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1)
- 2023(11445)
- 2022(9551)
- 2021(8826)
- 2020(7528)
- 2019(17387)
- 2018(16812)
- 2017(31702)
- 2016(17392)
- 2015(19676)
- 2014(19394)
- 2013(19492)
- 2012(18250)
- 2011(16577)
- 2010(16331)
- 2009(15377)
- 2008(15345)
- 2007(13657)
- 2006(11677)
- 2005(10452)
- 学科
- 济(75834)
- 经济(75755)
- 管理(46564)
- 业(46549)
- 方法(36744)
- 企(34970)
- 企业(34970)
- 数学(33334)
- 数学方法(33124)
- 中国(23011)
- 农(21487)
- 财(18654)
- 贸(18206)
- 贸易(18201)
- 易(17803)
- 学(15877)
- 业经(14655)
- 农业(14645)
- 制(13476)
- 地方(12104)
- 银(11643)
- 银行(11592)
- 环境(11232)
- 务(11120)
- 财务(11104)
- 财务管理(11077)
- 行(11072)
- 融(11065)
- 金融(11063)
- 和(10497)
- 机构
- 大学(261839)
- 学院(257756)
- 济(115328)
- 经济(113452)
- 管理(96454)
- 研究(94439)
- 理学(84201)
- 理学院(83191)
- 管理学(81918)
- 管理学院(81443)
- 中国(70813)
- 科学(58860)
- 京(55179)
- 农(52701)
- 所(49351)
- 财(48923)
- 研究所(45585)
- 业大(43089)
- 农业(42298)
- 中心(42055)
- 财经(40342)
- 经济学(37472)
- 经(37000)
- 江(36100)
- 北京(34809)
- 经济学院(34121)
- 院(33153)
- 范(31953)
- 师范(31508)
- 财经大学(30166)
- 基金
- 项目(176996)
- 科学(138683)
- 基金(131808)
- 研究(121529)
- 家(118482)
- 国家(117555)
- 科学基金(98502)
- 社会(80364)
- 社会科(76291)
- 社会科学(76267)
- 基金项目(69846)
- 省(66097)
- 自然(64541)
- 自然科(63116)
- 自然科学(63088)
- 自然科学基金(62050)
- 划(57712)
- 教育(54865)
- 资助(53725)
- 编号(45680)
- 重点(40629)
- 部(40387)
- 发(38182)
- 创(36794)
- 成果(36431)
- 科研(35057)
- 国家社会(34892)
- 创新(34640)
- 计划(34173)
- 教育部(34069)
- 期刊
- 济(117264)
- 经济(117264)
- 研究(72421)
- 学报(49056)
- 中国(47560)
- 农(46845)
- 科学(42763)
- 财(36878)
- 大学(35574)
- 学学(34015)
- 管理(32049)
- 农业(31670)
- 融(21343)
- 金融(21343)
- 经济研究(21002)
- 财经(20439)
- 教育(19029)
- 技术(18774)
- 业(18171)
- 业经(17753)
- 经(17647)
- 问题(16486)
- 贸(15797)
- 国际(13907)
- 版(13706)
- 世界(13681)
- 技术经济(13208)
- 业大(12219)
- 统计(12068)
- 科技(11977)
共检索到369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刚 解栋栋
文章利用一个资源错配对TFP影响的核算框架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宏观经济、产业相关数据,估算了当前中国农业部门就业比重过大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改革以来,劳动力错配对TFP有着明显的负效应,以不同的指标计算,在-2%到-18%之间,并呈逐渐扩大趋势。这种负的效应随着发展和改革的历程有明显的波动趋势;把总效应分解为工资差异效应和部门份额效应以后,显示中国当前的劳动力错配对TFP产生的负效应主要是由于部门间的工资差异所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青山 吴玉鸣 郭琳
本文从劳动力错配视角入手,以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取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错配存在显著的缓解作用,且经过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人口规模较小等地区劳动力错配的缓解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优化劳动力结构和加快劳动力流动是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发挥缓解效应的主要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瑞来
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简称劳参率,下同)是反映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和供给状况的重要指标。分析中国老年劳参率的特征、形成原因及类型选择,对我们今后制订合理的老年人口就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老年劳参率特征 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老年人口劳参率的典型特征可用一个“低”字来概括,不仅整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高锦
最近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诸如"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公务员热"等就业问题,这些问题有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本文从劳动者选择的生命周期理论角度,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出发,分析了现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从劳动者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选择入手,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楠
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曾经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保证了中国工业在低成本的环境中获得所需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工业的成本优势,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频频出现,无限劳动力供给逐渐消失,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逐步从充足转变为短缺,"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改善社会经济环境,规范国内资本市场,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优化人口结构,从而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也
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主体进行提供劳动时间决策的结果。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人口参与率、工资率、税收等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劳动力总量随着总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趋缓甚至过剩;呈现出结构性和季节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关键词:
劳动力 劳动力供给 总量分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盛来运
