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83)
- 2023(6883)
- 2022(5563)
- 2021(5201)
- 2020(4227)
- 2019(9633)
- 2018(9228)
- 2017(18263)
- 2016(9380)
- 2015(10212)
- 2014(9929)
- 2013(10185)
- 2012(9803)
- 2011(9044)
- 2010(8703)
- 2009(8035)
- 2008(7856)
- 2007(6774)
- 2006(5996)
- 2005(5523)
- 学科
- 济(54204)
- 经济(54170)
- 业(20937)
- 管理(20405)
- 方法(19781)
- 数学(18148)
- 数学方法(18103)
- 中国(17496)
- 农(13983)
- 地方(13945)
- 企(13453)
- 企业(13453)
- 贸(10744)
- 贸易(10739)
- 易(10496)
- 业经(10400)
- 产业(10025)
- 农业(9668)
- 地方经济(9610)
- 制(7920)
- 环境(7667)
- 学(7394)
- 发(7185)
- 融(6876)
- 金融(6875)
- 财(6859)
- 结构(6721)
- 关系(6702)
- 技术(6606)
- 银(6480)
- 机构
- 大学(137306)
- 学院(136420)
- 济(73749)
- 经济(72922)
- 研究(54778)
- 管理(51139)
- 理学(44395)
- 理学院(43868)
- 管理学(43461)
- 管理学院(43191)
- 中国(41969)
- 科学(29700)
- 京(29415)
- 财(28013)
- 所(26754)
- 经济学(25511)
- 研究所(24587)
- 财经(23298)
- 经济学院(23081)
- 中心(23056)
- 经(21553)
- 院(19736)
- 北京(19074)
- 农(18632)
- 范(17903)
- 江(17824)
- 师范(17802)
- 科学院(17568)
- 财经大学(17503)
- 业大(16128)
- 基金
- 项目(94000)
- 科学(76969)
- 基金(71689)
- 研究(70883)
- 家(62399)
- 国家(61993)
- 科学基金(53202)
- 社会(50589)
- 社会科(48340)
- 社会科学(48336)
- 基金项目(37257)
- 省(33358)
- 自然(30488)
- 教育(30164)
- 自然科(29768)
- 自然科学(29760)
- 自然科学基金(29262)
- 资助(28963)
- 划(28930)
- 编号(25947)
- 发(23454)
- 国家社会(23177)
- 部(22459)
- 中国(22041)
- 重点(21702)
- 成果(20436)
- 发展(20307)
- 展(20034)
- 创(19833)
- 教育部(19558)
共检索到203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浩
本文从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出发 ,在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如何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实际工资增长缓慢 ,而实际工资成本的增长缓慢又如何导致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迟滞。本文还指出 ,如果放松要素一致性完全流动的假定 ,则在新古典的框架内 ,也可能得到与此相似的结论。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劳动力流动 产业区域粘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海春
本文所定义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剔除短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经济所具有的长期增长能力。经济波动一般就是因为各种短期因素的干扰使经济增长率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比方说,现有生产能力为100,但由于突发大规模自然灾害或者消费者突然降低消费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实际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邵晓 任保平
本文认为在研究我国劳动力供给阶段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或是机械地认定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一定会像刘易斯模型所揭示的那样运行,而是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关键词:
无限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剩余 刘易斯转折点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宇学
人口老龄化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总和生育率较低的情况下,老龄化意味着未来中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劳动力的"老化";消费能力的相对减弱;创新动力和能力的相对衰减;包括养老、医疗在内社会运行成本的上升;等等。对此,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度调整生育政策,缓解人口与发展矛盾;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胡荣涛 李泽臣
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是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增长型失业"。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由于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改革、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自愿失业以及高校盲目扩招,使劳动力供给未能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产业结构的偏离度高,产业结构的扭曲导致就业吸纳能力降低。因此,我国的"增长型失业"实质是"结构性失业",必须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和城镇化的片面理解,积极探索国有企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玉秋
2008~2020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我国国情当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严重的就业问题。为此,文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这一阶段的劳动力供给状况以及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预测。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内我国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 就业形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玉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齐明珠
文章采取人口预测、经济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对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6年后我国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将发生反转,即使总和生育率到202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2.1并假定一直保持不变,我国也将长期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低生育水平的巨大惯性对我国中长期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可逆转的影响。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生育水平下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的阶段性特点,提出短期促进就业,中长期促进人口、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政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车士义 田洪波 尹志锋 刘永合
住房和租房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均衡程度及政府行为是影响流动劳动力住房福利的主要因素。文章在考查在京流动劳动力的住房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流动劳动力主要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供需结构在低水平上实现了基本匹配;住房面积偏小、居住质量较差;房租、交通等成为影响住房选择最重要的因素;租房者与承租的住房信息渠道比较原始;政府在流动劳动力住房供给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应增加针对流动劳动力的廉租房供给,进一步规范流动劳动力房屋租赁市场,建立流动劳动力住房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
流动劳动力 住房 供给与需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孔微巍 廉永生 刘聪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最基础和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伴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减少,传统的以生产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变化,新时代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素质更高的劳动力。根据劳动力供给需求相关理论,从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角度,通过理论和模型推演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助推高质量就业,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高端产业劳动力供求缺口矛盾突出等问题,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培训投资偏低等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功能、强化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加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有效劳动力供给 高质量就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俊霞
一、劳动力供给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在就业弹性为一定时,经济增长速度越高,越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没有必要的增长速度,失业率就会上升。问题在于,经济增长不仅需要劳动力,还需要有其它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作为加工对象和劳动手段的物质产品及自然资源。其中,一国的自然资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旭光 左马华青
本文分析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各省份工业机器人投入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其存在的异质性进行探讨,考察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以及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存在怎样的替代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效应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式替代效应;劳动力供给短缺会倒逼工业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促使其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来弥补劳动力供给短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结构上看,各地区劳动力供给变化与工业机器人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迥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已经建成相对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工业机器人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明显,而东北和西部地区提升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劳动力供给 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鞍钢
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下岗职工激增,出现突发性失业高潮,1997年底实际失业人口规模达1100-1300万人,真实失业率在6%左右,创建国近50年来的最高记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降低城镇高失业率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从供给...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胜今
产业互补性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互补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劳动力结构不仅是产业结构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也是开展产业合作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