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83)
- 2023(20416)
- 2022(17066)
- 2021(16186)
- 2020(13802)
- 2019(31766)
- 2018(31714)
- 2017(60271)
- 2016(32679)
- 2015(36961)
- 2014(36885)
- 2013(36337)
- 2012(33227)
- 2011(29995)
- 2010(30214)
- 2009(28423)
- 2008(28555)
- 2007(25724)
- 2006(22752)
- 2005(20819)
- 学科
- 济(137559)
- 经济(137383)
- 业(111951)
- 管理(107779)
- 企(98698)
- 企业(98698)
- 方法(61653)
- 数学(51339)
- 数学方法(50523)
- 财(42027)
- 农(39792)
- 中国(37862)
- 业经(36865)
- 制(32289)
- 务(27761)
- 财务(27682)
- 财务管理(27621)
- 农业(26714)
- 企业财务(26165)
- 贸(25852)
- 贸易(25832)
- 易(25162)
- 技术(24993)
- 地方(24705)
- 理论(24552)
- 学(24172)
- 银(23183)
- 银行(23150)
- 和(22861)
- 体(22472)
- 机构
- 学院(467079)
- 大学(465614)
- 济(196840)
- 经济(192883)
- 管理(183867)
- 理学(157355)
- 理学院(155693)
- 研究(155313)
- 管理学(153036)
- 管理学院(152134)
- 中国(122578)
- 京(98671)
- 财(94947)
- 科学(91349)
- 所(77774)
- 农(74199)
- 财经(74011)
- 江(71868)
- 中心(71450)
- 研究所(69841)
- 经(67092)
- 业大(64770)
- 北京(62484)
- 经济学(59790)
- 范(58849)
- 师范(58269)
- 农业(57899)
- 州(56522)
- 院(56057)
- 财经大学(54629)
- 基金
- 项目(302029)
- 科学(239980)
- 研究(223348)
- 基金(220680)
- 家(191030)
- 国家(189403)
- 科学基金(164178)
- 社会(142670)
- 社会科(135372)
- 社会科学(135337)
- 省(117449)
- 基金项目(115335)
- 自然(105362)
- 教育(104342)
- 自然科(102993)
- 自然科学(102966)
- 自然科学基金(101191)
- 划(98520)
- 资助(91333)
- 编号(90430)
- 成果(74263)
- 重点(68002)
- 部(67967)
- 创(65808)
- 发(64489)
- 课题(62965)
- 创新(60971)
- 国家社会(59329)
- 教育部(58949)
- 制(58045)
- 期刊
- 济(221146)
- 经济(221146)
- 研究(141128)
- 中国(97180)
- 财(78267)
- 管理(74472)
- 农(68039)
- 学报(66235)
- 科学(64441)
- 教育(52956)
- 大学(51952)
- 学学(48631)
- 农业(45898)
- 融(45868)
- 金融(45868)
- 技术(44935)
- 财经(37518)
- 业经(35942)
- 经济研究(35337)
- 经(32336)
- 问题(28653)
- 业(27749)
- 技术经济(25268)
- 贸(24316)
- 统计(24116)
- 策(22500)
- 世界(21891)
- 现代(21453)
- 版(21443)
- 财会(21250)
共检索到713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卜令通 许亚楠 陈传明 张嘉伟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制造企业面临通过战略变革实现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囿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现有研究难以指导管理者实现有效的战略变革。鉴于此,立足战略三角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基于2018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样本数据,检验政府效率、创新创业活跃度、过往绩效、控股股东性质、市场竞争度与战略变革幅度6项条件对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结果表明:战略变革不构成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不同制度情境下企业应依据组织要素特征选择战略变革模式。4种组态能够引致高创新绩效:高政府效率、非高创新创业活跃度环境下高绩效国企宜实施回避式战略变革;高政府效率、高创新创业活跃度环境下高绩效民企应实施妥洽式战略变革;高政府效率、高创新创业活跃度环境下非高绩效国企宜实施转向式战略变革;非高政府效率、非高创新创业活跃度环境下非高绩效企业应进行复兴式战略变革。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水莲 陈志霞 于程灏
商业模式创新是制造企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是一个复杂系统,相关研究尚未饱和。基于内、外驱动视角,加入企业社会网络和企业组织学习两个过程驱动因素,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机制。通过剖析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组态,发现存在顺势而为型、运筹帷幄型和高瞻远瞩型3类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路径。通过分析每一种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路径中的典型企业,为制造企业探索和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翟晓荣 刘云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以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开始退坡为观测点,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路径演化。研究发现:(1)单要素并不构成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国际化战略与资源基础要素的有效组合形成了殊途同归的多元路径。(2)不同规模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绩效实现路径不同。规模较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国际化广度战略为主导,通过自身资源投入并整合政府或市场资源实现高水平创新绩效;而规模较小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则将国际化广度战略与国际化深度战略相结合,需要配置丰富的市场资源。(3)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逐渐退坡倒逼企业转变技术创新方式,企业“政策依赖性”减弱,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创新绩效呈现由政策驱动向市场资源和企业内部资源协同驱动转变的特点。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小梅 吴小节 汪秀琼
