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67)
2023(6626)
2022(5058)
2021(4888)
2020(3882)
2019(9307)
2018(8785)
2017(17357)
2016(9154)
2015(10289)
2014(9983)
2013(10143)
2012(9563)
2011(8755)
2010(8568)
2009(8041)
2008(7875)
2007(6923)
2006(6178)
2005(5945)
作者
(25172)
(21124)
(20892)
(20305)
(13327)
(9952)
(9456)
(8127)
(8102)
(7472)
(7377)
(7097)
(6909)
(6780)
(6665)
(6634)
(6321)
(6104)
(6089)
(5530)
(5434)
(5069)
(4942)
(4779)
(4775)
(4723)
(4589)
(4142)
(4138)
(4099)
学科
(47850)
经济(47815)
(23433)
管理(22687)
方法(20846)
数学(19400)
数学方法(19346)
中国(17032)
(16868)
企业(16868)
(12009)
(11758)
贸易(11749)
(11542)
(9950)
(9705)
业经(8744)
(8416)
金融(8416)
(8303)
银行(8297)
(8104)
农业(7762)
产业(7523)
(7168)
(7061)
(6532)
结构(6386)
地方(6344)
体制(6227)
机构
大学(137843)
学院(134368)
(73499)
经济(72646)
研究(53721)
管理(50292)
中国(44472)
理学(42997)
理学院(42518)
管理学(42124)
管理学院(41844)
(31462)
(29622)
科学(27067)
(26359)
经济学(26066)
财经(25791)
(23915)
研究所(23788)
经济学院(23473)
中心(22779)
北京(19619)
财经大学(19566)
(19282)
(18651)
(17745)
科学院(16054)
(16022)
师范(15884)
研究中心(15629)
基金
项目(86528)
科学(70628)
基金(68268)
研究(63792)
(59575)
国家(59201)
科学基金(50869)
社会(45808)
社会科(43758)
社会科学(43747)
基金项目(34685)
自然(30345)
自然科(29730)
自然科学(29721)
自然科学基金(29295)
资助(28947)
教育(28404)
(28033)
(25309)
编号(22410)
(22010)
中国(21410)
国家社会(21236)
重点(19709)
教育部(19531)
(19271)
成果(18410)
人文(17970)
(17714)
社科(17073)
期刊
(77908)
经济(77908)
研究(47004)
中国(27938)
(22753)
管理(20109)
科学(19266)
学报(18021)
(17065)
金融(17065)
(16496)
经济研究(14860)
财经(14661)
大学(14541)
学学(13816)
(12852)
(11643)
农业(11255)
问题(10914)
国际(10700)
世界(10523)
业经(9824)
技术(9644)
教育(8588)
技术经济(7479)
(7161)
统计(6680)
经济问题(6576)
理论(6005)
现代(5753)
共检索到210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铁梅  范晓非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结论是:①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②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2004年之后劳动供给曲线明显向上倾斜。③从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及城镇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出现了代表经济阶段性变化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以上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已在2005年后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短缺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诚  
与刘易斯模型预测的“拐点”不同,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伴随着高达60%比例农村人口的普通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现象,文章称之为“准刘易斯拐点”。尽管有多方面因素促成这一现象,但中国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潜在力量促使这一冲击现象尽快结束。文章认为,面对伴随“民工荒”而出现的中国“拐点”问题,中国政府政策需要做出一系列调整,以建立良性循环和互信互利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劳资关系。经过政府、企业与新生代劳工之间的调适和努力,中国经济很可能会较好地渡过“民工荒”冲击阶段,回到正常的二元经济转型轨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沈于  朱少非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已出现刘易斯拐点。经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对此,一个经典的解释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从而诱发产业升级。在当代背景下,产业升级涉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相互协调与配合,绝非单一企业所能完成。基于此,本文建构了一个带中间品的两商品模型,引入了上下游厂商之间的"协调"这一因素,在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背景下,说明了劳动力成本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民  
本文认为,由于经济改革迸程的迅速推进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传统制度变革的滞后,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被多重分隔,特别是正规劳动力市场和从属劳动力市场并存的格局给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带来深刻影响。低价的从属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调节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主要杠杆,并有效地刺激着资本需求。但在这种效率的背后,我们却付出了公平的代价。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罗传银  
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供给方面看具有年龄、文化、性别、技术等方面的特征,从需求方面看具有职业、企业、行业和产业等方面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主要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崛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发展、农民工居民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力资源流动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建议实施人口政策,适当放宽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赖德胜  
感谢《财经科学》邀请我参加本次研讨会,并让我见证了《财经科学》创刊六十周年。《财经科学》六十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办一本刊物不容易,在此,我对《财经科学》全体同仁表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赖德胜  
感谢《财经科学》邀请我参加本次研讨会,并让我见证了《财经科学》创刊六十周年。《财经科学》六十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办一本刊物不容易,在此,我对《财经科学》全体同仁表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晓暾  程姣姣  
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在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都有明显的负向扭曲作用,且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负向影响高于高级化。分区域而言,劳动力价格扭曲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大于内陆。本文基于我国实际,对劳动力价格进行测度分析,丰富传统扭曲理论,为改善劳动力要素市场提出参考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志峰  梁言  
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矛盾。基于历史发展和学科分割的视角,本研究发现:2010年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第一次出现供给侧"拐点",而不同学科学术劳动力供需结构出现"拐点"的时间略有差异。供给侧"拐点"出现以后,学术劳动力市场对于博士生准入越发严格,学术标准不断提高,学术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必然对博士生培养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推进学术劳动力市场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粗放式投入和博士生精准培养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市场在相互博弈过程中同向发力形成协同控制机制,推动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向需求侧"二次拐点"方向发展,实现博士生培养结构的优化。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孙婧芳  
利用微观数据讨论1990—2008年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环境的变化。发现,劳动力市场转型之前,教育对参与非农业有显著影响,对工资的影响甚微;转型后,教育对参与非农就业的影响减弱,教育回报率提高。转型后,低学历参与非农就业的机会提高,但工资低,易受外界冲击;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机会提高。政策含义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教育补贴,推动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低学历劳动力抵御风险的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车伟,Albert Park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丽  
随着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受到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劳动年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就业形态呈现多样性灵活性等。为了应对上述变化,必须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问题。从供给侧而言,高等教育主要承担劳动力的培养任务,高等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事关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