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28)
- 2023(16474)
- 2022(13671)
- 2021(12567)
- 2020(10357)
- 2019(23712)
- 2018(23158)
- 2017(43984)
- 2016(23768)
- 2015(26713)
- 2014(26432)
- 2013(26200)
- 2012(24410)
- 2011(22065)
- 2010(22377)
- 2009(21147)
- 2008(21356)
- 2007(19465)
- 2006(17623)
- 2005(16598)
- 学科
- 济(112158)
- 经济(112004)
- 业(97747)
- 管理(88938)
- 企(88456)
- 企业(88456)
- 方法(43306)
- 财(37726)
- 业经(34331)
- 数学(34185)
- 数学方法(33919)
- 中国(33029)
- 农(32383)
- 务(26982)
- 财务(26948)
- 财务管理(26907)
- 制(26773)
- 企业财务(25674)
- 地方(23619)
- 农业(22620)
- 技术(20624)
- 贸(20063)
- 贸易(20044)
- 体(19801)
- 易(19523)
- 和(19316)
- 划(18674)
- 银(18645)
- 银行(18628)
- 策(18542)
- 机构
- 学院(347222)
- 大学(343538)
- 济(154910)
- 经济(152084)
- 管理(137427)
- 研究(119109)
- 理学(116330)
- 理学院(115171)
- 管理学(113834)
- 管理学院(113166)
- 中国(97297)
- 财(76155)
- 京(74002)
- 科学(66308)
- 所(59380)
- 财经(58797)
- 中心(54094)
- 江(53983)
- 农(53895)
- 经(53397)
- 研究所(52629)
- 北京(47538)
- 经济学(47376)
- 业大(45191)
- 财经大学(43267)
- 院(42993)
- 经济学院(42559)
- 州(42447)
- 范(41783)
- 农业(41614)
- 基金
- 项目(218037)
- 科学(174685)
- 研究(164506)
- 基金(160364)
- 家(137504)
- 国家(136285)
- 科学基金(119021)
- 社会(108659)
- 社会科(103264)
- 社会科学(103241)
- 省(84092)
- 基金项目(83688)
- 教育(73713)
- 自然(73352)
- 自然科(71658)
- 自然科学(71638)
- 自然科学基金(70427)
- 划(69708)
- 资助(65586)
- 编号(65409)
- 成果(53458)
- 发(50744)
- 部(49615)
- 重点(48954)
- 创(48221)
- 国家社会(45902)
- 制(45544)
- 课题(45247)
- 创新(44402)
- 业(43781)
- 期刊
- 济(183395)
- 经济(183395)
- 研究(110035)
- 中国(75725)
- 财(64217)
- 管理(57968)
- 农(51155)
- 科学(46400)
- 学报(45276)
- 融(38342)
- 金融(38342)
- 大学(36232)
- 农业(34966)
- 学学(34072)
- 教育(33345)
- 技术(31803)
- 财经(30644)
- 业经(30405)
- 经济研究(28857)
- 经(26462)
- 问题(23592)
- 业(21407)
- 贸(20051)
- 技术经济(19817)
- 世界(19048)
- 国际(18059)
- 财会(17404)
- 现代(17092)
- 会计(16743)
- 商业(15873)
共检索到550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苏红键 李红玉
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新《环境保护法》实施的背景下,企业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以往绿色发展研究述评,界定了企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并从绿色经营管理、绿色产品和技术、节能环保绩效三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绿色发展相关资料,通过量化后对企业绿色发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发现,传统"三高"行业和处在绿色产品研发前沿的行业中的企业更加重视绿色发展。进一步分析了10个细分行业的绿色发展特征,最后提出了中国制造企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制造企业 绿色发展 评价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苏红键 李红玉
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新《环境保护法》实施的背景下,企业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以往绿色发展研究述评,界定了企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并从绿色经营管理、绿色产品和技术、节能环保绩效三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绿色发展相关资料,通过量化后对企业绿色发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发现,传统"三高"行业和处在绿色产品研发前沿的行业中的企业更加重视绿色发展。进一步分析了10个细分行业的绿色发展特征,最后提出了中国制造企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制造企业 绿色发展 评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开乐 于俊卿 杨善林
文章以安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在简要分析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的安徽制造行业月度用电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泥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行业、化工行业以及铁合金冶炼业仍然是安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及其节能潜力和发展趋势,指出了安徽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应该重点关注的行业领域,并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明确了未来安徽省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安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安徽向制造强省迈进。
关键词:
制造业 绿色发展 行业用电数据 聚类分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志祥 李兴
采用2010~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结合文本分析方法识别绿色低碳转型企业,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渐进双重差分模型(PSM-DID)实证检验绿色低碳转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低碳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转型成本,同时有效缓解了融资约束问题和促进行业竞争,从而助力转型企业实现经济和环境目标双赢;绿色低碳转型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国有企业、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绩效提升作用明显,而对非国有企业、其他行业企业的财务绩效提升作用更强,相较于其他地区,对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提升效应稍弱。因此,需加快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制定差异化财政政策和规制措施,引导更多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晓飞
选取2010—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考察价值链数字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价值链数字化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考虑一系列内生问题以及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对于出口企业、民营企业、拥有绿色实用型专利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对绿色创新的正向赋能效应更强。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价值链数字化带来的技术扩散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激活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渠道。动态分解结果显示,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升主要归因于资源再配置,且资源再配置是价值链数字化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又一重要渠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晓飞
选取2010—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考察价值链数字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价值链数字化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考虑一系列内生问题以及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对于出口企业、民营企业、拥有绿色实用型专利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对绿色创新的正向赋能效应更强。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价值链数字化带来的技术扩散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激活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渠道。动态分解结果显示,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升主要归因于资源再配置,且资源再配置是价值链数字化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又一重要渠道。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马宗国 曹璐
