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81)
- 2023(15273)
- 2022(13056)
- 2021(12191)
- 2020(10037)
- 2019(23137)
- 2018(22673)
- 2017(43839)
- 2016(23384)
- 2015(26407)
- 2014(26163)
- 2013(26317)
- 2012(24412)
- 2011(22339)
- 2010(22153)
- 2009(20559)
- 2008(19828)
- 2007(17232)
- 2006(15197)
- 2005(13638)
- 学科
- 济(118891)
- 经济(118774)
- 管理(65525)
- 业(60671)
- 方法(49760)
- 企(47950)
- 企业(47950)
- 数学(44206)
- 数学方法(43860)
- 中国(30637)
- 农(27085)
- 地方(25703)
- 财(22968)
- 业经(22537)
- 学(22422)
- 贸(20225)
- 贸易(20215)
- 易(19566)
- 农业(18849)
- 制(17569)
- 环境(16993)
- 和(16104)
- 融(15931)
- 金融(15929)
- 地方经济(15828)
- 银(15135)
- 银行(15102)
- 理论(14944)
- 行(14514)
- 技术(14029)
- 机构
- 大学(347363)
- 学院(342757)
- 济(154813)
- 经济(151997)
- 管理(135814)
- 研究(121634)
- 理学(118066)
- 理学院(116744)
- 管理学(115053)
- 管理学院(114425)
- 中国(90786)
- 京(74022)
- 科学(71423)
- 财(66308)
- 所(60417)
- 研究所(55133)
- 财经(54423)
- 中心(52956)
- 经(49719)
- 农(49567)
- 经济学(49268)
- 北京(47459)
- 江(47312)
- 业大(47114)
- 范(44862)
- 师范(44533)
- 经济学院(44322)
- 院(44065)
- 财经大学(40646)
- 农业(38643)
- 基金
- 项目(233999)
- 科学(185840)
- 基金(173324)
- 研究(172555)
- 家(150359)
- 国家(149192)
- 科学基金(128456)
- 社会(113027)
- 社会科(107304)
- 社会科学(107278)
- 基金项目(91322)
- 省(87024)
- 自然(81123)
- 自然科(79217)
- 自然科学(79200)
- 自然科学基金(77810)
- 教育(77745)
- 划(74193)
- 资助(71947)
- 编号(68109)
- 成果(55262)
- 部(53267)
- 重点(52123)
- 发(50799)
- 国家社会(47951)
- 创(47772)
- 课题(46718)
- 教育部(46281)
- 人文(44974)
- 创新(44707)
- 期刊
- 济(168592)
- 经济(168592)
- 研究(106636)
- 中国(62158)
- 学报(50403)
- 管理(49695)
- 科学(48684)
- 财(47104)
- 农(44567)
- 大学(38693)
- 学学(36495)
- 教育(32595)
- 农业(31407)
- 融(29639)
- 金融(29639)
- 技术(28669)
- 经济研究(28540)
- 财经(27703)
- 业经(23921)
- 经(23806)
- 问题(21946)
- 技术经济(18408)
- 贸(18348)
- 世界(17231)
- 理论(16435)
- 业(16300)
- 国际(16020)
- 图书(15993)
- 统计(15899)
- 资源(15714)
共检索到503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晶 汤琼峰
利用巴罗的收敛性分析框架来研究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增长差异问题,发现地区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推移逐渐下降,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间的经济增长却出现较为明显的收敛迹象。在收敛过程中考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因素后,三个地区间的差距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倾向,与区域收入差距的状况及特征是完全相对应的。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俱乐部收敛 劳动力流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鹏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就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市化 工业化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晓芳
我国劳动力流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特殊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抚养负担的下降对1997-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中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扩大,反之落后。区...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人口结构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晓阳 黄毅祥
文章以1979~2011年中国各省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已经出现空间聚集现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集中偏高,西部地区集中偏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省际经济差异表现为长期趋同;但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已出现人口规模不经济抑制区域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省际迁移已出现过度的现象,因此劳动力的适度回流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城乡储蓄,因此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合理聚集,更容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化。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区域经济 空间计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国富 李静
笔者在马斯科莱尔-拉赞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二元经济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得出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然后,利用1983年~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到上个世纪末,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作用不显著;2000年以来,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才表现为倒U型关系,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作用才逐步显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越 杜小敏
本文利用非参数可加模型,实证研究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强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大量从中西部流入到东部的劳动力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关系。劳动力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流动在客观上扩大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莉娜 吕祥伟
本文基于2007-2017年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线性、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三个角度对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和财政分权均促进了经济增长,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的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表明从总体上来说,财政分权抑制了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以上结果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根据地区的差异和城市竞争力的不同而不同。另外,就门槛回归的结果来看,随着财政分权和暂住人口数的增加,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现出"倒U"型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洪源
文章以中国31省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化指数对省域经济起到负面影响,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呈现正相关,所有制层面的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上广 王春兰
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及其区域效应是当今区域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劳动力迁移流动态势及区域效应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区域发展进程的经济社会演化态势,并对中国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可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呈现了劳动力高强度集聚、长三角内迁移流动活跃、劳动力迁移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等劳动力迁移流动态势,与此同时,长三角劳动力迁移流动对长三角各地区的受教育程度、人才密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将造成影响。在未来,经济社会演变对长三角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将产生新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进 刘玉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强国。以“异地办公”为代表的数字化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渐突破传统劳动市场的涵盖范围,并使得就业地与居住地的分离成为可能。本文首次构建了一个纳入“异地办公”、投入产出联系、企业异质性生产率与劳动异质性生产率的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对数字经济发展下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经济布局可能出现的新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异地办公的出现会促使居住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聚集、就业人口向东部沿海聚集这种趋势的出现;异地办公不仅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也缓解了偏远地区劳动力紧缺状况,提高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异地办公兴起能够降低房价上涨的趋势,大城市人口拥挤、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向“住有所居”迈进;地区间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小城市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预测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下,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经济布局可能出现的新趋势与变化,为中国通过发展数字劳动力市场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华 王玮 魏娟
地区发展不均衡是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选取2004~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劳动力流动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入对于区域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流出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大规模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的现状,将加剧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同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入与流出对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国力
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南开大学经研所博士生高国力劳动力迁移作为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影响因素很多,客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都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锦华 吴方卫 王雅丽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产生了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而转移劳动力工资的扭曲在改变资本部门和劳动部门要素回报的同时又放大了这种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口结构的影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转移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成本和工资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劳动者的流动行为和工资扭曲的程度,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收敛效应。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工资歧视 区域经济溢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樊士德
基于劳动力流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提出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可能存在四个命题,并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存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推动率"两个指标,最后从区域递归视角针对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效应的强弱性与显著性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表明,2000-2005年、2006-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率分别为0.84%、0.12%,远低于学界1.5%-1.72%的估算,即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弱正效应"而非"强正效应",而且这一效应会随地区差距的拉大而变得更弱。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中国经济增长 区域递归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传勇
分别以2000—2013年长三角42个地级城市数据,以及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估计方法,考察长三角城市房价上涨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旨在从区域房价差异的视角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作出解释。研究发现,房价快速上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即影响了地区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的趋势,高房价抑制了流动人口的购房意愿。因此,从政策层面来说,住房政策应关注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