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11)
- 2023(16740)
- 2022(14266)
- 2021(13262)
- 2020(11199)
- 2019(25500)
- 2018(25012)
- 2017(47996)
- 2016(26034)
- 2015(28936)
- 2014(28354)
- 2013(28413)
- 2012(26139)
- 2011(23644)
- 2010(23200)
- 2009(21270)
- 2008(20722)
- 2007(17941)
- 2006(15562)
- 2005(13742)
- 学科
- 济(108820)
- 经济(108703)
- 管理(74161)
- 业(72965)
- 企(58638)
- 企业(58638)
- 方法(52702)
- 数学(46778)
- 数学方法(46371)
- 中国(30415)
- 农(29153)
- 财(26772)
- 学(23219)
- 业经(22631)
- 贸(22216)
- 贸易(22208)
- 易(21620)
- 技术(20094)
- 农业(19992)
- 地方(19506)
- 制(18850)
- 环境(16578)
- 务(16500)
- 财务(16432)
- 财务管理(16408)
- 和(15643)
- 企业财务(15640)
- 银(15566)
- 理论(15508)
- 银行(15492)
- 机构
- 大学(378006)
- 学院(373333)
- 济(157257)
- 经济(154413)
- 管理(147454)
- 研究(130429)
- 理学(129287)
- 理学院(127851)
- 管理学(125732)
- 管理学院(125079)
- 中国(95698)
- 科学(81661)
- 京(80609)
- 财(67475)
- 农(66486)
- 所(65974)
- 研究所(60915)
- 业大(60111)
- 中心(57350)
- 财经(55948)
- 农业(52728)
- 经(51365)
- 江(51119)
- 北京(50998)
- 经济学(48998)
- 范(47348)
- 院(47034)
- 师范(46774)
- 经济学院(44433)
- 财经大学(42043)
- 基金
- 项目(264155)
- 科学(207724)
- 基金(194600)
- 研究(186673)
- 家(172777)
- 国家(171445)
- 科学基金(145996)
- 社会(120521)
- 社会科(114509)
- 社会科学(114479)
- 基金项目(103146)
- 省(100336)
- 自然(96173)
- 自然科(93999)
- 自然科学(93971)
- 自然科学基金(92367)
- 划(85932)
- 教育(84830)
- 资助(80617)
- 编号(72458)
- 重点(59687)
- 部(59033)
- 成果(57386)
- 发(56031)
- 创(55090)
- 创新(51613)
- 科研(50970)
- 国家社会(50936)
- 教育部(50335)
- 课题(49980)
- 期刊
- 济(160566)
- 经济(160566)
- 研究(107694)
- 中国(67331)
- 学报(66065)
- 科学(59129)
- 农(58740)
- 管理(51881)
- 大学(49199)
- 财(48656)
- 学学(46776)
- 农业(40934)
- 教育(35149)
- 技术(31461)
- 融(29000)
- 金融(29000)
- 经济研究(27844)
- 财经(27643)
- 业经(24658)
- 经(23709)
- 业(22089)
- 问题(21319)
- 科技(19678)
- 技术经济(19466)
- 贸(18277)
- 版(17705)
- 业大(17057)
- 图书(16898)
- 理论(16734)
- 世界(16375)
共检索到529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姚伟峰 何枫 杨武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劳动力结构对技术效率变化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现时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效率提高的需要,劳动力结构中高级劳动力偏低制约了中国技术效率的提高,优化劳动力结构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目的。
关键词:
劳动力结构不均衡 SFA 技术效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利 姜均武
笔者利用我国1985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 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而且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注重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从模仿到创新,借此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凯 高友笙 黄志国
本文首先通过匹配方程研究各种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然后基于2004Q1~2014Q4中国季度数据,使用ARDL-UECM模型探究我国在长期和短期中就业人数、空岗数量、薪资水平、市场利率、政府失业补助对失业率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就业人数、薪资水平和市场利率对我国失业率的弹性系数始终为负,说明这三个因素对失业率总是存在抑制作用;而失业补助和空岗数量对我国失业率的弹性系数长期为正、短期为负,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失业率短期存在抑制作用,而长期存在促进作用。此外,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结果,在以不损失效率、不影响整体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玮 郝威亚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8年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劳动力技能结构与技术水平匹配的角度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单纯的技术进步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技术水平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同步提升才能有效促进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提高。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匹配的技术进步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绩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升。
关键词:
适宜技术 劳动力技能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晓云 刘茂香
上海市劳动力市场利益均衡机制的运行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但有部分职工不清楚雇主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没有独立履行代表职责;二是企业工会维权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但维护能力不足;三是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与诉讼处理初见成效,但行政沟通负担沉重。完善劳动力市场利益均衡机制的对策是形成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互信互惠的心理契约:一是形成劳资心理契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工会与工人之间的心理契约,有效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三是强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节约行政监督成本;四是增进劳动者与政府之间的心理契约,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市场失灵 利益调整 心理契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韩民春 韩青江
