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94)
2023(19203)
2022(16595)
2021(15603)
2020(13225)
2019(30756)
2018(30378)
2017(58088)
2016(31646)
2015(35603)
2014(35502)
2013(35267)
2012(32579)
2011(29438)
2010(29208)
2009(27104)
2008(26591)
2007(23523)
2006(20269)
2005(17858)
作者
(92751)
(77611)
(76958)
(73351)
(49173)
(37381)
(35029)
(30425)
(29422)
(27572)
(26388)
(26229)
(24589)
(24532)
(24089)
(24035)
(23555)
(23110)
(22267)
(22190)
(19309)
(18928)
(18923)
(17734)
(17426)
(17189)
(17160)
(17089)
(15734)
(15472)
学科
(129153)
经济(129013)
管理(86719)
(83563)
(67496)
企业(67496)
方法(61013)
数学(53644)
数学方法(52982)
(35654)
中国(35463)
(32104)
(29108)
业经(27194)
地方(25419)
(25353)
贸易(25343)
(24637)
农业(24025)
(22820)
理论(20092)
(19982)
财务(19901)
财务管理(19854)
(19618)
环境(19347)
企业财务(18778)
(18772)
银行(18702)
技术(18446)
机构
大学(454162)
学院(451311)
(183054)
经济(179269)
管理(174016)
研究(156716)
理学(151269)
理学院(149517)
管理学(146666)
管理学院(145886)
中国(115990)
科学(99554)
(97116)
(80886)
(80282)
(79663)
研究所(73802)
业大(70982)
中心(70569)
财经(65784)
(64722)
农业(63051)
北京(61415)
(59913)
(59632)
师范(58959)
(56924)
经济学(56050)
(52281)
经济学院(50695)
基金
项目(311831)
科学(243689)
基金(226661)
研究(222133)
(200186)
国家(198587)
科学基金(168643)
社会(139352)
社会科(131972)
社会科学(131936)
(120429)
基金项目(119638)
自然(111608)
自然科(109030)
自然科学(108993)
自然科学基金(107025)
(102571)
教育(102394)
资助(94618)
编号(89450)
成果(72266)
重点(70576)
(68890)
(66519)
(63898)
课题(61926)
科研(60511)
创新(59781)
教育部(58505)
大学(57857)
期刊
(194024)
经济(194024)
研究(129205)
中国(83368)
学报(78037)
(71916)
科学(70350)
管理(61285)
(61272)
大学(58242)
学学(54965)
农业(49832)
教育(46758)
技术(38304)
(35572)
金融(35572)
经济研究(32192)
财经(31822)
业经(31140)
(27322)
(26503)
问题(25453)
(22396)
图书(22381)
技术经济(21588)
(21230)
科技(21172)
统计(20645)
资源(20478)
理论(20385)
共检索到651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劳动力是生产中的主要投入要素。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证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我国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这种劳动力供给效应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理论分析表明,劳动力供给效应的释放是有条件的。为进一步证实和解释,文章引入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劳动力红利确实存在门槛效应,并进一步捕捉经济水平、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力供给效应影响的门槛值。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近年来"民工荒"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并且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蔓延。"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引起广泛热议和政策关注。虽然对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仍存在争论,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如何应对拐点到来。文章以贵州省为例对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红利释放问题进行讨论。在对多项特征指标进行计算比对的基础上,文章推断了贵州省"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并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劳动力红利现状。最后对欠发达地区如何顺利跨越拐点、打造"双型"劳动力红利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秀芳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人口转变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13年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引致的结构红利效应,从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视角探求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因。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红利效应确实存在。第一产业的结构红利除了少数几个年份外整体上为正,而第二、三产业由于劳动力的流动经历了由盲目到规范有序的过程,结构红利呈现出由负变正的趋势。此外,由于结构红利在整个周期存在波动性,2013年为人口红利拐点的观点并未被证实。鉴于此,应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拓...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晓君  郑健松  李小建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运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算法,对人口参数尤其是总和生产率和生育模式进行假设,通过PADIS-INT系统实现人口预测,而后结合预测的劳动参与率,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情况。发现劳动力规模在2015年左右开始缩减,尤其在2025年以后快速下降。预计在2030—2035年间45~64岁中老年劳动力比重超过25~44岁中壮年劳动力比重,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日益明显。"全面二孩"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劳动力供给缩减的趋势,放缓劳动力结构老年化速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晓君  郑健松  李小建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运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算法,对人口参数尤其是总和生产率和生育模式进行假设,通过PADIS-INT系统实现人口预测,而后结合预测的劳动参与率,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情况。发现劳动力规模在2015年左右开始缩减,尤其在2025年以后快速下降。预计在2030—2035年间4564岁中老年劳动力比重超过2544岁中壮年劳动力比重,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日益明显。"全面二孩"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劳动力供给缩减的趋势,放缓劳动力结构老年化速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楠  
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曾经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保证了中国工业在低成本的环境中获得所需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工业的成本优势,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频频出现,无限劳动力供给逐渐消失,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逐步从充足转变为短缺,"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改善社会经济环境,规范国内资本市场,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优化人口结构,从而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也  
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主体进行提供劳动时间决策的结果。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人口参与率、工资率、税收等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劳动力总量随着总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趋缓甚至过剩;呈现出结构性和季节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茂华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转移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飞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老化,城市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考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确实会给我国劳动力供给带来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会使得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结构得到改善,使得城市的老龄化老化有所缓解,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劳动力供给结构逐步老化,但劳动力素质会逐步提高,通过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来保持劳动力这一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化解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困境的根本策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秋霖  许多  周羿  
文章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二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通过研究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人工智能应用及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考察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存在怎样的替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会促使一个经济体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人口老龄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诱因;智能化生产对当地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有助于抵偿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经济增长放缓,人工智能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工具。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属于"诱导式创新",与劳动力之间是替代关系,而且是"补位式替代",不是"挤出式替代"。如果维护好这些特征,人工智能将在未来老龄化大背景下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邵全  赵奭  刘娜  冯凯  
在工作场所应用AI技术进行劳动监控对构建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完全信息环境是造成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主要根源,然后在AI背景下组建政府、企业、员工三方构成的劳动合作联盟,采用经典的Shapley Value方法对工作联盟的收益进行配置,从而实现联盟的帕累托效率。最后,引入一个算例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说明了AI背景下社会劳动关系中需要形成基于政府、企业、员工的一个可持续的、稳定的劳动联盟,它可以有效地解决AI劳动监控所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更加公平地进行联盟的社会收益分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敏  
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文章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解,认为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可以抵消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测算发现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文章认为相较于人口红利消失的不可抗性,劳动参与率下降趋势是可以缓和的。鉴于此,文章认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新动力在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茂  
文章利用专项调查获取大量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影响农民工与非农民工群体对未来生活预期的因素,表明基于不同的生活预期,农民工和非农民工未来就业选择不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春芳  
本文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供给行为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低、就业地点近、劳动强度低、非农劳动时间短、非农工资率较低;家庭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农村男女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制约因素各异,其中婚姻、学龄前儿童数和需赡养老人数对女性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杜航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存在着长期性、短期性、正面性与负面性的多方面影响。正面影响是延长人力资本回收期,增加适龄劳动人口;负面影响是阻碍就业进程,不利于供给市场的良性发展;长期影响在于缓解劳动力不足;短期影响在于弱化老年劳动者地位。因此,需要从"弹性"角度、权利保障角度与统筹兼顾角度,推动延迟退休政策发展,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