本文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利用人口迁移理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Probit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的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网络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盛来运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外出 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琳 徐波 汪波
文章借助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利用我国1985-2011年数据,实证测算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以及东、中、西部地区错配程度。结果表明,从全国维度来看,全国总体劳动力资源错配和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力资源错配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大体呈倒U型;从区域维度来看,全国总体劳动力资源错配和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力资源错配均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特征,而城市内部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三大区域却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特点。进一步通过对2009年和2011年的对比分析可知,纳含人力资本因素时的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在城乡之间以及东、中、西部地区总体方面有所下降,而城市内部方面却有所上升。据此,文章在剖析劳动力资源错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资源错配 劳动力 区域经济 人力资本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琳 徐波 汪波
文章借助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利用我国1985-2011年数据,实证测算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以及东、中、西部地区错配程度。结果表明,从全国维度来看,全国总体劳动力资源错配和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力资源错配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大体呈倒U型;从区域维度来看,全国总体劳动力资源错配和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力资源错配均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特征,而城市内部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三大区域却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特点。进一步通过对2009年和2011年的对比分析可知,纳含人力资本因素时的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在城乡之
关键词:
资源错配 劳动力 区域经济 人力资本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琳 徐波 汪波
文章借助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利用我国1985-2011年数据,实证测算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以及东、中、西部地区错配程度。结果表明,从全国维度来看,全国总体劳动力资源错配和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力资源错配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大体呈倒U型;从区域维度来看,全国总体劳动力资源错配和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力资源错配均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特征,而城市内部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三大区域却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特点。进一步通过对2009年和2011年的对比分析可知,纳含人力资本因素时的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在城乡之
关键词:
资源错配 劳动力 区域经济 人力资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建武 高松茂
文章通过静态模型、比较静态和动态模型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维护市场公平交易,而且并不必然会导致失业率升高;它更加有利于遵纪守法的经营者、有利于促进落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工短缺"。事实上,《劳动合同法》起到了鞭策落后、鼓励先进的作用,最终维护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工资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民
本文认为,由于经济改革迸程的迅速推进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传统制度变革的滞后,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被多重分隔,特别是正规劳动力市场和从属劳动力市场并存的格局给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带来深刻影响。低价的从属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调节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主要杠杆,并有效地刺激着资本需求。但在这种效率的背后,我们却付出了公平的代价。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渝琳 蒲勇健
面对我国存在大量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的严峻现实,本文从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素质关系的角度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针对不同劳动力素质的差别定价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较好收益,而且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劳动力素质 博弈分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广肃 李力行 孟岭生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替代。本文将美国劳工部标准职业代码与中国职业代码相匹配,基于Frey and Osborne(2017)对美国各种职业被智能化替代概率的估计结果,估算了中国各职业被智能化替代的概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城市层面的被替代指标。接下来,利用多个年份的人口普查和家庭调查微观数据以及欧盟的机器人使用数据,本文在城市层面和个人层面估计了智能化对就业广度(就业人数)和就业强度(工作时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化对中国劳动就业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一方面减少了就业人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却增加了在职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分样本分析发现女性、低教育劳动者、大龄劳动者、移民等劳动力市场中相对脆弱的群体所受的冲击更大。
关键词:
自动化 人工智能 就业替代 劳动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