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11)
2023(17906)
2022(15055)
2021(14252)
2020(11773)
2019(27225)
2018(26825)
2017(50682)
2016(27350)
2015(31094)
2014(31239)
2013(30802)
2012(28681)
2011(25965)
2010(26008)
2009(23805)
2008(23726)
2007(21074)
2006(18289)
2005(16620)
作者
(78269)
(65447)
(65391)
(62208)
(41656)
(31492)
(29811)
(25642)
(24960)
(23477)
(22367)
(22078)
(20801)
(20707)
(20311)
(20267)
(19689)
(19377)
(18887)
(18836)
(16375)
(16076)
(15969)
(15007)
(14844)
(14671)
(14581)
(14478)
(13199)
(13127)
学科
(120039)
经济(119918)
管理(75146)
(73257)
(57497)
企业(57497)
方法(51258)
数学(45078)
数学方法(44554)
中国(36647)
(34397)
(28353)
地方(27424)
业经(25984)
(23947)
贸易(23930)
农业(23249)
(23225)
(22587)
(21873)
(19365)
银行(19320)
(18558)
(18546)
金融(18542)
理论(17823)
环境(17725)
(17723)
(17142)
财务(17078)
机构
学院(391323)
大学(389586)
(165233)
经济(161876)
管理(147480)
研究(135383)
理学(126286)
理学院(124818)
管理学(122623)
管理学院(121891)
中国(104437)
(83101)
科学(81399)
(75167)
(68370)
(64505)
中心(62624)
研究所(61800)
财经(59560)
(59373)
业大(55948)
(54186)
北京(52956)
(52662)
师范(52136)
经济学(51267)
农业(50371)
(48803)
(47501)
经济学院(46192)
基金
项目(256734)
科学(202350)
研究(189865)
基金(185697)
(161358)
国家(159960)
科学基金(137022)
社会(120888)
社会科(114548)
社会科学(114521)
(99936)
基金项目(97357)
教育(88330)
自然(86811)
自然科(84833)
自然科学(84808)
(84389)
自然科学基金(83289)
编号(77661)
资助(76608)
成果(63253)
(59021)
重点(58137)
(57423)
课题(54199)
(53439)
国家社会(50368)
创新(49941)
教育部(49449)
科研(49143)
期刊
(184957)
经济(184957)
研究(116702)
中国(82543)
(59585)
学报(58767)
(58678)
科学(55361)
管理(54528)
教育(45871)
大学(45000)
学学(42138)
农业(40711)
(37409)
金融(37409)
技术(36240)
业经(31009)
经济研究(30211)
财经(29387)
(25370)
问题(24492)
(22051)
(21046)
技术经济(19494)
图书(19180)
统计(19062)
世界(18530)
国际(18359)
(18296)
商业(18025)
共检索到593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斌  魏亚欣  丛龙峰  
本文首先基于对劳动关系广义的理解,从劳动关系的交换本质入手,借鉴对交换形态的划分,将劳动关系区分为封建型、契约型、信赖型和网络型四种形态,并据此分析各国劳动关系的差异。进而指出劳动关系的各个子系统也可依此进行类型区分,而这些子形态有可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呈现不同的组合分布,造成一国劳动关系独有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最后,将以上分析应用于中国现实,指出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形态可能呈现出空间上多种形态共存、时间上发展阶段错位的复杂局面,以求对中国劳动关系发展路径研究提供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亮山  石美遐  
从制度研究、系统研究、社会行动等角度,对劳动关系的研究路径加以讨论,进而为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劳动关系研究路径的形成做必要的准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邵思军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和对比西方产业关系演变的角度,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路径,进而建议工会的改革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基本事实,通过引入激励机制,促使工会真正成为工人认可的代表组织,有效发挥其维权职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梁赞安  罗运贵  
一、广西农村劳动就业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拓宽,劳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劳动力流动渠道的初步打开,广西农村劳动就业有了一定发展。到1988年,乡镇企业职工达196万人,与1978年的80.7万人相比,增长了3.14倍,十年间平均每年增长9.28%,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6.62%上升到1988年的11.46%。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推动,农村劳动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88年,广西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就业的比重分别为90.78%、4.08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栾居沪  
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往往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对是否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进行申请确认。仲裁和司法实践中,摆在裁判者面前的是劳动关系确认是否适用仲裁时效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不同裁判者的裁判理由和结果也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对劳动关系确认是否适用仲裁时效作一系统探讨,以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让案件裁判体现公平和正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段毅  李琪  
