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14)
2023(9893)
2022(7997)
2021(7528)
2020(6114)
2019(14002)
2018(13227)
2017(25047)
2016(13555)
2015(15014)
2014(14506)
2013(14528)
2012(13551)
2011(12442)
2010(12133)
2009(11406)
2008(11361)
2007(9909)
2006(8777)
2005(7914)
作者
(41675)
(35238)
(34909)
(33114)
(22309)
(16773)
(15496)
(13652)
(13535)
(12358)
(12233)
(11712)
(11371)
(11151)
(11091)
(10785)
(10404)
(10238)
(10138)
(10100)
(8781)
(8603)
(8442)
(8025)
(7916)
(7857)
(7660)
(7236)
(7049)
(7002)
学科
(60296)
经济(60224)
(36039)
管理(35885)
方法(28108)
(26307)
企业(26307)
数学(25609)
数学方法(25444)
中国(19564)
(17056)
(15677)
贸易(15668)
(15343)
(13443)
(12631)
业经(11632)
农业(11507)
(11231)
(10385)
金融(10384)
(10219)
银行(10175)
(9834)
环境(9138)
(8107)
技术(8084)
关系(7782)
(7712)
(7636)
机构
大学(208630)
学院(203157)
(95563)
经济(94299)
研究(78358)
管理(75577)
理学(66088)
理学院(65293)
管理学(64275)
管理学院(63918)
中国(60466)
科学(47030)
(44280)
(41407)
(40649)
(40515)
研究所(37558)
财经(33776)
中心(33557)
农业(33143)
业大(33063)
经济学(32019)
(31265)
经济学院(29025)
北京(28121)
(27474)
(27472)
财经大学(25629)
(24804)
科学院(24624)
基金
项目(140592)
科学(111702)
基金(108155)
(98377)
国家(97653)
研究(94833)
科学基金(81915)
社会(65615)
社会科(62402)
社会科学(62386)
基金项目(56737)
自然(53808)
自然科(52682)
自然科学(52657)
自然科学基金(51828)
(49496)
(44568)
资助(44178)
教育(42380)
编号(33112)
(33053)
重点(32334)
(29865)
国家社会(29601)
(29350)
中国(28516)
教育部(28098)
创新(27735)
科研(27614)
计划(26762)
期刊
(97509)
经济(97509)
研究(60507)
学报(39557)
中国(38685)
(36513)
科学(36013)
大学(29112)
(28834)
学学(28008)
管理(27051)
农业(24781)
(20184)
金融(20184)
经济研究(18019)
财经(18009)
(15575)
(14320)
(14105)
业经(13724)
问题(13647)
国际(13188)
技术(12830)
教育(12734)
世界(12712)
(10656)
业大(10171)
技术经济(10072)
资源(9315)
统计(9203)
共检索到297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民  
本文认为,由于经济改革迸程的迅速推进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传统制度变革的滞后,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被多重分隔,特别是正规劳动力市场和从属劳动力市场并存的格局给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带来深刻影响。低价的从属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调节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主要杠杆,并有效地刺激着资本需求。但在这种效率的背后,我们却付出了公平的代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铁梅  范晓非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结论是:①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②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2004年之后劳动供给曲线明显向上倾斜。③从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及城镇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出现了代表经济阶段性变化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以上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已在2005年后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短缺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赖德胜  
感谢《财经科学》邀请我参加本次研讨会,并让我见证了《财经科学》创刊六十周年。《财经科学》六十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办一本刊物不容易,在此,我对《财经科学》全体同仁表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赖德胜  
感谢《财经科学》邀请我参加本次研讨会,并让我见证了《财经科学》创刊六十周年。《财经科学》六十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办一本刊物不容易,在此,我对《财经科学》全体同仁表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菊芹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的描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着重分析其对当前的失业治理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荣清  王静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劳动统计制度和相关的劳动统计体系,它在我国现行的劳动力配置和就业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现有的劳动统计尚存在着一些与劳动力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它表现在:(1)劳动力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慧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竞争程度 ,既影响到接受教育消费者寻找工作的难易与满意程度及可能获得的收入水平 ,又影响到潜在的接受教育消费者与尚未完成教育消费者对未来教育消费的决策。本文在分析我国改革以来劳动力市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 ,发展教育消费的对策建议 :( 1)培育市场机制 ,加强市场在配置劳动力中的作用 ;( 2 )打破所有制、地区和城乡界限 ,真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 3 )将发育劳动力市场与发展教育消费相互配合 ,理顺劳动力参与率 ,均衡劳动力市场供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金波  
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潜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具有空间倒"U"结构,其特征满足"威廉姆森"假说。进一步计算市场潜能的拐点值发现,在不同的空间权重下超过90%的样本位于拐点值左侧的递增区间,这表明市场潜能对本地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效应,且在东部地区表现突出,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在考虑市场潜能的空间溢出效应后,本地市场潜能对邻近地区的劳动力"虹吸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空间竞争",并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空间竞争"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为强烈,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市场潜能对邻近地区争夺劳动力资源的空间竞争有所减弱。最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潜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集聚与公共服务机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通过集聚效应与公共服务效应可以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扩大了地区劳动力存量规模,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假说。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锋亮  
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与1991年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城镇住户调查所获得数据,使用由萨卡洛普洛斯于1979年提出的检验方法,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筛选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强筛选的趋势较为明显,然而教育还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价值。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高锦  
最近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诸如"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公务员热"等就业问题,这些问题有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本文从劳动者选择的生命周期理论角度,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出发,分析了现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从劳动者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选择入手,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丽文  孟海涛  孙玉梅  李娜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特征、结构特征、运行特征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希望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为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指出方向,从而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更多需求。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讨论了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仁船,杨军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