机器人技术进步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冲击、资本要素替代冲击和投资转化率冲击三种形式。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通过综合引入机器人技术进步的三种冲击研究了机器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三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劳动者就业的短期影响波动较大,长期将导致就业减少,但对劳动者工资有持久的正向作用。征收资本所得税、扩大政府支出以及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短期内对稳定就业有积极作用,但是长期内对稳定就业无效,只可作为稳定就业的短期宏观调控手段。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谷宏伟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但通过对入学率的观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改革开放前10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现有从收入角度进行研究所无法解释的一个现象。本文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经典的Basu-Van模型进行修整和扩展,从教育成本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上述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这是对传统分析的一个重要补充。
关键词:
教育成本 技术进步 劳动力市场均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学涛
基于2002—2017年1682个县域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讨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非均衡效应,即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富裕县域农地效率的提升,但不会对贫困县域农地效率产生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效率的影响还受到地形差异的制约,平原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既能够实现要素转移又能够实现效率提升,而山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仅能实现要素转移。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地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升农地效率需要考虑地形的约束;农村劳动力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国际贸易、FDI和技术进步变量的劳动力就业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也考察了以行业特点分组的子样本的劳动力就业受上述三项变量影响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国际贸易和国内技术进步会拉动我国就业,而FDI则会抑制我国就业。从基于行业特点分组的研究来看,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抑制随着FDI进入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小;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时磊 田艳芳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民工荒"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结构非均衡是制约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稳定性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使用微观企业数据检验要素市场扭曲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本市场扭曲与企业部门技能员工雇佣比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市场扭曲及其纠偏措施降低了企业部门的技能员工雇佣比例,主要渠道可总结为:资本市场扭曲的整体受益者将长期债务短期化为不利于技能员工雇佣的短期债务;资本市场扭曲的所有制受益者国有企业具有不利于技能员工雇佣的短期化特征;资本市场扭曲的规模受害者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为低下尚没有跨越"去技能化"阶段。当然我们也发现,资本市场扭曲中存在一些被整体效应掩盖的正面技能员工雇佣因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润东
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客观上受到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人们考察的时期长短相关。早期的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不乏一些有见地的结论。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就业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需求模式与失业效应变化做了理论描述,形成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判断,由此说明技术进步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 就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家传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支撑,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劳动力配置、优化,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逐渐解体,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特征越发明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绩效,也干扰了城乡统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十三五以来,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生育力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意味
关键词:
非均衡 城乡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梅燕
基于构建的CWARMEM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可能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景对主要流入省区和流出省区的粮食供求均衡格局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凸现,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作为粮食主销区的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的粮食产需缺口会进一步加大,粮食供求区域失衡程度可能将会更加严重;而粮食主产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出,对当地的粮食生产格局以及流入省份的粮食消费格局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粮食供求区域均衡问题的同时,需要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实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之中。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莉 唐为
本文构建了包含劳动力异质性与集聚外部性的空间均衡模型,利用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反事实分析,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工资与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村流动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带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对城市低(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互补)效应,导致城市低技能工资水平微弱下降,高技能工资水平明显上升;(2)人口流入促进城市住房成本上涨及房屋所有者租金收入增加,使城市居民总体福利水平提升,但低技能租房者的福利受损;(3)农村人口因迁移到高工资的城市地区而获得明显福利改善;(4)总体而言,2005—2015年城乡迁移成本下降促使全国福利提升4%~5%。因此,继续推进城乡人口迁移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但应根据人口流动方向合理配置土地和住房资源,以减少部分城市人口的福利损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