本文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角,对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形成过程做了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笔者将集体劳动关系分为生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以笔者介入和接触的个案作为依据。笔者认为,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尽管发萌于个体劳动关系的土壤,但另有其生成的规律、发展的机理和成熟的标志,这些都是完全不同于个体劳动关系的。笔者还认为,在集体劳动关系的生成、发展和成熟的整个过程中,工人(劳方)始终是自变量,资方和政府则是因变量,因此,政府难于在目前集体劳动关系尚处于生成阶段的时候,对其予以系统规制,适时出台促进集体劳动关系形成的劳工政策应是政府在此阶段的最佳选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军  李雪艳  
目前学术界对劳动关系问题的探讨缺乏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劳动关系概念称谓、基本性质和演变规律缺乏卓有成效的系统研究。本文甄别了若干基础概念,认为劳动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内容特征,而劳动关系这一称谓更适合我国使用;总结了市场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分析了劳动关系现实冲击及其根由,提出了促进劳动关系趋向和谐发展的科学规制方法。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戴俊玉  陈耀庭  
文章以漳州市芗城区劳动监察大队所收集到的案例为基础,从该地区讨薪劳动者通过劳动监察途径进行维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劳动者在维权讨薪过程中解决途径:劳动监察介入协商解决、劳动监察立案调查解决、劳动仲裁解决、法院解决等四种路径方式。并对四种路径所需的手续和材料等进行详细的流程分析,从而测算每条路径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并针对不同路径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以期望更好更快地降低讨薪劳动者维权成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长发  
劳动技术教育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它包括建设先进文化的内涵 ,它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劳动技术教育观 ,要充分肯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学科地位 ,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 ,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劳动技术教育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坤刚  乔安丽  
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首要问题是判断争议双方主体是民法上的劳务关系还是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由于我国立法中未对劳动关系的本质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司法实践中常出现判断困难。本文结合案例,从雇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区分的基本要点。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程延园  
一、劳动争议现状分析和考察 1.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的数量及成功处理争议数量逐年减少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选择先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经调解不成,再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选择直接向仲裁委员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胜兰  
和谐社会需要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协调,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协调与否关系到能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当中,存在着诸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致使各种劳动关系不协调,甚至恶化,最终导致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本文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入手,在分析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晓蓉  
劳动关系与雇用关系的界定,对于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巨大。劳动关系与雇用关系究竟如何界定?区分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的法律后果?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论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述磊   戚聿东   刘翠花   李建奇  
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形态由工业劳动、服务劳动、信息劳动向数字劳动演进。数字生产方式加速推动人机关系变革,从工业经济时代简单操作、密切协作、深度交互模式,逐渐向数字经济时代柔性融合模式演进,机器的态势感知能力不断提升,人机依赖性日益增强。人机融合重构劳动关系的动力机制涉及劳动关系系统中投入、主体、转换过程、产出等全主体和全流程的数字化变革。在人机融合模式下,劳动关系发展面临新趋势,包括人职匹配趋于精准化、共生化,雇佣关系趋于灵活化、合作化,办公场所趋于移动化、线上化,劳动过程趋于原子化、碎片化,工作时间趋于弹性化、自由化,报酬支付趋于创客化、长期化,管控模式趋于扁平化、网络化,治理体系趋于多元化、柔性化。为加速构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市场层面应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打造劳动者工作新模式;企业应加快组织变革进程,推动企业组织转向扁平化网状架构;个体应适应新环境、强化新技能、激活新思想、创造新话语权;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推动法律体系和制度改革,灵活运用数字生态利益相关者力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易定红  袁青川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关系双方的谈判力量,谈判力量的均衡程度直接关系到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文献研究发现,现有谈判力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量依赖、谈判力量系统动态、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和集体谈判系统四个视角。本文最终得出五点结论,并针对平衡劳动关系中的谈判力量提出了一些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