本文基于2001—2017年76家中国企业并购整合发达国家企业的案例,使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基于战略三角框架整合并购行业相关性、并购经验、并购控股权、并购动机、正式制度距离、文化距离、企业所有权性质7个条件变量,探究这些因素组合驱动中国企业逆向并购后整合模式选择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1)“轻触”型整合模式选择的等效路径有4条,即制度约束情境下,以探索式并购为主的非相关并购或经验主导下的高控制权并购,以及制度短板情境下,以利用式并购为主的低控制权并购或经验主导下的探索式并购更倾向于选择“轻触”整合模式;(2)“无为而治”型整合模式选择的等效路径有2条,即制度短板情境下以利用式动机为主的低控制权并购,或资源劣势下的非相关并购更倾向于选择“无为而治”型整合模式;(3)“支持性合作伙伴”型整合模式选择的等效路径有3条,即制度套利情境下的相关并购,或文化多样性情境下,并购经验驱动的高控制权并购或高控制权下的相关并购更倾向于选择“支持合作伙伴”型整合模式;(4)“重触”型整合模式选择的等效路径有2条,即制度套利情境下,经验主导下的具备高控制权的探索式并购,或具备资源优势的高控制权主导的相关并购更倾向于选择“重触”型整合模式。研究结论丰富了并购后整合模式选择的研究成果,为企业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宛秋 王雪晴 刘晓燕 龚慧敏 唐中君
跨界技术并购在为企业带来资源获取和优势重塑的创新机会的同时,也可能由于技术路径依赖等原因使并购目标的实现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本文基于TOE框架和组态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 Q CA),以2007-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主并公司的94起跨界技术并购为样本,探究了不同技术环境、并购双方的技术条件和主并方的创新资源投入下,企业提升跨界技术并购绩效的多种前因组合。研究发现,在动荡技术环境下,内部研发投入是高创新绩效的关键条件,外部创新合作可以作为技术基础的互补条件;在平稳技术环境下,主并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技术多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和广泛的外部技术合作实现较高的跨界技术并购创新绩效,同时,并购双方的技术邻近性与主并方的内部研发合作之间呈现互补关系。本文研究结论可为具有一定资源特质的企业,在一定技术情境下通过取长补短的组合思路达成跨界技术并购的目标,提供系统化决策支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辛本禄 穆思宇
服务创新成为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制造企业服务创新驱动机制,基于集合论思想与战略创业理论,选取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以及企业规模作为条件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173家制造企业进行研究,探寻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规模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任何单一条件均不能成为驱动服务创新的必要条件,存在5种类型的服务创新路径,且每条路径具有等效性。结论可丰富服务创新领域与战略创业领域相关研究,为企业服务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礼旭 黄光于 杨水利
数字化与服务化已然成为众多制造企业转型的两大主要方向,但这两种战略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绩效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和服务导向逻辑,本文探讨了数字化与服务化不同细分维度对制造企业绩效的联动效应。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272家中国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发现高水平的交货过程数字化、基础服务和高级服务作为核心条件,以及高水平的计划、采购和制造过程数字化作为边缘条件的联动匹配是导致高企业绩效的唯一路径。相比之下,虽然导致非高企业绩效存在两条路径,但这两条路径都以非高水平的制造、交货、退货过程数字化和高级服务作为核心条件。本文从组态视角揭示了不同维度数字化与服务化的联动效应对高与非高企业绩效的差异化影响。本文的发现有助于制造企业重新审视其当前的数字化与服务化战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宋耘 张瑞秋 陈浩泽
在以技术民族主义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实现跨越式升级,成长为所在行业的创新引领者,通过控制全球价值链核心活动完成从被治理者到治理者的角色转变。本文以24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连接—杠杆—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创新优势、企业核心能力三个方面的七个前因条件对控制全球价值链核心活动的组态效应。研究表明,控制全球价值链核心活动的前因组态可归纳为四种模式,即“双元创新驱动型”可引致控制全球价值链准入,“研发优势驱动型”可引致控制核心技术,“研发效率协同型”可引致控制市场活动,“全球资源拉动型”可引致控制全球生产决策。本文从组态视角系统解释了中国企业控制全球价值链核心活动的多重并发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先前研究的冲突结论,推动企业升级的因果逻辑性研究向多维交互的整体视角转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林刚 戴国庆 熊焰 耿文月
