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76)
2023(15108)
2022(12919)
2021(12138)
2020(9929)
2019(22906)
2018(22541)
2017(43456)
2016(23203)
2015(26072)
2014(25981)
2013(26042)
2012(24099)
2011(21923)
2010(21743)
2009(20122)
2008(19315)
2007(16757)
2006(14870)
2005(13356)
作者
(67055)
(55854)
(55370)
(53104)
(35664)
(26625)
(25172)
(22005)
(21239)
(19676)
(19181)
(18900)
(17758)
(17696)
(17321)
(17240)
(16585)
(15984)
(15879)
(15862)
(13869)
(13711)
(13230)
(12747)
(12566)
(12448)
(12173)
(11925)
(11162)
(10868)
学科
(115315)
经济(115207)
管理(62804)
(58288)
方法(45960)
(45354)
企业(45354)
数学(40559)
数学方法(40216)
中国(30453)
(27077)
地方(26080)
(22922)
业经(22158)
(21583)
(19382)
贸易(19371)
农业(19086)
(18748)
(16931)
环境(16864)
(16032)
地方经济(15941)
(15000)
金融(14997)
(14607)
理论(14591)
银行(14569)
(14029)
(13427)
机构
大学(339993)
学院(335892)
(149826)
经济(147003)
管理(131387)
研究(121878)
理学(113841)
理学院(112491)
管理学(110777)
管理学院(110163)
中国(90487)
(73209)
科学(72822)
(63775)
(60953)
研究所(55707)
中心(52780)
财经(51950)
(49760)
(47450)
经济学(47261)
北京(46942)
业大(46740)
(46727)
(44947)
师范(44608)
(44469)
经济学院(42398)
农业(38708)
财经大学(38693)
基金
项目(230070)
科学(182429)
基金(169867)
研究(168690)
(148178)
国家(147026)
科学基金(126090)
社会(109919)
社会科(104326)
社会科学(104300)
基金项目(89994)
(85804)
自然(80121)
自然科(78244)
自然科学(78227)
自然科学基金(76823)
教育(75621)
(73358)
资助(69918)
编号(66587)
成果(54050)
(51850)
重点(51377)
(50254)
(46855)
国家社会(46507)
课题(45860)
教育部(44715)
创新(43891)
人文(43403)
期刊
(165822)
经济(165822)
研究(105418)
中国(62498)
学报(50595)
科学(49016)
管理(48454)
(45574)
(45118)
大学(38409)
学学(36231)
教育(32220)
农业(31897)
技术(27970)
经济研究(27910)
(27747)
金融(27747)
财经(26104)
业经(23498)
(22507)
问题(21673)
技术经济(17803)
(17588)
世界(16900)
(16615)
资源(16234)
图书(16124)
理论(15796)
国际(15619)
科技(15223)
共检索到497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晓阳  黄毅祥  
文章以1979~2011年中国各省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已经出现空间聚集现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集中偏高,西部地区集中偏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省际经济差异表现为长期趋同;但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已出现人口规模不经济抑制区域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省际迁移已出现过度的现象,因此劳动力的适度回流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城乡储蓄,因此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合理聚集,更容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鹏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就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莉娜  吕祥伟  
本文基于2007-2017年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线性、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三个角度对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和财政分权均促进了经济增长,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的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表明从总体上来说,财政分权抑制了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以上结果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根据地区的差异和城市竞争力的不同而不同。另外,就门槛回归的结果来看,随着财政分权和暂住人口数的增加,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现出"倒U"型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越  杜小敏  
本文利用非参数可加模型,实证研究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强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大量从中西部流入到东部的劳动力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关系。劳动力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流动在客观上扩大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洪源  
文章以中国31省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化指数对省域经济起到负面影响,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呈现正相关,所有制层面的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晶  汤琼峰  
利用巴罗的收敛性分析框架来研究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增长差异问题,发现地区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推移逐渐下降,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间的经济增长却出现较为明显的收敛迹象。在收敛过程中考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因素后,三个地区间的差距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倾向,与区域收入差距的状况及特征是完全相对应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毕先萍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在就业保障体系缺失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有可能导致就业安全感下降、抑制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本文运用2000-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估计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构造相关指标,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劳动力流动对下一期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本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就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在确立适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全面自由流动,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涛  
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区域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和重大政治问题。如何选择适当的路径以保持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劳动力这一既平凡却又非常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的视角,提出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实际,从确保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规范劳动力科学流动三个方面阐述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提出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晓芳  
我国劳动力流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特殊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抚养负担的下降对1997-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中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扩大,反之落后。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樊士德  
基于劳动力流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提出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可能存在四个命题,并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存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推动率"两个指标,最后从区域递归视角针对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效应的强弱性与显著性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表明,2000-2005年、2006-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率分别为0.84%、0.12%,远低于学界1.5%-1.72%的估算,即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弱正效应"而非"强正效应",而且这一效应会随地区差距的拉大而变得更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车伟  
《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一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该著作是樊士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博士论文,该文曾获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博士论文奖学金"(经济学领域全国共10名)。该书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劳动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素华  
一、问题的提出(一)经济增长有利于就业水平提高。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理论,社会总产量Q=劳动投入量L*劳动生产率P。我们对此式略作数学变换,就有ΔLL=ΔQQ-ΔPP。该式表明,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部门内,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就业水平越高;劳动生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姜德波  
文章借鉴巴罗、萨拉伊马丁和德拉柯兹有关带移民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内、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流动加快了中国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速度。通过考察地区间因劳动力流动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动及相应的潜在产出"外溢与滴漏效应"冲击,印证了劳动力流动拉大地区差距的结论。作者还估算了近年来劳动力省际流动状况,并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本文在新经济理论框架下梳理劳动力空间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即:劳动力空间集聚通过正向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负向的市场竞争效应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由于各效应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劳动力空间集聚先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达到一定程度后,集聚成本上升并超过集聚收益,转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提出假设: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影响。同时,通过数理公式推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运用GMM等估计手段,再次证明:劳动力空间集聚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适度的区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征宇  姜玲  梁涵  
依据2001-2007年全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库,利用最优基本模型探索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当前受高等教育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其地区间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受高等教育劳动力的作用更为显著,而在中部其作用程度却低于西部,并就全国总体来说效应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说明相对于规模而言,使受高等教育劳动力内部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和建立受高等教育劳动力作用发挥的机制更为迫切。此外,人力资源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现阶段更值得我们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