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为我国制造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当前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亟待评价。从体现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益增长、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社会共享5个维度,构建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1881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组合赋权-TOPSIS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企业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合作和效益增长能力表现较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及社会共享表现较差。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制造企业应积极作好长期建设准备,稳步促进高质量转型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企业运转效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强社会责任管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志红 陶晶
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绿色化转型,探究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寻找提升效率的可行之策,对加快装备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5—2019年装备制造业224家上市企业绿色创新数据,选用网络SBM模型与面板Tobit回归进行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均值为0.739,呈波动下降趋势,科技研发阶段与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呈反向变动趋势;2)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内部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国有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各个细分行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不均衡发展趋势。3)营业净利率、政府补贴、环境规制和融资约束显著正向促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而股权集中度显著负向抑制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上述因素对绿色创新活动的两阶段效率、不同股权性质企业、各个细分行业间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志红 陶晶
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绿色化转型,探究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寻找提升效率的可行之策,对加快装备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5—2019年装备制造业224家上市企业绿色创新数据,选用网络SBM模型与面板Tobit回归进行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均值为0.739,呈波动下降趋势,科技研发阶段与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呈反向变动趋势;2)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内部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国有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各个细分行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不均衡发展趋势。3)营业净利率、政府补贴、环境规制和融资约束显著正向促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而股权集中度显著负向抑制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上述因素对绿色创新活动的两阶段效率、不同股权性质企业、各个细分行业间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凤荣 王康仕
基于2010—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了政府"绿色"政策是否提高了绿色金融配置效率以及不同政策工具是否存在成效差异。研究发现,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低效率的配置水平,未对污染企业形成显著的融资约束;从整体来看,"绿色"政策提高了绿色金融配置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财政政策对绿色金融配置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绿色"监管政策的缺失抑制了金融发展对绿色金融配置效率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
绿色金融 配置效率 财政政策 监管政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巧芝 田雪琪 张力晖
提升绿色发展韧性是中国制造业面对动荡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采用敏感性指数法测算制造企业绿色发展韧性,利用核密度分布与马尔科夫链法评估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韧性的动态趋势与收敛状态。结果发现:(1)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处于“发展水平与发展韧性”双重下降时期。其中,绿色发展水平下降态势趋缓,绿色发展韧性则经历了“上升→下降”、“正向→负向”阶段转变;(2)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绿色发展水平变化的主导力量,传统制造业在绿色发展韧性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根据绿色发展韧性的马尔科夫链结果,低水平和高水平的状态锁定概率较高,状态跃迁与状态退化主要发生在相邻状态间。制造业中收敛于高水平与较高水平类型企业占半数左右,其中,传统制造业为55%,高端装备制造业为45%。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制造业促进绿色发展韧性提升和高效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永亮 张华
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国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向作用。进一步的机理检验显示,影子银行发展主要通过两条渠道抑制企业创新投入:一是减少原本就稀缺的银行贷款资金资源,增加企业借款难度;二是在促进企业实业投资的同时也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研究结论为明晰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及深入理解实体经济与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泛金融市场发展的联系,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靳毓 文雯 何茵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视角,利用文本分析方法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以2015—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弱化代理冲突、提升成长能力,进而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在非高新技术企业、重污染行业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孔庆恺 杨蕙馨 付凡
绿色创新是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为考察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首先从绿色创新意愿、绿色创新能力两视角切入,理论分析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其次,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2011—2020年各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并将其与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匹配,实证检验两者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两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增速平缓,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两业融合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后依旧成立。第三,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多种异质性。在绿色创新异质性方面,两业融合对制造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企业异质性方面,两业融合对非重污染行业企业、非国有企业、南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第四,提高技术整合能力、缓解融资约束是两业融合促进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两条主要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两业融合类型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先进制造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佳,但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融合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持续提升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以 张浩 杨夏妮
论文以2012—2017年共1 29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在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下,省域绿色创新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机理分析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并运用系统GMM方法检验了省域绿色创新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滞后促进作用,进一步考察了3类组织冗余对绿色创新环境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研究明确了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为企业应对省域绿色创新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绩效、实现"外部—内部"的联动传导效应提供了实现路径。
关键词:
省域绿色创新 组织冗余 企业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