从数字化技术转型、数字化创新能力转型和数字化效益转型三方面构建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改进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对中国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从技术、市场、政府3个维度的组态效应研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仍遵循东、中、西梯度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驱动路径有5条,可将其归纳为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多重因素间复杂本质,为促进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寒松 贾竣云 田震
农业创业者如何通过整合与管理资源与能力设计新颖型商业模式创造更多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资源编排、商业模式理论,以央视《致富经》栏目40个案例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剖析资源编排、机会能力、创业学习所构成的前因变量组态对农业创业活动中商业模式设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资源编排在农业创业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相较于资源结构化和资源捆绑,资源利用在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机会能力须与资源编排共同作用,方可实现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在资源编排作用缺乏时,创业学习的发挥有助于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的形成。研究成果诠释了农业创业情境下资源编排、机会能力与创业学习对商业模式设计的影响机制,为开展农业创业活动提供指导。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舒欢 秦丽群 李明钊
为提升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效率,以2019年沪深A股上市建筑企业为样本,使用SBM-DEA方法分析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效率,根据现金流量法对企业进行生命周期划分,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构建出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效率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不同生命周期的建筑企业实现高社会责任效率的途径有所不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文 李文霞 孙国强
海归人才因其特殊的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文章以深市77家医药制造企业为样本,应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探讨了海归企业的国内外社会网络与海归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型海归企业若想以相对较低的研发投入取得高创新绩效,应构建丰富的国外社会网络,同时,应与国内社会网络保持适度的联系;若大型海归企业的国内社会网络较为丰富,则需有较高的研发投入才能取得较高的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进一步理清了二元社会网络与海归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为相关政策制定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雪春 徐鑫 张伟
创新柔性对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保持健康稳定发展非常重要,如何提升企业创新柔性受到学界关注。现有文献侧重研究单个因素对创新柔性的净效应,鲜有分析多因素对创新柔性的协同效应。基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网络能力和知识共创两个层面的5个变量对企业创新柔性的联动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网络愿景、网络构建、网络管理、联合型知识共创和嵌入型知识共创均不是构成企业高、非高创新柔性的必要条件,且单个前因条件对创新柔性的解释力较弱,说明影响企业创新柔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存在3条提升企业创新柔性的路径,即资源获取型、发展—管理型和单一型;导致企业非高创新柔性的路径有两条,且与高创新柔性路径影响因素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不仅能丰富创新柔性相关理论,还可为企业提升创新柔性提供思路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文 李文霞 孙国强
海归人才因其特殊的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文章以深市77家医药制造企业为样本,应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探讨了海归企业的国内外社会网络与海归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型海归企业若想以相对较低的研发投入取得高创新绩效,应构建丰富的国外社会网络,同时,应与国内社会网络保持适度的联系;若大型海归企业的国内社会网络较为丰富,则需有较高的研发投入才能取得较高的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进一步理清了二元社会网络与海归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天正 关皓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而科技创新则是帮助中国走过改革"阵痛区"的关键。对于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的方法,试图从政治关联和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发,探寻引致企业高创新投入的必要条件组合。通过分析发现7组引致企业高创新投入的必要条件组合,并归纳为"政治力量驱动型""营商环境支持型"和"内部力量自发型"三种创新动因类型,三种类型分别强调了政治关联、营商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在相应类型企业的高创新投入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呈现了与股权性质、股权结构等因素所共同组成的引致企业高强度创新的必要条件组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