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8)
- 2023(10158)
- 2022(8529)
- 2021(7855)
- 2020(6673)
- 2019(15646)
- 2018(15212)
- 2017(29160)
- 2016(15654)
- 2015(18239)
- 2014(18275)
- 2013(18630)
- 2012(17922)
- 2011(16543)
- 2010(16549)
- 2009(15757)
- 2008(15599)
- 2007(14116)
- 2006(12453)
- 2005(11525)
- 学科
- 济(93055)
- 经济(92981)
- 管理(40595)
- 业(38531)
- 方法(36474)
- 数学(33048)
- 数学方法(32868)
- 企(28139)
- 企业(28139)
- 中国(24609)
- 农(20876)
- 地方(19829)
- 财(16642)
- 贸(16609)
- 贸易(16602)
- 学(16488)
- 易(16125)
- 业经(15595)
- 农业(14262)
- 制(13974)
- 地方经济(13464)
- 融(12295)
- 金融(12293)
- 银(12028)
- 银行(12008)
- 环境(12004)
- 行(11595)
- 和(11516)
- 发(10221)
- 体(10146)
- 机构
- 大学(246309)
- 学院(242823)
- 济(121312)
- 经济(119287)
- 研究(91961)
- 管理(89217)
- 理学(76154)
- 理学院(75241)
- 管理学(74211)
- 管理学院(73737)
- 中国(70399)
- 京(52213)
- 科学(52064)
- 财(51296)
- 所(47250)
- 研究所(42836)
- 财经(41414)
- 经济学(40643)
- 中心(40323)
- 农(39436)
- 经(37691)
- 经济学院(36552)
- 江(35226)
- 北京(33882)
- 业大(32747)
- 院(31999)
- 范(31043)
- 农业(31020)
- 师范(30802)
- 财经大学(30577)
- 基金
- 项目(153695)
- 科学(121443)
- 基金(114399)
- 研究(112528)
- 家(99401)
- 国家(98646)
- 科学基金(83365)
- 社会(75568)
- 社会科(71753)
- 社会科学(71734)
- 基金项目(59457)
- 省(56069)
- 自然(50556)
- 教育(50541)
- 自然科(49389)
- 自然科学(49370)
- 自然科学基金(48537)
- 划(48210)
- 资助(48014)
- 编号(43270)
- 部(36250)
- 成果(35930)
- 重点(34936)
- 发(34824)
- 国家社会(32994)
- 教育部(31385)
- 中国(31365)
- 创(30956)
- 课题(30135)
- 人文(29791)
- 期刊
- 济(136463)
- 经济(136463)
- 研究(77936)
- 中国(47356)
- 财(38782)
- 学报(35980)
- 农(35975)
- 科学(34360)
- 管理(32113)
- 大学(27290)
- 学学(25838)
- 农业(24257)
- 经济研究(23701)
- 融(23367)
- 金融(23367)
- 财经(22247)
- 技术(20253)
- 经(19382)
- 教育(18826)
- 问题(18527)
- 业经(18193)
- 贸(16838)
- 世界(15434)
- 国际(15039)
- 技术经济(14602)
- 业(13695)
- 统计(13497)
- 经济问题(11652)
- 策(11332)
- 商业(10920)
共检索到372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家官
本文运用费用收益理论对劳动力流动的动机、条件、个人决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为了追求较高的收入,劳动力流动呈现由西部向东部、由农村向城市的基本态势。受流动成本和收益的制约,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相对更容易实现迁移。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动机 成本收益 城市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文魁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机制 经济学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晓帆 安一民
农业过剩劳动力向何处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如何 ,是我国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以探讨我国当前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合理流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白燕
农村劳动力"反梯度"流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从流向看,它有悖于劳动力由乡—城、由落后地区—发达地区流动的规律。文章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以新疆采棉工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研究分析采棉工理性的流动决策行为以及基本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反梯度流动 新疆采棉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许静娴 吴克明
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的劳动力流动频度范围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就业收益,而我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抑制了大学生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而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收益。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收益的对策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文奇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197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被普遍接受,即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人数的15%时,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车伟
劳动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短缺"与"过剩"并存。"短缺"体现为企业"招工难","过剩"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原因,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性特点导致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经济增长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拉动作用较弱,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因而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最后提出了应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结构性矛盾 就业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丽君 王玉学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城乡格局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也面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等诸多困境,为此应该加大工业对农村的反哺,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供给不足 制度经济学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文辉 李小红
本文以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看待农民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意识,并解释农村劳动力为什么会发生转移,以及向何处转移的问题,进而提出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影响因素 经济学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陆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晓芳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数据,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重视异质性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必然趋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根荣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本文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研究结果认为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七方面是“民工荒”的微观成因,为了妥善解决民工荒问题,我们应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规范员工行为、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关爱农民工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动阻力 阻力模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娟
本文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下,从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力去商品化的双维视角,从劳动力流动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决定制度及社会福利供给水平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并探索劳动力市场的演变机制。国家在劳动力市场的演变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与政府的相互作用使劳动力市场在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商品化和去商品化程度呈现差异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通过渐进式改革推进的。展望未来,劳动力市场演变将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下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