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41)
- 2023(9054)
- 2022(7197)
- 2021(6887)
- 2020(5499)
- 2019(12744)
- 2018(12389)
- 2017(24325)
- 2016(13107)
- 2015(14921)
- 2014(14561)
- 2013(14632)
- 2012(13670)
- 2011(12651)
- 2010(12575)
- 2009(11902)
- 2008(11512)
- 2007(10522)
- 2006(9530)
- 2005(8802)
- 学科
- 济(64119)
- 经济(64069)
- 农(45547)
- 业(40305)
- 农业(29966)
- 管理(29638)
- 方法(23469)
- 中国(21767)
- 数学(21765)
- 数学方法(21691)
- 企(18282)
- 企业(18282)
- 业经(16706)
- 贸(14026)
- 贸易(14016)
- 易(13796)
- 环境(13640)
- 制(13237)
- 发(11705)
- 财(10868)
- 地方(10686)
- 学(10306)
- 银(10141)
- 银行(10128)
- 农业经济(10042)
- 行(9917)
- 体(9876)
- 融(9857)
- 金融(9857)
- 劳(9785)
- 机构
- 学院(192713)
- 大学(189513)
- 济(97239)
- 经济(95927)
- 研究(73733)
- 管理(72365)
- 理学(62334)
- 理学院(61699)
- 中国(61272)
- 管理学(61035)
- 管理学院(60686)
- 农(49867)
- 科学(40746)
- 京(40360)
- 财(39209)
- 农业(37933)
- 所(37502)
- 研究所(33975)
- 中心(33411)
- 业大(31824)
- 财经(31717)
- 经济学(31503)
- 经(29274)
- 经济学院(28501)
- 江(27482)
- 北京(25782)
- 院(25226)
- 科学院(24383)
- 范(23815)
- 师范(23667)
- 基金
- 项目(126834)
- 科学(101793)
- 基金(96190)
- 研究(95287)
- 家(84056)
- 国家(83323)
- 科学基金(70972)
- 社会(65554)
- 社会科(61818)
- 社会科学(61801)
- 基金项目(50340)
- 省(45965)
- 自然(42662)
- 自然科(41652)
- 自然科学(41642)
- 自然科学基金(40936)
- 教育(40543)
- 划(38882)
- 资助(38822)
- 编号(37523)
- 部(30653)
- 发(29482)
- 农(29446)
- 成果(29274)
- 国家社会(29024)
- 重点(28388)
- 中国(27548)
- 创(26039)
- 教育部(26001)
- 制(25513)
- 期刊
- 济(111738)
- 经济(111738)
- 研究(59301)
- 农(54335)
- 中国(43351)
- 农业(36992)
- 科学(29208)
- 学报(28417)
- 财(26917)
- 融(24599)
- 金融(24599)
- 大学(22805)
- 管理(22749)
- 业经(22276)
- 学学(21941)
- 业(17915)
- 经济研究(16907)
- 财经(16574)
- 问题(16242)
- 世界(15124)
- 经(14419)
- 农村(13794)
- 村(13794)
- 技术(13607)
- 农业经济(13592)
- 教育(13133)
- 贸(12589)
- 资源(12334)
- 经济问题(11271)
- 国际(11248)
共检索到299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孙婧芳
利用微观数据讨论1990—2008年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环境的变化。发现,劳动力市场转型之前,教育对参与非农业有显著影响,对工资的影响甚微;转型后,教育对参与非农就业的影响减弱,教育回报率提高。转型后,低学历参与非农就业的机会提高,但工资低,易受外界冲击;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机会提高。政策含义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教育补贴,推动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低学历劳动力抵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转型 非农就业 教育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葛大东
本文对现有的非农劳动供给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关注就业风险对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理论推导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就业风险总是抑制非农劳动供给,而且个人的非农劳动供给还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降低就业风险对非农劳动供给的边际促进作用很大。此外,在考虑家庭集体决策因素后,就业风险对个人非农劳动供给的实际影响程度和范围都将更大。因此,关注就业者权益、降低就业风险的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劳动供给。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郭云南
基于2009年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建立多项Logit就业选择模型,识别劳动力迁移对返乡农民工非农就业的影响,并利用2008年9月之后返乡农民工样本考察劳动力迁移的潜在内生性及可能导致的估计偏误。本文发现:由于内生性的存在,导致劳动力迁移效应被高估约8.5个百分点。相比从未迁移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迁移促使农民工返乡后更多地受雇于非农工作,而对自主创业的影响不大。在中国转型经济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后提高了非农产业技能,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返乡农民工具有更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将在中国独特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卫东 张林秀
本文采用多期具有全国代表性农村调查数据,从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性的视角剖析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非农工作的充分度在逐渐提升;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度高于女性劳动力。然而,女性劳动力非农工作的时长增长速度要远快于男性。同时,年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充分性提升的幅度高于年长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度越高。(2)在2000—2015年间教育一直是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度的重要推手,并且教育对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充分度的提升影响更大。(3)农村劳动力市场中超时劳动与就业不足的情况并存,并且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各年份非农工作总量意义上的超时工作有促进作用。教育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时长从原来的线性关系逐渐转为倒U型关系,并且拐点在逐渐的前移。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充分就业 教育 超时劳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鄢姣 许敏波 尹训东
本文利用统计信息和微观数据探究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市场的特征,并基于这些特征构建了包含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两个市场的搜寻匹配模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展示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双重市场均衡状况,并为非农就业市场的扩张提供了机制解释。在两个非农就业市场上,不同的市场环境变量影响着岗位创造,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就业成本降低共同促进了非农就业规模的扩大;当前,生产率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而农业专业化在未来可能推动非农就业向单一市场演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乔俊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现象,市场化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本文定量分析了1983—2009年市场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显著正相关,劳动力负担的消费支出与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分别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推力、拉力因素,正规教育程度不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动力视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传浩 李明坤
本文利用2011年浙江、湖北和陕西三省"中国农村家庭土地经营状况调查"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土地市场契约稳定性与土地市场交易量两个维度对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进行全面衡量,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市场发育及其质量差异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市场在地权稳定性等质量维度和土地市场交易量等数量维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成熟的土地市场发育与稳定的市场租赁契约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短期的土地租赁契约对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长期的土地租赁契约能够显著地促进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只有旨在促进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的政策才能有效促进农村...
关键词:
土地市场发育 非农就业 地权稳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严飞 侯远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光栋 左家玲
在就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波动的重要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JJ协整检验方法,对1983—2009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宁阳 王淅勤 余戎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已经从需求主导转向供给主导,且年轻劳动力呈有限供给;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增多,并有向东部集聚趋势;主要在城镇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且成为城镇劳务市场供给的主流,新生代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非农转移的领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转移 新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