降的基本判断。将对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原因分析融入现有理论争论中,指出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我国劳动报酬比重下降不仅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对产出贡献率低等市场因素影响,更受到体制机制因素制约,因此,不能简单套用一种商品市场模式,更非增加新的市场扭曲。提高劳动报酬比重需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手,合理定位政府职责,建立保障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的制度性安排。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璐琴  
劳动者的勤劳智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信心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既有经济发展阶段市场自发作用的规律特征,又受制度性不合理因素的影响。保护劳动所得并非简单的保护劳动者权益,而是要从完善劳动力要素参与初次分配的机制入手,健全初次分配制度,优化初次分配格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文  
"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发掘殆尽,工资上涨压力增大,劳动力供给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原因,就业雇员化带来了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报酬份额提高,但这并未带来劳动报酬份额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报酬的增长明显落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未来面对工资上涨的压力,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依靠市场调节工资水平;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推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慎重使用最低工资制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陆文聪  梅燕  李元龙  
文章以人口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视角,基于1978~200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对1978年以来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粮食生产已存在明显的省际关联性,一个省份粮食生产的增长会诱发邻近省份产量的下降;除了自然与技术进步因素,人地关系、农民非农就业和劳动报酬的地区差异对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且在稻谷和小麦生产中表现尤为明显。随着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粮食生产将向人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和劳动报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和集中。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士斌  郭晓峰  
1978—2007年的有关数据表明:贵州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8年开始明显趋于下降,且比西南邻省下降幅度大、速度快。这既与英美等国劳动报酬比重相对稳定的"卡尔多"特征事实不一致,也与日韩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报酬比重趋于上升相悖。贵州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扭曲,已成为贵州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瓶颈。贵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与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深层次调整和改革,才能最终改变这种不利于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莹   吴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许明  邓敏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海关匹配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深入考察劳动报酬提高对企业加成率的微观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现阶段,提高员工的劳动报酬有效促进了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的提升。平均而言,员工获得的劳动报酬每提高10%,则出口企业加成率将提升0. 495%—0. 523%,同时,提高劳动报酬通过强化质量效应与选择效应会间接影响出口企业加成率,因而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重点提高高学历员工的薪金待遇。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有效提升员工的劳动报酬提供了现实路径——通过提升出口企业加成率惠及一个国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建文  
文章在广东省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的基础上,对各行业人均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性和潜力进行分析,还利用1979年以来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