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43)
2023(7032)
2022(5921)
2021(5996)
2020(5067)
2019(12150)
2018(12136)
2017(23652)
2016(12463)
2015(14553)
2014(14280)
2013(14236)
2012(12851)
2011(11817)
2010(11820)
2009(11024)
2008(10691)
2007(9085)
2006(8000)
2005(7272)
作者
(34136)
(28594)
(28485)
(27306)
(18137)
(13498)
(12836)
(11199)
(10865)
(10084)
(9815)
(9536)
(9306)
(9079)
(8920)
(8828)
(8529)
(8177)
(8127)
(7873)
(7218)
(6937)
(6846)
(6549)
(6424)
(6421)
(6198)
(5908)
(5624)
(5583)
学科
(61338)
经济(61281)
方法(32620)
管理(32571)
(32076)
数学(30398)
数学方法(29890)
(24742)
企业(24742)
中国(18728)
(15046)
(13744)
贸易(13736)
(13483)
(11013)
业经(9961)
(9927)
农业(9663)
(9175)
(8346)
银行(8334)
理论(8269)
(8086)
(8031)
金融(8030)
地方(7596)
关系(7485)
(7357)
环境(7309)
(7255)
机构
大学(183091)
学院(180046)
(86129)
经济(84855)
管理(70791)
研究(63294)
理学(61994)
理学院(61336)
管理学(60059)
管理学院(59759)
中国(50015)
(38942)
(35818)
科学(35433)
(31193)
财经(29637)
研究所(28547)
经济学(28534)
(27414)
中心(27411)
经济学院(25683)
北京(25344)
(24904)
业大(23371)
(23292)
(22438)
财经大学(22402)
(22327)
师范(22164)
农业(19448)
基金
项目(120552)
科学(97193)
基金(92200)
研究(86986)
(80403)
国家(79867)
科学基金(69096)
社会(58862)
社会科(56085)
社会科学(56073)
基金项目(47199)
自然(44071)
自然科(43235)
自然科学(43227)
自然科学基金(42496)
(42376)
教育(41255)
资助(40338)
(37158)
编号(32970)
(28920)
重点(27016)
成果(26596)
国家社会(25809)
教育部(25525)
中国(24936)
(24874)
(24734)
人文(23897)
大学(23584)
期刊
(86784)
经济(86784)
研究(54753)
中国(35586)
管理(27183)
科学(25777)
(25456)
学报(24619)
(22306)
大学(19847)
学学(18680)
教育(17267)
技术(16331)
经济研究(16306)
农业(15542)
财经(15339)
(15263)
金融(15263)
(13344)
统计(12246)
业经(11840)
(11711)
问题(11631)
世界(11207)
国际(10738)
(10716)
技术经济(9894)
决策(9724)
(9508)
资源(7755)
共检索到263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潘泰萍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公共政策、劳动力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行政调节型"调整模式,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多元并存"调整模式,再转变为市场经济初期的"个别调整"模式。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又开始了从"个别调整"模式向"集体调整"模式的转型。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石美遐  王宝庆  
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从来都是各国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就业问题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就业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的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然而,就业不仅有数量的要求,同时也有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就业领域浮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是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数量增长很快,从业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洪泸敏  章辉美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和劳动关系缔结方式的契约化,我国企业的劳动关系逐步由政府主宰模式向政府协调下的市场机制调节模式转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郭志刚  
劳动关系是雇佣双方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契约关系,这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中兼具冲突性和合作性特征。本文通过对劳动关系内在冲突和合作动因的探讨,分析其心理契约内核,认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关键在于社会交换关系的外在和内在平衡,并提出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指出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河清  詹婧  
目前我国各类企业中存在三类不同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各自在不同领域对不同阶段的劳动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方法分析选择我国劳动关系调节模式所应依据的制度因素,包括文化习俗背景、经济体制、产权制度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秦臻  
众包是本轮数字化浪潮中兴起的新型分散化组织方式。以数字平台作为关键技术基础,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众包模式,即发包企业以平台企业为中介将工作任务外包给大众,或者平台企业自身作为发包方将工作任务外包给广泛的个体化数字零工。众包模式促进了灵活雇佣的演进,在不同维度上深化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金融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下,相应的劳资矛盾治理面临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困境。众包模式内含着提高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和提高自由职业者的劳动自主性等积极因素,并成为我国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脱贫以及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新征程中,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资本在这种新型组织方式中的运动规律,发挥众包模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根本上推进相关灵活用工问题治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许建宇  
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欣  
以往对"新业态"之于劳动关系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享经济等存在显性影响的领域。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从转型产业过渡到新业态的快递行业,分析"互联网+"的引入对加盟制快递企业劳动关系的隐蔽影响。研究发现,快递总部为整合寄递流程对加盟商施加的"统一管理",借助于"互联网+",已对加盟商层面的劳动关系产生"破壁效应",进而对快递员工作时间、工资等核心劳动权利产生了"反射性损害"。为解决当下快递员劳动保护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必要将快递总部的此种"统一管理"纳入法律管制。在策略选择上,立法层面可以考虑相关部门联合出台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詹婧  
一国劳动关系模式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雇佣调整策略是企业在经营不景气或感觉冗员较多时主动采取的一系列调整方式。因此,本文通过对日、德、美三国不同劳动关系模式下企业所选择不同雇佣调整策略的总结,梳理出各国雇佣调整策略的特点及其与本国劳动关系模式的关系。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指出这些雇佣调整策略对于我国的启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蔡建辉  徐文进  
案情简介甲公司是一家全国性快递公司,在各地有众多直营门店和特许经营门店。谷某与甲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工作岗位为操作员。2012年3月底,谷某离开甲公司。2012年4月,甲公司搬离了上海,乙公司迁入该场所。乙公司门店与甲公司使用统一装潢、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统一呼叫系统,在物流上相互配合协作,并统一使用甲公司的快递配送管理系统。2012年6月1日,谷某重新进入该场所工作。后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谷某申请劳动仲裁主张乙公司支付双倍工资。劳动仲裁委经审理认为,乙公司主张谷某2012年6月1日重新与案外人甲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属于甲公司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何远程  
本文意在通过讨论集体劳动关系有序运行的逻辑,对社会组织作为中立"第四方"介入集体劳动争议的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依据目前我国集体劳动关系运行的现状,社会组织在教育、引导劳方成熟、理性维权;倡导、监督资方依法、合理处理劳资纠纷;为政府建言适当介入集体劳动争议方面做出了大量的贡献。未来发展的路径应作为更为中立的"第四方",发挥社会组织调解、调停集体劳动争议的积极作用。推进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实现"内部有序化、外部可调控、关系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詹婧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变革是国企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旧制度中既得利益者改革愿望的缺失,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制度变迁中可能出现消极路径依赖。本文通过对目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现状的剖析,提出防范消极路径依赖的对策,包括供给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明确各方的预期收益,降低既得利益者的损失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曦萌  
劳动、资本和政府三者的关系影响并决定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模式。基于该视角,可将世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模式分为三种: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模式。研究梳理世界范围内的典型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分析其特点,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皓琰  李明  
网络生产力催生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平台为核心组织的多种新型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就业、生产、消费等活动的运作形式,并引发了劳动关系的新变化。网络生产力下的新型经济模式看似带来了就业权利、生产资料、劳动成果等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共享,但究其本质则是资本为实现更大范围内控制所运用的手段,且剥削与控制的范围更大、方式也更加隐蔽。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加强对数字劳动和信息商品的研究,有效实施政府引导、完善立法执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